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人间慢火车
已运营半个世纪,串连起大凉山深处沿线周边的城镇和村庄——
等着大山深处的群众,一同出发
4月23日,5634次列车上,旅客们在车上端着新鲜蔬菜兜售,车厢成了一个临时市场。陈姝妤 摄
周末,列车上有不少乡村孩子,跟着父母坐车到城里卖自家农产品,再买些日用品回家。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子晴 摄
4月23日,5634次列车上,一位彝族阿妈带着自家的鸭子上车,在大件行李处缝制装鸭子的袋子。 陈姝妤 摄
家住普雄的俄力阿支木安顿好行李,脱下外套,拿出针线,缝补衣服上脱线的绣花。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子晴 摄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在高铁、动车日行千里的今天,慢火车不慌不忙,承载着沿线乡亲们的希望,从乡村驶向城市,从过去驶向现代化,从贫穷驶向富裕,温柔地展示着“中国温度”。
编者按
近年来,为促进老少边穷地区发展、保障弱势群体权益,我国推出大量特殊惠民公共服务项目,精准破解民生痛点,切实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即日起,四川日报全媒体将在“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同心奔小康”栏题下推出“特别的民生”系列报道,为您讲述慢火车运行、深山基站建设、溜索改桥工程等一个个鲜活的民生故事,与您一起感受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前行力量。敬请垂注。
□陈姝妤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罗向明 唐子晴
4月23日15时45分,成昆铁路喜德站,人流涌动。46岁的克其吉布莫扶着几堆半人高的袋装新鲜蔬菜,等待列车到来。
4月24日7时,75岁的阿比拉布牵着小羊走进成昆铁路普雄站。他要把羊拉到喜德县去卖,顺便给孙女买点文具。
穿越凉山州、往返于越西县普雄镇和攀枝花之间的5633/5634次列车,全程376公里,每个小站都要停靠,运行时间10个多小时,被沿线群众亲切地称为慢火车。
这对列车已运营半个世纪,是目前四川境内最后的慢火车之一。
每天,这列慢火车穿行大凉山深处,串起沿线27个站点,辐射周边城镇和村庄。对沿线的彝族老乡来说,慢火车不仅是山里人的“运输车”、学生娃的“校车”,更是老乡们的“脱贫车”。
大件行李家畜家禽有“专座”
“叮铃——”即将发车的铃声响起,催促还没有上车的旅客赶紧上车。站台上还有货物没有搬运上车,克其吉布莫拎起袋子往车上扔。“注意脚下安全,先把东西搬上来。”列车员骆智杰一边叮嘱,一边帮忙接袋子。
两分钟后,所有货物顺利搬上车,紧接着车门关闭,列车缓缓驶出站台。
“基本上每天都坐这趟车到喜德。老板把菜交给我,我负责把菜带回普雄。”克其吉布莫是普雄镇人,10多年前开始在慢火车上做起“快递”生意。
慢火车几十年没涨过价,票价最低2元,全程只需 26.5元。“一件货收1元,比坐汽车划算。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挣一两百元。”靠着这份收入,克其吉布莫每月能按时给上大学的儿子和上高中的女儿寄去生活费。
5633/5634次列车乘客以当地彝族群众为主。他们有的将蔬菜、核桃、家禽等带下山出售,换取日常生产生活用品,有的到县城采购商品回乡开起小商店。慢慢地,慢火车成为沿线群众和外界沟通的纽带。
西昌站是慢火车重要的停靠站点之一。为让老乡们从普雄方向到西昌后当天能返回,铁路部门调整列车运行时间,专门留出2个小时。“列车停靠乘客、货物较多的站,都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等一等,等大伙安全上车再启动。”列车长刘伟说。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慢火车等着大山深处的群众,一同出发。
