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记忆的嘉阳小火车

四川经济日报 2021-03-24 06:40 大字

□ 二莽子 文/图

乐山犍为县西北边大山深处的嘉阳国家矿山公园,八十余年的嘉阳煤矿在岁月的流逝中,沉积了丰厚的工业遗迹和人文历史:这里有被誉为工业革命“活化石”的嘉阳小火车、专门用于观光体验的真实矿井黄村井以及具有中西合璧建筑特点的原生态小镇等,它不仅是研究中国煤矿地质科学的“活体里程碑”和“实体博物馆”,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基地。

去年底,期待已久的重返嘉阳终于成行了,我像是去见阔别多年的老友;到了犍为芭沟镇,一声汽笛长鸣,小火车迎面“隆隆”开来,蒸气升腾,煤烟滚滚,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眼前瞬间,白雾弥漫,我脑海里闪现出小时候看过的那些露天电影……

嘉阳蒸汽小火车 (吕仕友 轩视界)

嘉阳国家矿山公园标志建筑

黄村井煤矿矿井

国之珍宝——老爷小火车

第一次去嘉阳还是2008年秋天,省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征收伊始,我和几个小伙伴到嘉阳煤矿催收基金,讨钱是众所周知的天下难事,初次上门空手而归也在意料之中,可真的颗粒无收心里还是有点不爽,虽然嘉阳人礼貌周全,还邀请我们坐小火车,我心里也想坐,但嘴里却说:“下次吧。”

这个“下次”一晃12年过去了。2010年,国土资源部批准嘉阳煤矿为国家矿山公园,嘉阳小火车逐渐火了起来,还成了网红,它名气越来越大。单位新来的同事小罗是犍为人,她盛情邀请我们去嘉阳煤矿搞次团建活动。2020年10月31日,期待已久的重返嘉阳终于成行了,我像是去见阔别多年的老友,心里暗念着车子开快点,再快点。

一声汽笛长鸣,嘉阳的小火车登场了。它真的好小呀,标准的火车轨距是1.37米,云南、彭州以及山西阎锡山的小火车一般是一米轨距,可嘉阳的小火车是0.762米的轨距,和广场上陈列的不同轨距、不同时代的各款火车相比,它算是超级小的小火车,是火车的儿童版、秀珍版,小巧可爱,却让人喜欢。

嘉阳小火车是目前国内不多的还在正常运行的客运蒸汽小火车之一,有“工业革命的活化石”以及“工业革命的绝版景观”之称,有人说它比大熊猫还要珍贵,无愧于“国宝”之美誉。

小火车迎面“隆隆”开来,煤烟滚滚,历史的沧桑感十足,开到人们面前时,蒸气升腾,瞬间,人们眼前白雾弥漫。

眼前的场景却充满了欢快。大家争先恐后地上了车。小火车车厢装饰简朴整洁,我一落座,梆硬的木条小座椅顶撞着屁股上的神经,牵着我的思绪,在老电影的火车上穿越。

也许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体验和感受,小火车速度比普通的慢,在转弯和爬坡时更慢,这让我进入了意识的蒙太奇:脑子里是电影《铁道游击队》队长刘洪趁火车转弯上坡时,率领飞虎队爬火车,打鬼子,上下翻飞自如的镜头……

火车从芭蕉沟到马庙溪,过田园,绕村庄,穿矿区;爬山坡,钻隧道,站站是美景,处处有故事:1939年初,嘉阳煤矿在芭蕉沟建井时,担任当时政府资源委员会委员长的孙越崎,亲自率队实地考察运煤路线,决定利用原有的鸡公车路改建成轻便的芭马铁路,即现在的小火车观光铁路。

芭马铁路建成后,一直承担着煤炭、材料设备、生活必需品的全部运输任务,煤炭从芭蕉沟运到了马庙溪,用小船沿马边河顺流运到岷江,在犍为县城下游的河口码头,再换大船沿岷江下行,运至宜宾、泸州、重庆等地。

小火车随着煤矿建成而建成,随煤矿繁忙而繁忙,随煤矿兴旺而兴旺。20世纪80年代,嘉阳煤矿优质煤开采殆尽,剩下的劣质煤炭没有市场竞争力,经济亏损急剧增加, 小火车也面临生存危机,幸得当地有识之士力挺才艰难地保留下来。

国之重臣——矿业双杰

那天在嘉阳车站广场,站台上翁文灏(1889-1971)的图文介绍吸引了我:他是浙江宁波人,出生绅商家庭,清末留学比利时苦攻地质,于1913年回国 ,对中国地质学教育、矿产开发、地震研究等多方面有杰出贡献。

翁老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是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第一位撰写中国矿产志的学者、第一张中国地质彩图的编制者、第一位考查我国地震灾害并出版地震专著的学者、第一份《中国矿业纪要》的创办者之一、第一位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地质会议的地质学者、第一位系统而科学地研究中国山脉的中国学者、第一位对中国煤炭按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的学者,他还是中国第一个油田开发的组织领导者。这么多中国第一,可我才第一次读到他。

翁老还担任过私立焦作工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的校董,并在抗战期间主管矿业资源及生产,1938年,他利用河南焦作煤矿设备内迁的机会,创办嘉阳煤矿并任董事长,把开采出来的煤炭,运往当时的陪都重庆用作兵器制造的能源,被称为“保钢煤”,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全国政协委员。

