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内江援彝干部的目标:“每学期为孩子们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内江日报 2019-11-27 01:56 大字

张红权与妻子分享援彝工作

张红权在上课 (受访者供图)

◇全媒体记者 陈莉萍 文/图

山高路远,背井离乡。去年,张红权与妻子成为援彝“大军”中的一员。他们将两岁幼子留在家中,却在凉山金阳县拥有了数十个“孩子”。

按捺下对家人的亏欠之情,90后援彝干部张红权不辱使命,以“每学期为孩子们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为目标,积极开展德育教育,扎实做好教学工作,改变了学生的课间活动方式,提高了学生成绩,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胸怀信念

夫妻双双踏上援彝路

11月20日,记者在张红权位于春天江与城的家中见到了他和妻子谢仕玉。这几天,夫妻俩趁着彝族年之际回家看看,顺便接受了记者采访。而两人上次回家,是今年暑假的时候。

小两口都是90后。2015年8月,张红权考入市中区龚家镇中心小学任教,妻子则于数月后成为资中县陈家镇拥共小学的一名教师。历练数年,在教育小学生方面,二人积累了一定经验。

“年轻就该多些锻炼、多作贡献。”抱着这样的想法,去年,张红权决定报名成为援彝干部的一员,为凉山的孩子们展示外面的世界。他将这个念头说给妻子听,没想到二人是一拍即合,随即商定共赴凉山。

决定做得果断,儿子伟伟却是两人心中放不下的羁绊。当时伟伟才两岁,正是粘人的年纪,如果夫妻二人都走了,只得将他留给奶奶一人照顾。一边是家庭,一边是责任,为了减轻母亲负担,也让伟伟多和人接触,二人决定将尚幼的孩子送到幼儿园,并于2018年8月与同批次援彝干部们一起踏上了前往凉山州的路。

当时正值凉山州的雨季,且他们去的前一天刚下过大雨,路途充满凶险,偶有滑坡、塌方和泥石流挡住去路。看着水流裹着泥沙和石头不停地往下冲,第一次见识泥石流的张红权心里毛毛的,但这并未动摇他想要为当地孩子们做点事的信念。

汽车从内江出发,整整行驶了十多个小时,才到达凉山金阳县。其后,张红权还要颠簸约90公里去到自己今后三年的工作驻地——金阳县梗堡中心校。谢仕玉则到金阳县马依足乡中心校。

梗堡乡位于金沙江畔,海拔2000余米。初来乍到,饮食、生活习惯的差异让张红权颇有些不习惯,但他很快适应了当地生活,努力“演绎”好挂职副校长这一角色。

德育为先

每学期为孩子们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作为副校长,张红权主要分管学校的德育工作,这是金阳县梗堡中心校的一项短板。德育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张红权便为自己设立了一个小目标——“每学期为孩子们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一到任,张红权就通过各种方式对学校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他没事就在学校四处转转看看,学校硬件设施如何、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资源、缺什么,他都在心里一一列了清单。

在这过程中,他发现学校有舞蹈室和美术室,工具齐备,但由于没有老师教,这些几乎从未被使用过的器械早已蒙上了灰尘。“就从这里入手!”在征得校长苏呷鲁约同意后,张红权开始一展身手。

他首先“招兵买马”,挖掘学校有相关才艺的教师组成少年宫师资团队,随后制作宣传海报,吸纳学生报名。很快,专属于梗堡中心校的包含篮球、棋艺、羽毛球等教学班的少年宫成立了。之前,孩子们都没接触过这些“新鲜玩意儿”,学习热情也很高涨,每天下午放学后都积极参与。

少年宫人数最多时有28人,截至目前,已先后有100余名孩子通过少年宫学习了技艺。张红权也渐渐发现了孩子们的变化:课间打闹的孩子少了,下棋、打球的学生多了。并且,少年宫学员们也自己当起了老师,慢慢影响周围的孩子们加入到这些队伍中来,大家的课余活动随之丰富起来。

今年上学期,张红权做的“一件有意义的事”是在学校组织了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此前学校没有正式组织过文艺汇演,多是以游园活动等方式度过儿童节。秉持“想让孩子们多认识新鲜事物”的初衷,张红权组织了此次文艺汇演。

