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一加一 峨边秀美图

四川农村日报 2021-04-27 00:38 大字

彝族妇女参加彝绣培训。 峨边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立峰

去年12月,彝族刺绣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颜色艳而不俗、构图精美、装饰性强的峨边手工刺绣圈粉无数,成功“走”出了小凉山。

一到假期,大批游客涌入峨边黑竹沟。当地借势发展乡村彝寨旅游产业,把黑竹沟镇的彝家新寨打造成了旅游新村。

尝到文旅融合发展甜头的峨边县是如何做好这道加法的呢?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彝绣“走出去” 把刺绣文化传承下去

今年清明小长假,沙玛英生并没有休息,一连三天的彝族刺绣直播带货让她疲惫不堪。沙玛英生告诉记者,她是峨边非物质文化彝绣传承人,这些年一直坚持开办彝绣培训班。“截至目前,我的培训班已经累计开设了58期,培训绣娘4029人,培养非遗传承7人。”沙玛英生说。

除了日常的刺绣培训,沙玛英生今年还打算尝试一下直播带货彝族服饰,清明的三天直播为她增粉不少。记者了解到,2020年12月18日,彝族刺绣被选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名单,彝族刺绣和彝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双双被列入,至此凉山州已有国家级非遗名录20项。

峨边彝绣有何特点?沙玛英生告诉记者,峨边彝绣颜色艳而不俗、层次清晰、构图精美、绣法灵活、针脚细密、风格迥异、装饰性强,是彝族人勤劳坚韧和乐观向上的体现,又寄托着彝族人追求庄重、达观、纯洁的情怀。

除了培训,沙玛英生还有自己的彝绣专卖店。每天一大早,沙玛英生会准时地来到店里,先简单打理一番,然后开始刺绣。从简单的头饰到精致的衣服裤子,店铺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精美的绣品。“比如这个贴布绣,花纹采用的是羊角纹,它可以用来做包包,做抱枕等。”沙玛英生对眼前的每一件绣品绣法都如数家珍。沙玛英生告诉记者,2017年起她开始创新彝绣产品款式,开彝绣专卖店,成立彝族刺绣专业合作社,努力提升彝区妇女刺绣水平。目前合作社绣娘们每人每月能挣2000元至5000元不等。

“现在国家的政策很好,每年县妇联都会送技能到我们村上,专家来给我们培训,让我们的刺绣技能得到不断提升,绣品做得越来越好,生活也过得越来越好。”峨边彝族刺绣专业合作社成员吉木公共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峨边彝绣采取“支部+公司+专业合作社+绣娘”的模式,通过线上线下彝绣产品专卖店,进一步拓宽了产品销售渠道,让彝绣产品成为商品,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全县手工刺绣产值达到3500万元,带动4000余名妇女居家灵活就业。

“我的梦想是把彝族刺绣文化传承下去,同时让更多的彝区妇女能够居家灵活就业,让峨边彝绣走出去。”沙玛英生说。

游客进山来 村民吃上“旅游饭”

这些天,黑竹沟的杜鹃花伴随着乍暖还寒的春风次第开放。放眼之处,星星点点的杜鹃遍布山间,雾与云瞬息万变,演绎一番绝美的高山景致。

清明小长假期间,黑竹沟异常火爆,每天限售的1500张门票一售而空。景区负责人告诉记者,黑竹沟的杜鹃既有高大的乔木杜鹃,也有低矮的灌木杜鹃,其中俄黑杜鹃、黑竹沟杜鹃为黑竹沟独有,从海拔1000 余米一直生长到海拔4000多米,花期从每年3月下旬持续到6月。这些杜鹃的树干或弯曲扎根于大地,或盘根错节相互簇拥成群,或挺立于云海之中,宛若彬彬有礼的迎客使者,向游人挥手致敬。

赏花的同时,还能垂钓,铜河村开展的钓鱼比赛深受游客的欢迎。铜河村是铜街子水电站的库区移民村。早先的铜河村尽管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但由于交通、资金等难题阻碍,村内无集体经济主导产业,群众生活水平低。这些年,铜河村同步推进新村建设、产业建设、文化建设、配套设施建设,实施避险解困住房建设,安置群众215户806人,水、电、路、网实现全覆盖,群众搬进了崭新靓丽的新居,村容村貌实现跨越式转变。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铜河村深挖库区沿岸风光以及茶马古道、溶洞、“天坑”等旅游优势资源,加快“铜河人家”特色民宿建设,引进泸沟河漂流、水陆“亲子乐园”,打造田园采摘、休闲娱乐、餐饮住宿服务、农副产品购买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链,多元化发展生态游、乡村游、观光游、休闲游、农业体验游等业态,打造特色“移民古道新村”,为村民带来了土地流转费、产业园区务工费、村集体经济分红等方面的收益。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80元,比2014年增长了5倍多。

山清水秀,吃住游玩;休闲垂钓,惬意生活。如今的铜河村,独具特色的库区风光和农旅融合休闲景致,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到此一游,也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旅游饭”,在山水之间圆了致富梦。

新闻推荐

情满庙岗村 携手致富路

进入10月,平均海拔1200多米的峨边彝族自治县宜坪乡庙岗村寒风凛冽,村民们穿上厚衣服,家家户户拿出烤火炉。天气虽冷,可庙...

峨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峨边彝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