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向善 助力 “儿时的自己”
澎湃新闻 王煜 制图
很多人都相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我认为“穷亦能兼济天下”。我叫刘楠鑫,24岁,是“毕业后”公益基金创办人。可能是因为童年留守10多年的缘故,也可能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2016年,我在广州大学读大二时就开始公益创业。5年来,我和团队、支持者们坚持“向上向善”的价值观,为近40万“儿时的自己”干了一些实事。在此,我想分享下自己的故事,以及对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一些看法。
我也是留守儿童
初二时的自己,初三毕业身高才一米四九。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我出生在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溪洛渡镇吞都村。翻过村子对面的山头,就是四川大凉山。我家乡的条件与大凉山相比,好不了多少,土地贫瘠、交通闭塞。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父母在我4岁时就外出打工,一年回家一次。我只得从小跟随外婆生活,留守10年有余。贫穷的现实,孤独的童年,迫切想实现一个小小的心愿,构成了我童年的全部底色。每逢学校开家长会,爸妈远在千里之外,只得央求邻居帮忙。我的成绩一直都是第一名,也一直是班长,曾无数次梦到父母见到我被表扬的样子。
想爸爸妈妈了,我要跑好几里山路,去村外的小卖铺,在电话一头向父母哭诉,为什么不带着自己去打工?没有伙伴玩耍时,常常自己捏几十个泥人陪伴自己。
小学时学识字,班上却只有一本上届学生留下的新华字典,同学们将这本字典分成两半,翻得破破烂烂。
四年级时,有一次校长给班级代课,无意中说,他办公室有几本课外书。那时极度内向、不善言语的我,趁着周末,和班上几个同学爬水管,偷偷进了校长办公室,拿到了一本《阿凡提的故事》。我们几个爱不释手,反复看了几遍,甚至在放牛割猪草时也藏在裤腰带上,最后这本书被翻烂了,也没能送回去。
这次“偷书”经历使我刻骨铭心,也改变了我的一生。我有了一个心愿,长大了要反哺家乡,帮助像我一样的留守孩子。
大学创业
2014年,我怀揣着创业的理想,乘坐火车来到广州大学念书。最开始跟不少朋友一样,在大学就想闯出一片天地,渴望通过商业创业,干一件炫酷的事,一夜暴富后再去完成童年心愿。
我的所有公选课都跟创业有关,所有课余时间都去做微实践,加入10来个学校社团。从做销售、派传单的活儿,锻炼自己的内向性格开始,再到组建团队做微商、自媒体、校园周边电商,一步一步让自己成长。
大二时,我发现很多创业只是为了实现财务自由的生意。2016年初,一次偶然机会,我运用自己所学的新闻专业,无偿帮助学校周边流动摊主实现线上外卖的经历,让我明白,帮助他人不必等到大富大贵才能做。
我想帮助那些正在悬崖边走着山路读书、回到家自卑孤独,仍然重复着我当年留守生活的数以千万的孩子们。就在做出决定的那一晚,凌晨4点,我用亲身经历写了一份倡议书,号召朋友们和我一起,以阅读为切入点,在全国各地为留守儿童做点事,“毕业后”公益基金就这么诞生了。
摆摊收集课外读物
最开始,我也经常怀疑自己,无数次打退堂鼓。临近毕业时,因为坚持公益,我与绝大多数同学的就业创业方向大相径庭,有三个多月,我无法入睡,心情抑郁,甚至生理失调,出现尿床症状。创业这五年来,我度过了无数绝望孤独的夜晚,但庆幸自己还是坚持了下来,没有辜负支持者的信任。青春之花,向善绽放
所幸,我们遇到了很多贵人相助,倡议书一经发出,就得到了500名大学生的响应,也得到了女企业家无偿支持的3000平方米的办公和仓库空间,还有公益行业前辈的辅导。一路走来,我们得到了母校、各级政府、明星、企业、媒体等社会各界的慷慨助力。
我们的三周年
教育学家蔡元培曾说过,以文学和艺术为核心的美育,可以健全人格的发展。我们聚焦留守儿童素养贫瘠和心智堪忧两大难题,研发出了“留守儿童精准关爱体系”。我们在留守儿童占比多的农村小学,利用闲置场地,建立以阅读、科技、美育为主题的素养馆,为孩子们提供成长乐园;投入素养和心理相关的教育课程产品,以提升他们的素养和心智能力;借助线上线下陪伴,发动志愿者为孩子们提供陪伴关爱服务,以弥补他们的陪伴缺失;未来还计划打造一个云平台,让农村孩子们可以随时随地,在线上与优秀大学生志愿者一对一长期陪伴,目前只在小范围试验中。
图书馆里的孩子们
最初取名“毕业后”,就是怕自己坚持不到大学毕业以后。不过经过五年的努力,我们在1600多所偏远地区乡村小学建立图书室、科技馆、美术馆、音乐馆,并实施相关配套服务,助力近40万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不同地域的留守孩子,不同性别、年龄、家庭、学校的留守孩子,他们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这条路听起来慷慨激昂,行动起来却常常感到无比自卑。
