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那一段铁血历史留给未来 蒋蓝浓情重墨书写“太平天国第一王”石达开

华西都市报 2021-06-18 03:26 大字

《踪迹史》

《太平天国第一王——石达开与雅安》

《蜀人记:当代四川奇人录》

“稗史漫传曾羽化,千秋一例不平鸣”。这句诗被蒋蓝认为“当是对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一生的最佳写照。”

1863年4月,石达开率众“三四万人”从云南巧家渡金沙江入川,欲实现多年来“先行入川,再图四扰”的战略方针。1863年5月初,石达开兵至冕宁泸沽,分兵“越西、冕宁大小两路”……6月13日他被俘押到成都,于27日被凌迟。

翼王石达开悲壮、传奇的一生,其故事一直在雅安以及大渡河流域流传,雅安也成为了“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的重要红色教育基地。

蒋蓝对太平天国历史,尤其是“翼王”石达开这个历史人物,多年保持着炽热的探究、写作热情。他前后购买了太平天国以及地方史料上百种,反复阅读,条分缕析。更重要的是,他还特别采用纸上史料与出土文物、田野考察相结合的多重证据法,跟随史料上记载的石达开在四川的踪迹,亲自去现场进行对照研判思索,动用他的散文写作功底,用文字复原出一段段鲜为人知的西南生活史与风物史,极大地丰富了读者对西南空间的认知。

从史料和实地追踪“翼王”入川史

为了在四川建立新根据地,石达开曾前后7次攻入四川,涉及重庆府的綦江、涪陵、巴县,叙州府的宜宾县、高县、庆符县、筠连县、长宁县、兴文县、江安县,宁远府的西昌县、盐源县、冕宁县、会理县、越嶲厅,雅州府的清溪县、荥经县等几十个区、县、乡的广大区域。这些地名所覆盖的地方,蒋蓝都一一踏足过,并且不止一遍。蒋蓝说,“本书的地理范围不是局限于现在雅安市的行政区域,主要集中书写了石达开1863年正月从云南最后一次进入四川宁远府,直到他于1863年6月27日在成都四川按察使司署臬台监狱英勇就义的过程。”

蒋蓝多年来对“踪迹”二字紧盯不放。早在几年前,他出版过一本《踪迹史——唐友耕与石达开、骆秉章、丁宝桢、王闿运交错的晚清西南》。在这本40万字的《踪迹史》中,已经涉及到石达开进入四川的诸多细节。当时他就说,关于石达开,他还会再写,单独为他写一本书。

2021年,为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诞辰190周年。明年是石达开率军挺进四川160周年。有鉴于此,蒋蓝及时写出《太平天国第一王——石达开与雅安》。2021年夏,由文汇出版社推出。蒋蓝将自己过去几年奔波十几个县所进行大量田野考察的最新发现,融汇其中。其中包括目前最新发现的史料与物证,并把串联雅安的邛筰古道、牦牛古道纳入到石达开的踪迹考察当中。“尽最大可能还原历史真相,书写山河巨变,把那一段铁血历史留给未来。”蒋蓝说。

今年97岁的著名作家王火,在医院住院期间,通过家人协助为本书撰写了情真意切的序文《蒋蓝的文学踪迹史》,“他的作品感染了我,我仿佛能看到他站在大渡河边面对大风呼啸、波涛滚滚,遥想当年石达开在此艰难作战的情景;又仿佛能看到他在寂静的深夜里钻研白天采访到的散乱资料;在大雨滂沱的夜晚、在孤寂简陋的客栈小屋里听春雨声奋笔写作……”王火还提到,《太平天国第一王》如果不是作家来写,纯由历史学家来写,可能不会像蒋蓝这部述作感人而且吸引人阅读。这部长篇出自一位有思想的作家笔下,是集文、史、哲于一体的作品。

“石达开宝藏之谜”只是传说

石达开率领的是最为重要的“中军”,随身携带有大量沿途劫掠的金银财宝。关于石达开宝藏,与大西皇帝张献忠的宝藏一样,一直是四川民间经久不衰的龙门阵。在《太平天国第一王——石达开与雅安》中,除了追踪石达开在四川的种种活动之外,还特别分析了“石达开宝藏之谜”。

蒋蓝通过史料阅读和实地走访,认为石达开的部队到达紫打地之后,财物的流向应该有几个途径,其中包括“在马鞍山大营被抢劫和焚烧”“为感激将士多年舍命跟随之情,义气深重的石达开分发路费,将大部分财物分发给了部众”“为邛部彝族土司岭承恩和松林地藏族土司王应元所瓜分”。总之,所谓的石达开宝藏之谜,看来不过是后人因石达开的传奇而附会的传说。

据蒋蓝介绍,翼王救下的数千太平军将士并未离开雅安,他们至今生活在汉源县、石棉县的大渡河两岸;还创立了中国百家姓里唯一的一个太平军姓氏“陈莫”……太平军遗留在雅安的地名如石儿山、营盘山等等多达几十个,流传着无数激动人心的故事。