整个文艺汇演都由张红权统筹,制作策划案、培养小主持、调音响等工作也由他一肩挑。虽然之前没有相关经验,但经过一周多的紧张学习、筹备,汇演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汇演当天,乡长阿布科黑对张红权表示了感谢:“此次活动让孩子们认识了外面的世界,也让家长们看到了学校的变化,感谢你为学校和孩子们做的一切。”

本学期,张红权则以新中国70华诞为契机,开展了爱国教育。

不负使命

在援彝工作中获得成就感

除分管德育工作外,张红权还担任了小学五年级的语文教学。而此前,他一直是一名数学老师——因为梗堡中心校语文老师紧缺,他不得不“硬着头皮”转了岗。

由于缺乏相关教学经验,张红权花了不少功夫准备教案,加之副校长相关工作,张红权经常熬夜加班,总是不知不觉就熬到半夜十二点,有时其他老师已经睡醒一觉,他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红权很快进入语文老师这一角色,并使学生的语文成绩有了整体提高。其中,学生阿力么惹合的进步十分显著。

阿力么惹合是个聪明的孩子,好学活泼,是张红权培养的小主持之一,但因为偏科,她的成绩总体不太理想。“她的数学能考到80多分,语文却总在30分左右徘徊。”张红权认为,这孩子不是学不好,而是没找对方法。

因此,张红权格外关注阿力么惹合,除日常教学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为她免费补课,上课也经常提问使她加深印象。阿力么惹合进步也很快,张红权执教的第一学期语文就考到了60余分,上学期,达到了80余分,长期偏科的她终于不再偏了。

没吃过什么苦的张红权夫妻,谈起在金阳县的工作经历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仿佛一点也不觉得苦,而是乐趣。“虽然不一定能为孩子们作多大贡献,但能为他们带来一些好的改变,在我离开后能留下积极的影响,这就够了。”张红权说。被学生称为谢妈妈的谢仕玉也认为获得了无可比拟的成就感,特别是在回家时学生纷纷送来鲜花和饱含情感的书信,让她自豪又感动。

青春无悔

家人永远是最坚强的后盾

对于梗堡中心校的孩子们,张红权无愧于心,但对于自己的孩子和妻子,他心中充满歉疚。

今年,张红权在填儿子伟伟所在幼儿园家庭情况调查表时,看到是否为留守儿童这一栏时,他的心咯噔了一下。夫妻二人都是工作稳定的教师,他从未想过自己的孩子会有一天成为留守儿童。由于路途遥远,夫妻二人几乎只有放长假和寒暑假回家一次,学校网络时段时续,想孩子了也不能随时联系,张红权和妻子每隔一周才能与孩子视频。不怎么见爸爸妈妈,伟伟却也很懂事,在视频时经常宽慰二人:“爸爸妈妈放心,我很乖的,我没有哭,没吃零食……”看着孩子稚嫩的脸庞,听着这些话,张红权心中更觉酸楚。

虽然同去了金阳县,但张红权和谢仕玉其实很难得见上一面。两人工作的地点相隔约110公里,想要见面,张红权必须要转三次车、颠簸约7个小时到达谢仕玉所在地。有时错过了从村上到镇上的班车,张红权不得不在路上“拦截”顺风车、摩托车、面包车乃至大货车。天气较好时,夫妻二人差不多一个月可见一次,在昼短夜长、天寒地冻的冬天,两人见面的次数就屈指可数了。

回不了家、见不了面,张红权和谢仕玉的周末时间几乎都是在加班,整理材料、准备教学所需用品、为孩子们募捐和发放爱心物资……一个又一个假日,他们就这样独自度过。

即便如此,他们也未曾为自己的选择后悔过。“有些事,总得有人去做的。”张红权说,相同的人生理念,会让两个人的心贴得更紧,“希望伟伟长大了,能理解我们的抉择。”

新闻推荐

读本递真情 镜子入彝家 广汉对口帮扶金阳移风易俗工作侧记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自广汉市对口帮扶金阳县以来,以移风易俗为抓手,积极引导当地群众改变生活陋习,养成健康的生活习...

金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金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