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为笔布为纸 麻柳刺绣代代传
麻柳刺绣从小传承。
麻柳绣娘
飞针、走线,娴熟而丝丝入扣,轻巧的技法下,一个个精巧无比、色彩斑斓的锦绣世界便幻化而出。香包、围腰、壁挂……惟妙惟肖的作品流淌着古老的传统技法。
麻柳刺绣是流传于广元市朝天区境内的麻柳、鱼洞、临溪、小安等一带的刺绣总称,那里的居民就地取材,仅用简单的针、线、布,通过黑、白、红、蓝等土布和彩色棉线,配置以不同明暗的冷暖色块来完成绣制品。
麻柳刺绣不需要底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麻柳刺绣代表人、传承人张菊花告诉封面新闻记者,麻柳刺绣所绣图案,或耕种收割,或婚嫁礼仪,或爱情婚恋,或人物鸟兽,花色多样。麻柳刺绣的传统纹样“清官出巡”“老鼠嫁女”“八仙过海”“喜鹊闹梅”“凤凰戏牡丹”“狮子滚绣球”等,从选材上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在麻柳乡当地,人们把刺绣称作“架花”(十字绣)。“‘架花’是麻柳刺绣中最基础、最传统的一种针法。另还有挑花(里外花)、扎花(绣花)、串花、游花、补花、滚边等绣法……”
“麻柳刺绣是不需要底稿的,需要通过数‘经纬线’,即底部的丝线,来确定图案的大小和位置。”张菊花介绍,学麻柳刺绣首先要学找中心。一块白布叠成四个豆腐块,找到中心的位置起针。然后是数线,横着数三针,竖起三针,挑三针,隔三针,一面就成花了。“绣团花时,是一条线完成,从中间起针,绣完之后针会回到原点。”
“麻柳刺绣的绣娘们一般会在过年前绣制一些香包,今年什么年就会绣制什么样的动物图案,讨个好彩头,寓意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张菊花说,“最常用的图案还有狮子,既能够起到辟邪的作用,也含有喜庆祥和的寓意。”
麻柳姑娘出嫁前必备技能
从古至今,麻柳刺绣的传承大致相同,由亲族手口相传,针为笔,布为纸,代代延续。张菊花介绍说,“麻柳姑娘习绣年龄较小,四五岁便开始,到出嫁之前便掌握麻柳刺绣的各种针法技巧。”在麻柳一带,人们通常会以针线活儿水平的高低来判定谁家的姑娘更为手巧。
上世纪80年代,麻柳乡全乡3000多名妇女中善刺绣者就有1300多人。然而,到上世纪9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麻柳姑娘外出打工,能绣出好作品的人越来越少。在张菊花看来,刺绣不仅是手艺的沿袭,更是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这样精美的麻柳刺绣不应该在我们手里断了香火!我最终坚持了下来,完全是心中怀有一种对麻柳刺绣的那份一般人不能理解的情结。”
在张菊花和其他绣娘的坚守推动下,麻柳刺绣的名气渐渐大了起来。2003年,麻柳乡将麻柳刺绣纳入当地学校课程,传授麻柳刺绣文化;2008年6月,麻柳刺绣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麻柳乡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13年成都国际非遗节上,麻柳刺绣展品夺得“太阳神鸟”最佳展览奖……曾经名不见经传的麻柳刺绣,终于光彩夺目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近年来,广元朝天区通过农民夜校、特色技能班,组织留守妇女学习麻柳刺绣技艺。随着朝天区旅游项目的落地,麻柳刺绣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在旺季甚至供不应求。文化扶贫将软实力变硬实力,麻柳乡做出了生动实践。
“现在有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定制刺绣作品的人也非常多。”说起这个,张菊花的脸上浮现出抑制不住的笑意,“很多在外打工的人也愿意回来学习刺绣,既不用背井离乡便有稳定的收入,又能够兼顾家庭,照顾好孩子,同时还能够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这让我非常的欣慰。”
在张菊花看来,麻柳刺绣上的每个图案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有着特殊的意义,寄寓着当地人民的美好愿望,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我一定会坚持下去,一直到眼花了、手麻了,绣不动的那天为止。”李康 封面新闻记者刘彦谷
新闻推荐
近日,夹江县市场监管局组织标准专家组,走进简优陶瓷,现场指导标准制定工作,培育企业以高标准提升“夹江造”品牌市场竞争力。...
夹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夹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