自卑感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宏观层面,留守儿童需求很复杂,规模又大,时间却不等人;另一方面是微观层面,会遇到很多极端的个案。我们看到很多不幸降落在小小年纪的留守儿童身上,而我们也不能提供太多帮助。
比如,2018年10月,我们在云南昭通开展图书室回访活动,留意到一位非常热爱阅读的四年级孩子。后来了解到,这孩子一出生父母就离异了,爸爸在外地打工,平时都是爷爷奶奶照顾,但爷爷奶奶也去世了,小小年纪就变成了一个“孤儿”,自己得照顾家里的一切,要在床边做饭,吃完饭就在床上学习、睡觉。
我们时常提起“命运”二字,对于绝大多数平凡的我们来讲,“命”是几斤几两,可以算得清楚。但我们都在996地奋斗着,认为可以改变自己的“运”。对于留守儿童,无法改变“命”,但还是可以创造更好的“运”给孩子们,强健其体魄,武装其思想,砥砺其意志。
图书室窗外的眼神
虽然,如今的乡村教育有了很大提升,有的硬件设施建设甚至不输于城市。然而,留守儿童最大的困难还是在教育和精神层面。长期与父母分离,会出现性格孤僻、自卑焦虑的心智堪忧问题。尤其是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有的无法控制自己,沉迷于网络和游戏。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我亲身经历过10年,也花了10年去改变,甚至有领导见到我,夸我不像留守孩子。
针对心智堪忧的问题,我提出几个不太成熟的解决办法:
一是关爱要精准化。为每位留守儿童建立详实的电子档案,按照“一类一对策”的方式开展针对性帮扶,定期动态更新受益人变化,但要严格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和数据信息;
二是关爱要专业化。各方关爱力量以孩子们的真实需求为出发点,研发优质的关爱服务产品;
三是关爱要长效化。过去的关爱服务大多短、平、快。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关爱,可以积极调动乐于奉献、有精力投入的优秀大学生群体,针对孩子们深层次心理、精神需求,保持长期陪伴服务;
四是关爱要创新化。社会上已有很多成熟技术,依据互联网或区块链新技术,可以研发中国留守儿童关爱“云平台”,既可以做好关爱人员的高效管理、关爱对象的成效追踪,又能产生帮扶数据;
五是关爱要合力化。各级政府应鼓励学生父母、学校拿出实际的行动,形成在家、在校关爱网络;引导、培育、发展好当地宝贵的志愿组织,提供线下关爱服务,形成在地支持网络;倡议各高校为孩子们提供长期的一对一的学业辅导(孩子们成绩上来了,能消除不少负面问题,比较俗,却很真实),形成云端关爱网络;社会各界关爱力量应回归理性,不要想着自己当英雄。
最后,呼吁停止公益“割据”,大家分模块行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形成社会支持网络。怀揣同一梦想,朝着同一目标,实现立体化的合力格局。
帮扶过的孩子
坚持了才有希望这几年,我们团队见过形形色色的留守状况。跟支教的朋友们情感一样,每次都是带着炙热的心去,沮丧着回来,深感个体的无力。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我们坚持下来?是因为办公室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出身,有坚定的情怀和信仰?是因为沉迷好人好报,无法自拔,喜欢在社会上逞英雄?都不是。
我们团队的共识是:最大的嘉许来源于自我的肯定,最大的肯定来源于孩子们的真实受益。真正的坚持都源于最朴实的内心。借用网络上的一句话:不是因为有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有希望。
(作者刘楠鑫系毕业后公益基金创办人)
------
“城市的未来”关注3500万流动儿童和6500万留守儿童,呼吁改变1亿中国儿童身份困局。本专栏由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纵横计划”资助,在此感谢。(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挂牌仪式现场四川省彝医医院在凉山州挂牌家庭与生活报记者牟津雨3月18日,四川省彝医医院在凉山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凉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凉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