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带领“移民村”脱贫 最忙时一天接打200个电话 凉山云盘山村贫困户的升与降
凉山云盘山村贫困户的升与降 俯瞰普格县荞窝镇株木树安置点。
凉山州普格县云盘山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杨洪。
杨洪和村民交流。
杨洪走村入户,了解村民在脱贫路上遇到的问题。
看专题报道扫二维码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双决”报道组凉山报道
6月2日,作为凉山州普格县云盘山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杨洪去了一趟村里的株木树安置点查看情况。才出驻地不久,他兜里的电话就响了起来。
电话那头,村民告诉杨洪,他们家的安全饮水出了点问题,无法自行解决。了解情况后,杨洪打了好几个电话,叫人去处理。
他说,云盘山村就是个“小凉山”,这里本地村民很少,有81%的人来自凉山州的14个县市。村里有贫困户518户2628人,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他没法事事在场,一部手机,将他与村民时刻联系在一起。
一路走,电话一路响不停。通过电话,村民们将家里种养殖、水电、网络等存在的问题,统统告诉他。事无巨细,他一一安排。这样的电话,在最忙的时候,他一天能接打200个。
虽说2019年云盘山村已顺利脱贫,但村里还有23户107人是贫困户。杨洪说,今年,他们有能力也有信心,让村里剩余的贫困户全部脱贫。A“小凉山”多了449户贫困户
在前往株木树安置点的途中,杨洪一边走,一边回忆。
2015年8月,他从凉山州普格县财政局来到荞窝镇云盘山村当第一书记。云盘山村紧临国道,挨着凉山著名的景点大漕河温泉瀑布,有水田有耕地,土肥物丰,还有20平方公里的林地,是普格县的生态功能区。
刚上任时,他对村里的情况知之甚少,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开展工作,就连“第一书记”需要脱产且全职,也是后来才知道。不过,那时整个云盘山村只有65户贫困户,且都是本地户籍,一天几个电话就能把工作安排布置妥当。“有事情,村两委安排了就做。”杨洪回顾说。
不过,“好日子”并没过多久,他就发现云盘山村的情况有些特殊,这份工作也并非想象中那么轻松。
杨洪说,云盘山村和四川省荞窝监狱有着很深的联系,在当地,人们可以不知道普格县城在哪里,但是一定知道荞窝监狱在哪里。
荞窝监狱进驻普格县荞窝镇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情,监狱规模很大,有17个中队在云盘山村。2008年至2013年,荞窝监狱逐步搬迁至西昌市,留下许多土地。“人们在这里搬出个‘小凉山’来。”他说,在这期间,凉山州有14个县市的村民搬迁至此。彝族村民家支观念很强,有时,一个家族里有一个人搬来,其他人就会跟着搬来。几年时间里,有842户人家搬迁至云盘山村,占了该村总人口的81%。
2016年至2017年,云盘山村开展精准识别和自主搬迁户属地管理工作,村里的贫困户从69户增加到了518户,多了449户2000多人。B 最忙时一天接打200个电话
村里贫困户激增,导致杨洪他们的工作量呈几何倍数增长。要解决激增人口的出行、饮水、住房等问题,让杨洪和驻村工作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这时,他才意识到,第一书记肩上责任重大。
村里的事务繁多琐碎,大到建房修路,小到地里的树怎么种、圈里的羊怎么喂养,他们都得监督、指导,村民之间有了冲突他们还得去协调解决。村子很大,山高路远,大小事务,他没法做到事事在场,大家只能通过手机,向他咨询各种问题。“工作忙的时候,一天最多可以接打200个电话。”杨洪说,那时,他早上听着电话铃醒来,晚上伴着电话铃睡去,常常一个电话刚挂下,另一个电话又来了,一个月的话费,能超过一千元。这些电话,来自村民、施工队、上级部门以及村组干部。电话不长,平均一两分钟一个,村民们打电话倾诉困难,他通过电话接收各种问题,安排各种处理。往往一天下来,手机发烫,头脑发晕。
也就在这时,他们迎来工作的高峰期,循环着“白加黑”“5+2”的工作节奏。他记得,那时为了把问题处理完,白天下乡入户,忙宣传、整治城乡环境,解决村民实际困难;晚上,大家又熬夜加班做材料。C彝族干部入户也需要带翻译
当然,工作也并非一帆风顺。“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彝族人,却听不懂村民们说的彝语。”杨洪说,刚开始工作时的窘境,他现在都还记得。在云盘山村这个“小凉山”里,村民们说着各地的方言,差异很大,他和村民们交流,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场景:虽然都说彝语,但就是不知道对方想要表达什么。加上村里很多人不会汉语,因此,入户工作时,他还必须得带个翻译。