2016年底,铁路部门对车厢进行“适农化”改造,拆掉部分座椅,留出堆码大件行李的专属空间;在列车尾部加挂“大棚车厢”,专门用来运送活牲畜、活家禽,实现人畜分离。
“每逢彝历新年和火把节,车厢里羊啊猪啊,挤都挤不下,好热闹!”负责看管“大棚车厢”的行李员罗丽介绍,车厢里专门开了好几个通风天窗,还贴心加装牲畜拴挂栏杆。工作人员会定时清理、消毒,保持车厢的卫生和整洁。
车厢里也可以互相“做生意”
随着列车不断到站停靠,车厢里的乘客渐渐多起来。
“171、172、173!”列车从普雄站开出1个多小时,的莫果果木已从其他老乡处收购173把香椿。的莫阿妈今年70岁出头,在慢火车上已做10多年小生意。她每天从普雄站上车收购时令蔬菜水果,然后带到西昌市场出售,“一把香椿收购价1.5元,卖出价2.5元,赚个差价。”的莫阿妈说,靠着这份营生,她一月能有2000多元的稳定收入。
一大早,36岁的阿都莫阿牛摘了一竹筐樱桃上了慢火车,并在车上向乘客兜售。慢火车刚走5站,樱桃就卖完了。对阿都莫阿牛来说,慢火车载满幸福的回忆。
2004年,19岁的阿都莫阿牛乘慢火车从娘家出嫁。“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车,紧张得不得了。”阿都莫阿牛笑着回忆,“当时一位女乘务员见我盖着盖头,还拉着我的手给我唱了一首歌,祝我新婚快乐。”如今,阿都莫阿牛已是3个孩子的妈妈。
慢火车上,时间好像过得很快。几小时内,老乡们互相买卖水果蔬菜,交换所需;年长的阿妈拿出针线,给孩子们缝制鞋垫、头巾;年轻人聊着外面的世界,互相帮忙给家中亲人带些生活用品……
在大山中穿行的慢火车,成了沿线群众“移动的家”。
慢火车见证沿线发展变化
正赶上周五,从德昌站和冕宁站上来不少学生。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或翻开书本认真阅读,或聊天掰手腕。
17岁的罗艳,家住凉山州冕宁县,去年考上德昌县职业高级中学,每周都要坐慢火车回家。“坐慢火车安全平稳,车票只需7.5元。”罗艳说,列车员很亲切,每次见面都要询问学习成绩怎么样、有没有生活困难等。
为保障孩子们乘车安全,列车员加强管理,提醒活泼好动的孩子注意安全,防止磕碰受伤;列车到站前,反复大声报站,叮嘱孩子们互相提醒,提前到门边排好队。
从列车员到列车长,刘伟在慢火车上一干就是28年。刘伟说,这些年,彝族老乡们越来越重视教育,这列火车也成为凉山孩子们的“校车”——沿途各个乡镇的孩子们,坐慢火车往返学校,列车见证一批又一批孩子通过接受教育走出大山。
“慢火车也见证沿线发展变化。”刘伟介绍,过去大山里的乘客赶车困难,住在高山上的群众到车站要走五六个小时,沿线色彩也单调枯燥。这几年,沿途景色多起来,有灰色的盘山公路、红顶白墙的新房,还有美丽的学校。同时,为方便沿线群众赶火车,一条条通站公路修建起来,特别是在列车不能完全停进站台的瓦祖站,一条2公里长的通站公路,连接起乡道和小站进出站口。“赶车的老乡,现在能开三轮车把行李拉到进站口。学生下了车,也能安全回家。”瓦祖站站长魏刚说。
凉山州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正实施德昌、冕宁、喜德、越西、甘洛5县慢火车通站公路33个项目,按总投资100%标准实现全覆盖支持,将为慢火车沿线约13万群众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出行条件。
在高铁、动车日行千里的今天,慢火车不慌不忙,承载着沿线乡亲们的希望,从乡村驶向城市,从过去驶向现代化,从贫穷驶向富裕,温柔地展示着“中国温度”。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唐小未隆冬时节,喜德县拉克乡干拖村村民阿余作哈再也不用担心旱季饮水问题,拧开厨房水龙头,自来水汩汩流淌。...
喜德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喜德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