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芦笋撑起彝乡致富梦

四川农村日报 2020-07-21 05:56 大字

来自芦笋标准化种植基地的优质芦笋。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 阚莹莹

7月15日一大早,在雷波县箐口乡双龙桥村,村民们正在收获高山有机芦笋。这是位于箐口乡的芦笋标准化种植基地,刚迎来了栽种后的第一次丰产期。

专家支招 产量翻倍

现在走进双龙桥村,细心的人可以发现:1100多亩的芦笋基地内,分为大棚种植和露地种植,大棚中的芦笋长势明显好过露地种植。

“前几年刚种植芦笋的时候,基地全部都是露地种植。”雷波县沃土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基地生产运营的公司总经理夏新富告诉记者,“那时候不懂种植技术,露地种植芦笋,产量和品质都非常不好。”

2018年,省农科院经作所专家团到雷波县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在双龙桥村的芦笋基地,经作所副所长、芦笋专家叶鹏盛研究员一眼就看出了问题。“大棚种植是芦笋增产的关键,在巴中市恩阳区、绵阳市涪城区等四川省芦笋的主产地,采用大棚种植芦笋已取得良好效果。”7月7日,叶鹏盛向记者回忆起第一次见到双龙桥村芦笋基地时的场景说,“露地种植,丰产后一年亩产仅1000多斤,而大棚种植丰产后一年亩产能达到2500-3000斤。”

在叶鹏盛的指导下,现在基地内更换大棚的面积已经达到300亩。“今年我们又新增了220亩大棚,接下来还计划将大棚芦笋面积增至2000亩。”夏新富说。

除了变露地种植为大棚种植,在专家的指导下,基地还进行了品种更换、科学肥水管理、铺设防草地布等技术改进。“以前基地的品种种子纯度不够,施肥浇水不足,导致产量品质不高,而且每亩地一年人工除草开支也上千元。通过品种生态适应性筛选试验,我们向基地推荐了优良新品种,同时改进肥水管理技术,使用防草地布有效控制杂草,保持土壤湿度、提高地温以利于芦笋生长,虽然每亩成本约1000元,但是铺设一次能管3年。”叶鹏盛告诉记者。

品质良好 销售火爆

这段时间,基地内的芦笋陆续进入收获期,销售火爆。“按照市场价7块钱一斤来算,今年300亩大棚芦笋的总产值就将达到420万元。”看到这样的场景,高兴的不止夏新富,还有箐口乡双龙桥村、汶水镇红花村、彭家山村等贫困村的1238户贫困户。

“在雷波县政府的支持下,我们通过开展‘飞地同创’,整合以双龙桥村为核心的多个村发展芦笋产业,走强村联合发展路径,通过‘公司+专合社+贫困户’脱贫增收模式,带动贫困户1238户发展芦笋种植,面积达600亩左右。”夏新富告诉记者。

50多岁的贫困户张洪银算是基地内的元老级员工了,从2018年基地运营起就在此务工,“2018至2019年期间,年工资从几千元逐渐增长到2万元左右。”张洪银告诉记者。

不仅有务工收入,张洪银还积极学习芦笋种植技术。沃土公司每年都邀请省农科院经作所韦树谷副研究员等专家,现场培训像他一样的种植户,传授他们育苗移栽、肥水管理、农药配比等技术。“我家去年种植了1亩多芦笋,今年陆续收获了100多斤,沃土公司全面负责收购。”张洪银告诉记者,对他来说,实现致富从没有像现在这样简单,他只需要负责种好芦笋就够了。

记者了解到,从去年开始,基地内已经有一批露地芦笋开始售卖,平均亩产1500斤左右,每户农户能增收4000至5000元,惠及503户贫困户。

新闻推荐

牛背梁上月

桑拿天,思清凉,偏就有清凉处可去。车一进秦岭,就有清凉风扑面。有友说,这扑面而来的是氧气,大家附和。秦岭不是肺么?大家都夸张...

雷波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雷波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