深夜奔赴石达开成都凌迟之地

白云苍狗,一百多年弹指而过。

作为石达开的研究者之一,看得出蒋蓝对这个历史人物,倾注了大量的同情、品格的欣赏和深刻的理解。“作为太平天国的武力扛鼎者,他变卖田地,组织军队,甘愿成为‘亡田者’,义无反顾地加入到反抗朝廷权威的行列,并以自己杰出的军事指挥才华,为天朝赢得了半个江山;又因为对‘天朝’的绝望,他再次出走。他没有被招安,他没有投降,他没有回头是岸。出走之后,他是作为纯粹的武装的‘亡田者’领袖现身于西南一隅。他没有为之炮制宏大叙事的知识分子,没有乌托邦,没有供给没有给养没有天兄辅佐没有圣恩眷顾,唯有在游走、奔袭、逃亡的诡道之上不断突出重围。活下去,成为了他唯一的目的。”

关于石达开在成都被凌迟的细节,蒋蓝详细调查,并将采访收集到的五种说法,向成都两位学者求教。一个寒冷的冬夜,回复来了,蒋蓝对家人说:“走,穿厚点,我们开车出去!”从成都九眼桥家中到达督院街口的“院门口”,已是深夜十一点半了,把车停下,在深夜清冷的大街,他对家人说:“相传这里是翼王石达开被凌迟处,当时翼王等人从科甲巷省臬台监狱被押到总督衙门受审,必须经过这里……”家人在寒风中忍不住说:“你这个疯子呀,来看什么?鬼影子都没有一个……”

2018年冬季,蒋蓝前往米易县一带从事太平军的田野调查。站在宽阔的安宁河河谷田畴之间,看着怒放的腊梅花,想起时间里遥远的石达开,蒋蓝说,“一条纵横长江三千里的鲶鱼,在大渡河大翻身之际,他扭断了脊梁。最后,鲶鱼出水,渴望上演一出‘鲶鱼上竹竿’的地方穿越剧,难度要大大高过化剑为犁。”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这世上有些孤独还是温暖的”蒋蓝撰写“当代四川奇人录”

唐朝人魏颢在为李白《李翰林集》作序中指出:“蜀之人无闻则已,闻则杰出。”这一蜀地人才的现象,明朝李贽在《续焚书》中进一步发现:“岷江不出人则已,一出人则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为唐代、宋代并我朝特出,可怪也哉。”

文脉源远流长,这种“奇人”在当代的蜀地依然如鲜花一样绽放。

作为一位从业几十年的媒体人,蒋蓝采访了各类新闻人物,据他自己统计,“有三五百人”。这其中有很多都是蜀地之人。在他(她)们身上,能看到蜀地文脉的延续。于是,这些新闻人物当中,蒋蓝选取13人,用散文、用随笔、用思想断片的非虚构笔触去还原他们的人生断代史,写了13篇长篇文章。

他们都有与命运掰手腕的“强力”

他们当中,极少数属于“著名”人物,绝大多数属于“非著名”者。但在蒋蓝看来,这些人的名气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人身上都有一种“强力”,“彰显了一种超越名利,尽一人之力与命运掰手腕、呵护生命的挚爱与尊严。”

2021年夏,《蜀人记:当代四川奇人录》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他们中,包括红军坪的守陵人聂正远,在夹金山种玫瑰的陈望慧,“何氏三圆琴”发明人,被人称为“从木匠到教授”的民间奇人何夕瑞,身残志坚、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的赖雨,中国漂流探险界最具代表性和旗帜性的人物冯春,在天台山进行萤火虫牧羊和研究的高叔先,曾在汶川地震中被困多时濒临死亡又获救的作家李西闽,长时间名声被淹没的国画大师陈子庄……

对书写对象报以最真挚的情感

除了写什么,一本书的价值还在于怎么写。作为蜀人的蒋蓝,写“蜀人记”,对书写对象报以最真挚的情感。他这么写赖雨,“捧着赖雨的文稿从地下室出来,我脚上的泥浆不但没干,反而浸透了皮鞋。走着走着脚下一滑,膝盖重重地撞在拐角处的一个木椅子棱角上,惊散一地羽毛。那不过是一把结实的木头椅子,四条腿安装了四个木头轮子。我准备踢它一脚。猛然想起赖雨刚刚讲过的事情,负载她十几年的行走工具,就是这把她父亲亲手制作的木头轮椅!为了让她瘦弱的身躯坐在车里感到舒适,还特意用厚厚的泡沫做了垫子。现在搁置在此,成了鸟巢……我忍住了,向它鞠了一躬。”

此外,蒋蓝还不遗余力动用了非虚构写法的诸多技艺,动用了很多博物自然、人文历史知识,给读者带来很多知识增量。

中央民大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敬文东为《蜀人记》写了长篇分析性序言,他高度赞扬了蒋蓝的写作,认为蒋蓝正是当今汉语文学界最早倡导非虚构的少数几位作家之一,并且成绩极为丰硕。

这十三个普通却又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蒋蓝在字里行间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和理解,但更多的赞美和赞赏,则漫漶在他硬朗的文字之中。以常人暗自视为瑰宝的常识看来,他们(或她们)肯定极为孤独。但奇人们因为高度认同自己的人生选择,从不持常人常有的那种自以为是的俗见和常见。木匠出身的民间制琴大师、荣昌人何夕瑞说得很恳切:“这世上有些孤独还是温暖的。”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新闻推荐

成昆铁路复线冕宁至米易段今年底建成通车 到2025年四川预计新增高铁超1500公里

4月10日上午,“筑梦出川大通道争当发展火车头”四川省铁路建设劳动竞赛总结暨2021年度启动大会,在成昆铁路峨米段扩能改造...

冕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冕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