过年,在纸上围着成都绕一圈
《成都街巷志》插图
在经历了前所未有的2020年之后,2021年的春节终于来了!忙碌了一整年的男女老少们,终于可以在家中好好放松一下了。
就地过年,既然不能到处游荡,那就让我们的心灵去远行吧。
在这里,大周末为大家准备了这样一份特别的书单,一共8本书,从文学、史学、随笔,到民俗、艺术、诗歌……在纸上漫游,走完每一条街道小巷,尝遍每一种麻辣美食,拍遍每一处人文风景,逛完所有的博物馆。或多或少,这其中都有你想抵达的地方。
让我们跟着这份书单,先围着成都绕上一圈!
《成都街巷志》
成都街道有既古老又充满朝气的迷人魅力。想了解街道这部沉甸甸的历史,可以用春节这个假期看完这部厚重又好读的书,连每条街巷的名字由来,都给你娓娓道来。
这是袁庭栋最为知名的一部书,首次出版印得不算多,以至于网上“跪求”的声音很多,二手书也被炒到高价,直到2017年,这本书有了精装再版;2018年,平装版4册也出版了,封面由流沙河先生题字。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这部书,因为我们不仅看到自己的记忆,看到成都这座城市的记忆。
袁庭栋在65岁时用了整整五年才完成,文字70多万,图片上千幅。他用双脚走过了数不清的老街老巷,拜访无数个人,他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先后坐了三个多月,为了搞明白一个小小的细节。
书中有很多老街的故事,比如,天涯石街的得名是因为在这里有一块被视为神物的天涯石,过去还曾经有过一座保护天涯石的小庙。
东新街原来是一片菜园, 著名的川剧表演艺术家周企何生前就住在本街。落虹桥街,过去有一座拱桥,弯曲的形状有如落地的彩虹,清代的文士就把这座桥叫做落虹桥,这里因为靠近东较场,而东较场是清代华阳县衙处决人犯的刑场。被处决的死刑犯被押过此桥即到刑场,往往被吓昏过去,成都民间称之为吓掉了三魂七魄,所以周围人又都把这座落虹桥称之为落魂桥,于是这条街的名字就被写成了落魂桥街。一直到了1941年,才把这个大为不雅的名字恢复为落虹桥街。
对于一个成都人来说,成都的街巷不只是地域的划分,也不只是地图上的简易坐标,它还是城市的集体记忆和个人的生活空间。
《花重锦官城·成都物候记》
一个城市有城市的记忆,这记忆中有硬朗的,如建筑,如道路,有柔软的,如花朵草木。一个城市有城市的香味,如对于成都来说,川菜,小吃,更有城市的芬芳,这就是开放在城市的花卉,无论是人工培植的还是野生的。那么,还有什么始终与一代代人相伴,却又比人的生存更为长久?那就是植物,是树。
阿来的这本书有很多个版本了。从第一版《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到陕西师大版的《成都物候记》,再到成都时代出版社的这本《花重锦官城·成都物候记》,书设计得越来越美。而最新的这个由成都时代出版社推出的版本,非常粉嫩,特别适合女性读者。
阿来的《尘埃落定》获得茅盾文学家后,《蘑菇圈》获得了鲁迅文学奖,他的写作是不断地在扩宽的,他曾对记者说过:“我不能忍受自己对置身的环境一无所知。”他一直在尽力去了解这个世界。“既然身处的这个自然界如此开阔敞亮,不试图以谦逊的姿态进入它,学习它,反倒是人的一种无知的狂妄。”而这部书称得上是文学大家返璞归真,直击心灵的散文饕餮。
正好,春天正在来的路上。可以沿着《花重锦官城·成都物候记》中的路径,去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探寻植物的萌发。相信这些锦官城的植物,可以把我们带到一个文化意味悠长深厚的世界,让我们更喜爱植物,更喜爱成都。
《成都历代经典诗词》
“天下诗人皆入蜀”,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成都作为中国诗歌的重镇,从唐宋以来到新诗发展一百年间,以名家辈出、名篇不绝为世人称道。无论是杜甫写下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还是韦庄笔下的“浣花溪上如花客,绿暗红藏人不识”,均汇聚成了这座城市的诗意灵魂。成都是一个具有诗歌气质的城市,在中国的诗歌殿堂里,成都是不能缺位的。
时间拉长千百年,当我们再次翻开古人写下的成都经典诗词,别有一番风味。
《成都历代经典诗词》收录了从汉朝到近代歌咏成都的经典诗词236首,其中包括李白、杜甫、王勃、陆游、薛涛、杨慎等诗词人的佳作。同时,本书不旨在讲解诗意,而是在对诗词注解的同时,评述诗词背后的故事,让读者了解诗中那些耳熟能详的地方曾经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千百年前成都的一花一木一屋为何如此引人留恋,郁郁不得志的诗人怎么就在这片土地上胸襟顿开。
今年,成都时代出版社的天府文化系列图书发布,这部书在列,因为它足以能够体现成都生活美学,彰显世界文化名城魅力。
过年了,脚步慢下来,读首诗,陶冶情操。《星星》诗刊主编龚学敏作为这部书的主编,是希望读者能够看到一个更有故事、更具诗情画意、更有文化气质的成都,展现天府文化的诗韵之美。
《我的川菜生活》
春节最少不了的东西,就是餐桌上的大鱼大肉了。配着川味香肠,可以拿出这本书佐餐。
这些年,懂得写字的吃货,都成了美食作家,但真正对川菜深谙其道,文字读起来有盐有味的,石光华要算一个。
作为《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顾问,石光华有两把刷子,读他的书,是与川菜来一场麻辣之约,体验舌尖上的巴蜀之美。细细品味经典川菜,忆起一座城市的味道。四川人读起会闻到那熟悉的家乡味道。但对于外地人来说,这本书可以让你们打开川菜的大门。比如,外地人知道的辣椒,我们川菜生活中还多一些品种:小米椒,二金条。而类似折耳根,仔姜这样的好东西,可能在外省人眼中,都没见过,黄腊丁,青波这些鱼的名字更是闻所未闻了。
