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汉一家亲 致富心连心

三江都市报 2020-11-04 08:07 大字

峨星村彝家新寨

峨边彝族自治县沙坪镇峨星村,是个典型的高山贫困村。该村经济发展迟缓,村民多年来主要靠种玉米、土豆维持生计。2014年,峨星村被评定为省级贫困村。几年来,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该村于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

脱贫——产业进来,人走出去

如何带领村民致富?“要致富,就得让产业进来,人走出去。”这句话,成为了帮扶部门和村两委的共识。

从2015年开始,峨星村引进专业合作社,在村里流转土地,尝试种植核桃、八月竹、青花椒、藤椒等经济作物。2016年,在村两委的协调下,部分村民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始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孩子,则由村里成立的党员干部服务队帮忙照顾。

除了发展特色产业和组织外出务工,峨星村还灵活利用产业帮扶资金,通过投资入股的形式,村民和专业合作社签订协议,产生收益后每年给农户分红。

多措并举、多路脱贫,在帮扶部门和峨星村人的共同努力下,村民们的收益年年提高。

如今,峨星村发展了1000多亩藤椒、250多亩茶树、100多亩八月竹。村里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藤椒专业合作社,特色农产品通过合作社源源不断地销往外地。村里建起了彝家新寨,村民们住上了宽敞漂亮的新房子。2019年,全村人年均收入达到14200元。

团结——彝汉群众,携手奔康

峨星村是彝汉杂居村,彝族占了大多数。想要脱贫致富,语言交流不畅通是个拦路虎。“以前村里40岁以上的彝族村民80%不识汉字,有的人连普通话都听不懂。”峨星村党支部副书记陈朝云回忆说。

怎么办?汉族村民在村两委的带动下站了出来,成为产业发展中的沟通桥梁。

彝族青年俄觉曲听,数年前还是个只会几句汉话,毫无工作经验的小伙子。在峨星村原村主任何明清等汉族干部群众的“传帮带”下,俄觉曲听跑了很多地方,开阔了眼界,不仅学会了汉语,还学会了怎样跟商贩做生意,怎样跟人打交道。随后他开始独自去收茶贩茶,后来又到外地务工,从事劳务派遣工作,收入连续翻番。

自己富裕了,也不忘其他村民。俄觉曲听开始组织村民通过劳务派遣公司外出务工,带着大家共同致富。

“峨星村的彝族和汉族孩子是一起长大、一起到学校读书的,大家感情都很好。大家都有一颗友爱的心,彝汉一家亲,致富也要心连心。”陈朝云说。

友爱、和谐的气氛围绕着峨星村。2017年,该村获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记者罗曦文/图

新闻推荐

全域旅游处处皆景时时有景

东风堰——千佛岩景区完成升级改造乐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供图峨边彝族自治县黑竹沟镇底底古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

峨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峨边彝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