另一位让我肃然起敬的是嘉阳煤矿总经理,绍兴人孙越崎先生(1893-1995),当年是他冒着生命危险组织“焦作中福煤矿”的员工,将大部分设备拆除抢运至四川,与民生公司、资源委员会、盐务总局、四川银行界分别合办了天府、嘉阳、威远、石燕四个煤矿,兼任四矿总经理。

新中国成立后,孙老曾任民革中央名誉主席,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者、实业家、社会活动家。他一生怀着科教兴国、振兴民族工业的信念,艰苦奋斗,百折不挠,为我国煤炭、石油工业的开发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我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创办人和奠基人之一。

读着两位工矿泰斗的事迹,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被带入当年四川作为抗日战争大后方,不断为前线输送兵源和各种资源的悲壮画面……我为自己在四川工业界工作几十年,此前从未深入嘉阳,从未听说过这两位矿业巨匠而暗自汗颜。几天后,我赶巧到绍兴出差,就专程到当地名人园去缅怀了孙越崎老前辈。

国之记忆——煤矿博物馆

小火车来到黄村井站,我心中的嘉阳煤矿的头号主角——煤矿矿井亮相了。一眼望去,一个典型的老矿山风貌呈现眼前:红砖青瓦,木门木窗,数十年日晒夜露,风雨沐浴,当年用石灰刷过的白墙,历经沧桑已四壁黄褐斑驳,千疮百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字标语“抓革命,促生产”、“工业学大庆”等,依稀可见,还有一些闲置废弃的锈迹斑斑的铁栅栏……讲解员见我满脸疑惑,忙告诉我,这部分是刻意保留的历史原貌。

讲解员指导大家把安全帽穿戴好,讲完井下安全规则后,就带大家下井了。一行人除我以外,都是第一次下矿井,于是我就主动当起第二讲解员来。工作几十年,我曾经钻遍了省内大大小小的有色金属矿井,省外的也下过一些,但煤矿井真还很少下过。

看得出来, 这是一个曾经很繁忙的老井,经维修改造,现在成了煤矿博物馆的主体:有井下作业的平硐、竖井、斜井、溜井、盲井等各种井巷的功能展示;有坑木架厢、水泥喷浆、石头砌拱、锚杆加固等多种支护技术的科普;还有掘进、开拓、运输、采煤、出煤各工种模拟演示;也有不同年代的井下劳动工具、照明、通风、排水用品介绍,真实再现了当年矿工们的艰辛劳动场景。

小伙伴们见到什么都觉得新奇,而我却看到很多十分熟悉亲切的东西,当然也有不少我从未见过的:当年煤矿工竟用手摇木风车做井下通风;如我老家嘉陵江边的纤夫那样,用竹纤藤拉煤,且井下的空间那么狭小受限,显然煤矿工比纤夫要艰辛得多。与我以前常见的有色金属矿山相比,煤矿工人更艰苦、更危险,他们还要时刻提防井下瓦斯爆炸、火灾、水灾及冒顶片帮、垮塌等事故,尤其是一组爷孙俩赤裸着身子在井下咬牙爬行拉煤的雕塑令我心灵震憾。

在井下我们还坐了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坐所未坐的“猴儿车”,大伙儿既好奇又兴奋,每个人都像猴儿抱着一根树藤样随缆绳运行,这又让我穿越了一回大山里的学生抱绳索滑行过江的情景……

来到采煤体验区,大家才第一次真正看到了煤是怎么采出来的。四川的煤矿不同于北方的煤矿,大多是薄层煤矿。据《孙越崎回忆录》记载:“嘉阳煤矿是侏罗纪煤,只有一层煤,厚不过半米,因煤层薄,年产量为12万吨至15万吨。”按现在的标准它只能算是“小煤矿”,可在当时就是“大央企”了。

讲解员鼓动大家爬进去亲自动手采采煤炭。我望着那不到一米高的狭缝,有些心里发怵,同行的帅哥们也都很绅士地相互对望着“谦让”,两女孩却巾帼不让须眉,争先钻了进去。可是采煤看着容易,实干却难。小罗弓着身子半蹲半卧,费力折腾了一会儿就灰溜溜地败下阵来,一边呼叫感叹:“太恼火了。”小蒋到底是女兵出身,使劲捣鼓了一番,总算挖出一块饼干大小的乌黑闪亮的煤碴,说是要给备战高考的儿子带回去,这是妈妈亲自采的煤,要为他的高考加油赋能。我调侃道:“你发明了煤炭的新用途,我也要把它补写进我的《第六元素夜话》中。”引来大家一阵呵呵。

从黄村井穿越出来,已到返程时间,可小罗还在以东道主的身份挽留我们,兴致勃勃地说犍为还有不可思议的神秘的桫椤谷、神奇的侏罗纪恐龙时代……等着咱们去穿越。这些对我的诱惑力超级强大,可我嘴里还是不得不说:“下次吧。"但愿这个“下次”很快就能到来。

坐上小火车就像回到了过去

新闻推荐

四川犍为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招标代理机构采购项目比选公告

因工作需要,现拟对四川犍为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招标代理机构采购项目进行公开比选,兹邀请符合本次招标要求的供应...

犍为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犍为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