没错,土生土长成都人能写出川菜之精髓,而石光华又加上了诗人敏锐的调料,他笔下的川菜是十分妙哉,这不只是川菜,而是蜀地人民生活、生命不可或缺的存在,是蜀地文化、文明承载者中重要的一员。
石光华说,近四十年的饮食生活,多少让他对饭菜有了心得和知识。至于说什么中国文人自古有热爱美食的传统,从而影响他,说什么自己作为诗人,对美食有什么文化层面上的见地,都是虚头巴脑的涂脂抹粉。经常在说饮食的时候,夹杂几句天下家国的感慨,只是酸腐文人抑制不住的嘴滑和自以为是的聪明。
《影像里的成都》
这是一本关于成都的影像之书,也是一本关于成都的记忆之书。该书通过解读1919年~2019年间有关成都的纪实图片,描绘出成都多姿多彩的城市生活,展现了城市建设的巨大变化。
在作者冯晖眼中,日常生活里的小事,对于普通人来讲也可以是重要的事。这些小事可以反映一个人、一个家庭、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变化与发展。
比如书中《天堂里的一株银杏树》这篇,照片记录了1944年冬,华西协合大学牙学院的12位同学,在华西坝荷花池畔的银杏树上和树下留影,欢送叶成中同学参军抗日的旧事。
冯晖听过这个故事后,立刻去到那株已有百年树龄的银杏下,抬头仰望枝干遒劲的老树,他感叹道:“我仿佛看到当年那12位大学生,还在这树上树下。而这株大树是天堂里的一株银杏树,他们还在那里继续着同窗动人的友情。”
《寻蜀记》
清光绪壬午年(1882年)的一天,成都西门外半里万佛桥,有个农民在地里劳作,突然,“咣当”一声,锄头碰到一个硬物。挖出来一看,原来是个残破的佛头。这天,农民总共挖出了百余尊佛像,这件事很快就在成都城中炸开了锅,官吏、文人、洋人、古董商、看热闹的百姓蜂拥而至。
这是刚出版的新书《寻蜀记》中的一段故事。不会因为是考古,这本书就显得深奥难读,相反故事性很强。
作者萧易跟随《中国国家地理》进行考古之旅,选择了四川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掘以及荒野田畴的遗址,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如宝墩遗址、金沙遗址、盐源的笮人墓、安宁河畔的邛人墓、成都的孟知祥墓、泸州的宋墓、泸县的中国最大的明清龙桥群、盐亭的字库等。
一一呈现并解读出汉代的石阙、唐代的石窟、宋代的古城、明代的陵墓、清代的建筑……这些文物串连起来,形成一部可以触摸、踏访的历史,从而以考古的角度呈现了四川的历史与沿革,展现四川丰富、深厚的人文历史。
作者在前言里道:“试图从微观的剖面,解读蜀地历史——它的主角,多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它的故事,来源于某些被史书遗忘的片断。”
《消失的古城:清末民初成都的日常生活记忆》
刻字匠集中在盐道街,裱画师在藩司街,丝绸店集中在按察司街,会府为古董店,各种铜、木以及瓷佛像有售……在小商小贩的自由世界中,我们看到了曾经的成都。“我喜欢过去大慈寺后面的和尚街的味道,但是现在那里变成太古里了。”一百多年的现代化和城市革命过去,如今,我们通过撰写历史来找回这座城市的记忆。
两年前,这部书出版后,王笛在成都图书馆带来讲座《寻梦老成都——从文学、绘画和照片中找回历史的记忆》。延续王笛微观史的研究角度,《消失的古城》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出发,描绘了听戏、泡茶馆、逛庙会、节日庆典、街头政治、改良与革命等活动,覆盖了乞丐、妓女、苦力、小贩、工匠、挑水夫、算命先生、剃头匠等各种身份的人。
《消失的古城》提供了丰富的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讲述了成都这座城市从传统生活到进入现代的故事。本书从微观史的角度,以通俗、生动的语言,让我们看到成都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变迁,并留下深刻的思考。
《四川方言词典》
据说四川话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话。先不说这个的真假,四川方言确实是属北方方言,使用的人数众多,在北方方言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本词典应该是迄今为止,最好读的四川方言读物,四川人的诙谐幽默,感性直白、骂中含情,跃然纸上。可谓是一本秒懂四川方言的幽默秘籍。
不仅有助于外地人更加了解我们四川味道,把握我们四川的神韵。也让渐渐忘掉方言的年轻一代加深记忆。乡音未改鬓毛衰。一个地方的语言也能生养一方人的性情,没有方言的城市是枯燥无味的。
红星新闻记者 陈谋
新闻推荐
□盐源县人民医院陈有疝气会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该疾病确诊后,应当及时进行治疗,一旦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将会导致疾病进一...
盐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盐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