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行 8 周年 成都中欧班列跑出内陆开放极
中欧班列从成都国际铁路港缓缓驶出。
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
8年磨一剑,8年见证巨变。2013年4月26日,一声汽笛长鸣,首趟蓉欧快铁(后统一命名为中欧班列)从成都国际铁路港驶出,直奔欧洲大陆腹地——波兰罗兹。列车飞驰,绘就成都联通世界蓝图,见证“一带一路”巨变。
8年来,成都国际班列和中欧班列开行量多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建立起以成都为主枢纽、西进欧洲、北上蒙俄、东联日韩、南拓东盟的成都国际班列线路网络和全球陆海货运配送体系。8年来,进出港货值从2013年的不足百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507亿元,成都国际铁路港形成了以整车、肉类、酒类、木材、粮食为主的“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8年来,总投资超千亿元的160余个产业化项目落地,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纷至沓来。
成都国际铁路港从小到大、由弱渐强,从单一国内物流基地向多元国际门户枢纽快速崛起。今天的成都国际铁路港年均带动全省进出口贸易120亿美元以上,成为西部地区对外开放重要平台、“一带一路”的核心节点,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成为四川打破内陆桎梏、重塑外向型经济地理格局的有力支撑。
□腾跃/文 白桂斌/图
通道拓展 成都国际班列联通世界
4月9日上午,首趟四川夹江茶叶出口中亚专列从成都国际铁路港驶出,前往乌兹别克斯坦,这是四川发出的首趟前往中亚的农产品专列,也是四川历史上首趟茶叶专列开出国门。“多亏成都国际铁路港的中亚专列,我们不再需要将茶叶运到西安出口,一节车厢将减少运输成本7000元,时间上也缩短近一周。”四川华义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方义开说。
“时间仅为海运的三分之一,成本仅为空运的六分之一至八分之一。”在推介成都国际铁路港时,成都会给企业算一笔类似的成本账。
时间成本和运输成本“双降”,成都国际班列逐渐成为企业产品配送、城市全球配置资源的战略通道。
成都中欧班列在欧洲有3个常设站点,分别是波兰罗兹、德国纽伦堡、荷兰蒂尔堡,搭建起了中国的内陆腹地与欧洲腹地陆上物流大通道,打破了双方发展外向型经济必须依赖沿海港口的局限。班列在到达常设站点后,再通过1至3天就可将货品分拨至欧洲全境。
“我们开发了欧洲通运营组织模式,以波兰马拉和波兹南为分拨集散中心,有效应对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因公路运输系统封闭导致的物流不畅,利用欧洲铁路系统实现了对欧洲站点的全覆盖。”成都国际铁路港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中欧班列“北线”经二连浩特、满洲里、绥芬河出境,到达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运行时间约13天,线路回程的重载率稳定达到了100%。
目前,成都国际铁路港构建了7条国际铁路通道和5条海铁联运通道,连接境外59个城市和境内20个城市,构建起以成都为枢纽的通边达海、内畅外联国际陆海联运通道体系,南向连通东盟全境、西向直达欧洲腹地、东向辐射日韩和美洲,北向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助推西部地区加速融入全球经济格局。
2020年,面对全球疫情,中欧班列(成渝)逆势增长,开行量达5000列,占全国总量的40%。
磁场吸附 160余个产业化项目落地
“最初入驻成都国际铁路港的一共有6家企业,我们是唯一一家私营企业。”成都泛亚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泛亚”)外联经理陈颖见证了8年来的巨变。首趟蓉欧快铁开行之前,成都泛亚就已入驻成都国际铁路港,“公司最初只有6个人,现在有150多名员工。”陈颖说,随着中欧班列开行线路的增多,成都泛亚也从当初“偶尔做一些货代”业务,变成了集贸易、物流、电子商务、科技创新及文化教育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整合服务公司。
成都本土公司壮大的同时,产业巨头也纷纷看好成都国际铁路港持续释放的通道红利,阿里巴巴、上汽安吉、玉湖等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抢滩聚集,绿地国际贸易港、菜鸟中国智能骨干网络、苏宁云商西南总部等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四川自贸试验区青白江片区是全国唯一依托铁路港设立的自贸片区,作为成都中欧班列的始发地,成都国际铁路港入选首批国家级物流枢纽,综合保税区也已正式封关运营。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发展改革局局长刘跃看来,成都国际铁路港既是物流枢纽,也是供应链枢纽,“只有把通道和枢纽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才能助力内陆地区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产业体系。”
依托物流枢纽,新经济增长点也正在加速形成。成都国际铁路港通过班列将欧美的牛肉、羊肉等优质产品带到消费者的餐桌,来自法国、奥地利、德国、西班牙、葡萄牙、俄罗斯等国家的葡萄酒每天源源不断地运至铁路港,再分拨至重庆、西安、西宁、兰州等西部重要城市。据统计,通过成都中欧班列进口的葡萄酒累计近1500万瓶。成都国际铁路港正着力打造西部进口肉类、奶粉、红酒等消费品集结中心,助力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对外开放 积极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
成都是一座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城市,距离最近的沿海港口约1700公里。以前资源要素流动及物流主要方向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成都中欧班列的开行,扭转了这一格局。
2010年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投运,2011年海关入驻,正式拉开了成都国际铁路港开放的序幕。近年来,成都国际铁路港以大通道促大开放,打造物流、商贸、金融、信息等融合发展的新一代内陆港口,持续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协同全省和成都市开放型产业更好地融入全球供应链。
2017年4月,四川自贸试验区青白江片区挂牌成立,多项改革创新举措相继在这里诞生。从全国首创多式联运“一单制”,到率先开展集拼集运创新监管模式、平行进口汽车海铁联运监管模式,再到整合港口资源,组建港投集团创新路地合作机制……成都国际铁路港深受全球关注,增强了“一带一路”沿线“陆海联运枢纽”的建设活力。
去年8月,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开发区成立,着力打造“一带一路”对外开放合作高地、西部大开发战略先行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开发区以铁路港为核心,将充分发挥临港区域开放优势,利用青白江和金堂的适欧适铁泛亚的现有产业及配套基础设施,为开发区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执行官、首席研究员汤继强教授认为,目前,中欧班列(成渝)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把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开发区建设好,将有力推动四川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2020年3月27日,两列中欧班列满载着电子配件、机械制品等,分别从成都国际铁路港、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出发,驶向欧洲。至此,始发于成都、重庆两地的中欧班列累计突破1万列。当天,两列中欧班列使用了共同的标识“成渝”,正式开启了融合发展的进程。同期,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管委会与成都国际铁路港管委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渝两大铁路港将围绕通道口岸互联、产业招商互补、开放创新互享、机制协同互促四大领域20项具体内容开展合作。两大铁路港的深度融合,将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一个跨境班列至少年发5000列的内陆开放极,将助力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对外开放水平,为随后衍生的一系列产业构想和城市发展夯实基础。
新闻推荐
1250吨川茶出口到中亚 四川首趟茶叶专列开出国门 中国(成都)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正在建设中,将成四川农产品销往国外的集散地和始发站
4月9日,四川发往乌兹别克斯坦的首趟茶叶专列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启程白桂斌摄“启程!”4月9日上午10时30分,伴随着汽笛长鸣...
夹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夹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