更困难的是,人们在搬过来之前,就已经有一套在原住地行之有效的观念和习俗。村干部想让大家接受新思想、适应新生活,成为一件难事。“有些东西,即使纳入村规民约,大家也不执行。”他说,比如在卫生、移风易俗等方面,即使已明确规定和说明——村里会根据大家的表现进行奖惩,做得好有物质奖励,做得不好不仅要被惩罚打扫卫生,还要在大会上做检讨。“大家口头上答应,但第二天到他们家里一检查,情况还是和以前一样。”
甚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部分家长也很不配合。村里把3至6岁的孩子送进幼教点学普通话,开展学前教育,一些家长就会以“孩子会说话为什么还要学普通话?”“孩子这么小,万一丢了怎么办?”等理由拒绝。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把家长请到学校,当一天学生。老师不仅把教孩子的课,给家长们上一遍,同时,还会为家长介绍免费入学政策、学校每天的安排等,让家长们自行感受,为什么要把孩子送进学校。
体验课一上完,家长们的想法就有了改变。杨洪说,课后不少人过来告诉他,孩子读书挺好,在学校有营养餐还有人照顾,省了不少心。D工作电话多了和家人沟通少了
2018年,杨洪“忙里偷闲”成了家。
和村民、村组干部打电话的时间多了,但和家人沟通的时间就少了。平时,他一两个星期会给父母通一次电话,隔两三天会给妻子打一次电话,和孩子的沟通则很随机——有空时,在微信上和孩子开开视频。
一开始,妻子和父母还能体谅,但渐渐地,他们也开始心生不满。
有了新房后,他答应妻子去贷款装修房子,结果一拖再拖。无奈之下,妻子生气地给他发了一条长长的信息,告诉他,如果他没时间,家人会想办法,但他最起码应该到银行咨询一下。“家里不要求你把小家放在第一位,但也希望你把这个小家安排得靠前一点。”妻子如是央告。这时,他才意识到事情有些严重,连忙放下手中事情,打电话向妻子道歉,后找了个周末,去银行把事情办妥了。“孩子两岁了,还很认生。”杨洪说,这样的生活,一两天还行,时间久了心里就会有压力。他开始觉得对不起父母、爱人和孩子,加上村里的事情亟待处理,繁杂的思绪越生越多。很快,他的身体就出了些状况,一度有些抑郁。
好在家人在关键时刻给予他足够的理解,朋友、同事也在此时站出来给他以支持,让他从低沉中走了出来。现在,只要有空,妻子就会带着孩子来到村上,让他尽量多地和孩子相处。E保证村里贫困户今年都脱贫
杨洪上任5年多来,云盘山村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里无序自发的搬迁问题得以解决,村民们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彝家新寨,离开自建房搬进了新家。为耕种而毁坏的林地也被重新种上经济林木,恢复生态的同时,大家也增加了不少收入。村里的种养殖业规模越来越大,不仅种传统的烤烟、荞麦等作物,还引进了中药材、花魔芋等新品种,2020年集体经济的收益,预计将超10万元。
村民们有了医保,村里的小孩也都去了学校上学。今年9月,投资近3000万元的株木树小学就将建成,这个普格县教育领域投资最大的社会扶贫项目,将解决600余名学龄儿童上学问题。此后,村里的孩子不仅有学上,还能上好学。
硬化路通到每家每户,生活用水也从村民在沟渠里自提,变为从安全水域通过管道引水到家。
2019年,云盘山村退出贫困村序列,全村518户贫困户,有495户2521人脱贫,还剩23户107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为2.29%。
同年年底,杨洪参加了全国深度贫困县第一书记代表会议。在湖南长沙,全国各地的第一书记齐聚,交流脱贫的经验与心得。会上,他将云盘山村的脱贫故事分享,并保证,2020年,他们有信心让这23户贫困户全部顺利脱贫。
杨洪说,村里脱了贫,就得想想村民们如何致富。接下来,云盘山村将通过合作社,培育一批党员致富带头人,开展产业、就业技能培训,在现有的示范点基础上,推广形成有规模的种养殖产业,鼓励引导村民加入。
当地大漕河温泉瀑布资源独特,未来,他们还打算将村子打造成温泉绿色康养村,发展旅游观光、旅游采摘、家庭农家乐、民宿。杨洪说,他希望更多人过来,感受云盘山村的新生活。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牟科凉山彝族自治州摄影报道6月6日,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特尔果乡桃花谷现代田园综合体,上万只黑乌鸡“住进”...
普格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普格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