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了药材的田种水稻,为何易倒伏?

四川农村日报 2021-06-18 06:42 大字

任万军(左一)为种植户开出﹃水稻处方﹄。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文/图

“专家,请您看看我家的水稻,该怎么管理才能避免倒伏?”6月11日,夹江县2021年水稻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现场培训会上,在老来红农场稻田间,58岁的种植户周良元向水稻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任万军提问。去年,他种植的200亩水稻倒伏,造成了损失。

在夹江县,备受水稻倒伏问题困扰的,还有不少水稻种植大户。任万军带领专家团队,实地走访了当地多家农场后发现,与其他地方大部分水稻种植户选择小麦、油菜为前茬作物不同,夹江县许多水稻种植户都选择中药材泽泻作为水稻前季作物。

水稻为啥“站不稳”

专家团走访发现,在夹江县,水肥管理不当是造成当地水稻“站不稳”的重要原因。

据了解,夹江县药稻轮作普及度高、成规模化,全县泽泻、水稻轮作面积超2万亩。当地种植户在管理泽泻时,一般施用尿素80-100斤/亩、复合肥100-120斤/亩。前一季施肥量较大,田间残留肥料多,导致后季水稻长势过旺,引发倒伏。

那究竟应该施多少氮肥呢?针对这个问题,任万军团队为种植户开出“水稻处方”。

任万军教给了种植户们一个公式:N(公斤/亩)=[目标产量的吸N量(公斤/亩)-土壤供N量(公斤/亩)]/N肥当季利用率(%),即作物达到目标产量吸收的氮量减去田间土壤能供应的氮量之差,除以氮肥当季利用率,就能得出每亩水稻所需氮量。

任万军结合叶龄模式和杂交籼稻生育期进程特点,提出一种优化施氮技术,建议在水稻移栽前1-2天施用基肥,返青后施用分蘖肥,主茎拔节时施用促花肥,幼穗雌雄蕊形成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施用保花肥。同时,他建议种植户做好氮、磷、钾肥配合施用。

“没有晒田,土壤浮软,水稻容易发生倒伏。”在夹江县海滨农场的稻田里,任万军向种植户刘海兵指出其在灌溉方面存在的问题,告知其在水稻活棵分蘖阶段,要浅水勤灌;当群体苗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左右时,要“晒田”;到了后期,要采用浅湿交替的灌水技术,长穗期田间经常处于无水层状态,灌2-3厘米水,待水落干后数日(3-5日),再灌2-3厘米,如此周而复始,形成浅水层与湿润交替的灌溉方式。这样能使土壤板实而不软浮,有利于防止倒伏。

任万军告诉记者,除了风、雨、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等人为不可控因素,及水稻品种本身抗倒能力等因素外,肥料用量与配比、灌溉、种植方式、种植密度、病虫害、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互作等,都是造成水稻“躺平”的常见原因。

学会当“水稻医生”

“苗到不等时,时到不等苗。”这是水稻人都知道、都会念的一句老话。在水稻管理过程中,水稻出现任何问题,都要早发现、早治疗,一旦延误,就可能造成难以补救的后果。因此,种植户要学会“望闻问切”,当好“水稻医生”,及时排查管理问题。

看田看天,到了田里,都要看些什么东西呢?面对夹江县50多名前来听课学习的种植大户、技术人员,任万军给出了他的建议。

首先,要看水稻叶色。作物营养成分多少,都会表现在水稻叶片颜色中。水稻叶色变化,是判断其生长态势的重要指标。有经验的农人都知道,水稻“该黑的时候一定要黑,该黄的时候一定要黄”。前期,秧苗移栽后因植伤,短时间内叶色退淡,返青后叶色要求迅速转青,到分蘖盛期出现“一黑”。中后期,拔节时出现“一黄”(即拔节黄),到孕穗时叶色又转绿,出现“二黑”,到抽穗后叶色逐渐退淡。如果叶片颜色屡屡异常,就要反思管理方式。

种植户在田中,还可以观察水稻的“长相”——看其株型、叶型。前期,随着新叶和分蘖的发生,迅速出现散蔸状,整株呈“水仙花”形,叶片弯而不披,清秀健壮。到分蘖终止时,又要求叶片上挺直立,以利于下部叶片的受光。中后期,最后3片叶的长度要适当促进,且厚而直立,以增大冠层叶面积。开花后20天内,每个有效茎蘖仍能保持3-4片绿叶。此外,还要观察水稻长势,及时把握田间总体情况。

“近年来,夹江县水稻种植大户的队伍日益壮大,这是个令人喜闻乐见的局面。”任万军评价说,经过实地走访,可以看出大户们的水稻管理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只要继续精益求精,可望达到高产目标。

新闻推荐

引入百亿级高品质科创空间和现代都市工业载体平台 看龙潭新经济产业功能区如何抢抓产业发展风口

龙潭新经济产业功能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成都卡诺普自动化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机器人生产线上,工作人员正在组装机器人上周五,记...

夹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夹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