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两兄弟从“打工人”变身“经纪人”
5年带1500多位老乡外出务工
故事□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侯冲
从东莞火车站出站,前行800米,有一座4层小楼,入口处挂着一块蓝色广告牌,上面写着“东莞市彝山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牌子上还有一个电话,联系人是“文生”,真名叫黑日小文,来自凉山州布拖县火烈乡波日村,“文生”是他入乡随俗的广式叫法。
过去5年间,黑日小文和弟弟黑日次沙,累计组织1500多位彝族老乡外出务工。兄弟俩从“打工人”变为劳务“经纪人”。
辗转苏粤,带出数十位老乡
黑日小文第一次外出打工是2010年,那年他18岁,“瞒着家人跑出来,在深圳待了5个多月,做零工,一个小时3块钱。”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让看惯了牛羊和山坡的黑日小文兴奋不已。在那之后,虽然回到布拖县务工,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再出去闯闯的念头。
2016年初,黑日小文去到福建一家生产皮划艇的公司,10个月挣了2万多元。“打工挣得多,为什么不带更多老乡出去呢?大家彼此还有个照应。”2016年11月,趁着回家过彝历新年的机会,黑日小文跟同村的几位村民说了自己的想法,迅速得到回应。
很快,黑日小文联系到了江苏省徐州市的一家冰箱厂。组织老乡、网上订票、包车出发……就这样,黑日小文第一次带上16位老乡走出凉山。他们很快适应了工厂枯燥、重复的生活,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直到2017年5月。
“当时工厂没了订单,不开工,我们也就没有留在那儿的必要了。”摆在黑日小文面前两条路:一是另找出路,一是回凉山。他果断地选了第一条路,“跟着我出来,就得负责到底。”
他听之前工友说,广东省江门市一家灯泡厂在招人。买张火车票,黑日小文只身去江门考察。谈妥条件,他返回徐州,把老乡带了去。黑日小文的父亲黑日哦黑在家里又找了一批村民,就这样,数十位村民分别从江苏和凉山出发,奔向江门。
黑日小文的劳务输出,自此在珠三角有了“根据地”。
组建公司,稳定输送务工人员
彝族没有过春节的传统,故而彝族群众可以错峰打工,弥补企业春节用工荒,这让他们在珠三角地区颇受欢迎。
去年,黑日小文和弟弟在东莞开了一家人力资源管理公司,跟他们固定合作的广东企业有六七家,主要位于东莞、惠州、深圳三地。
公司租用了一栋小楼。一层是办公区,二到四层被改成住宿区,方便刚到东莞的彝族老乡歇歇脚。这里几乎每天都有打工者到来。黑日小文对他们有两个要求,一是搞好个人卫生,二是接受培训。“要问清楚想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强调稳岗。”很多彝族群众来到东莞后,由于生活环境、语言文化不适应等,干不了多久就离开,所以稳岗培训尤为重要。
对黑日小文兄弟俩而言,最困难的是去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刚刚暴发的时候。“当时组织到广东打工的村民有470多人。”黑日次沙回忆,受疫情影响,工厂先是放假15天,后来又延长一个月。工厂歇业,工资停发,但近500人总要吃饭,钱从哪来?黑日小文兄弟俩一商量,咬咬牙跟亲戚朋友借了30多万元发下去,稳定大伙情绪,最终顺利等到复工复产。
几年间迎来送往,黑日小文注意到老乡们的思想观念正发生变化,“之前过一天算一天,现在大家都想赚钱,能吃苦。”
同样来自火烈乡的黑日牛黑说,以前打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现在什么都不舍得买,一心想攒钱,“国家政策好,帮助盖了新房,家里借了点贷款,我得赶紧挣钱还上。有手有脚,不愁日子过不好!”
去年开始,黑日小文尝试组织篮球赛、联谊会,不仅在工作上更要在生活上关心老乡,帮他们真正“落好脚、挣到钱、扎下根”。
新闻推荐
章燕和孩子们一起玩跳马游戏。“且沙老师,卡沙沙!”9月10日,在海拔2580米的阿布雄莫山半山腰,稚嫩的童声从布拖县乌依乡中心...
布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布拖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