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云村荒地“生金”茶园飘香

乐山日报 2020-10-14 07:54 大字

王如凯(左)与联系乡干部讨论茶叶品质茶叶产业基地

■崔前东文/图

山顶之上,秋日暖阳洒满茶园,起伏的山丘覆盖着耀眼的绿色……近日,笔者来到沐川县高笋乡静云村五组“静云寺”,但见漫山的茶树层层铺开,一条新修的公路蜿蜒其中,像一条玉带萦绕在一片翠绿之中,好一幅秋日生态画卷映入眼帘。

开荒种茶,盘活资源,分散低产变成集中高效,曾经撂荒的土地资源被源源不断激活,在返乡创业村民王如凯的持续发力下,静云村的生态富硒茶值得称道。

难舍故土情

归雁回村谋发展

每天一早,王如凯都会到“静云寺”百亩茶叶基地转一转,一来察看茶叶生长情况,二来茶园里还散养着近400只乌骨鸡需要投食。在王如凯看来,这些茶苗都是有生命力的,照看茶苗就像照顾孩子一样,需要精心呵护,陪着茶苗一起生长。

王如凯是一名“70后”,1998年便跟随务工大军飘向了外面的世界,先后在北京、内蒙、上海等地从事桥梁维修及公路建设等工作。每月近万元工资的他仍觉得心里不安,“老是在外务工不是长久之计,有机会还是要回乡发展。”

一年春节回家,王如凯发现村里有了新变化,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村里一些荒地被开垦出来种植水果,由于村子海拔较高,气候、土壤适合水果生长,产出的水果受到市场和消费者认可,发展前景好,王如凯认为种植业这条路在静云村应该行得通。

2005年,高笋乡党委政府组织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到“茶乡”——沐川县利店镇考察,找来茶叶专家授课讲解,并告诉村民:“如果大家想干,就带头把茶叶先做起来,高笋乡多数地方的土壤适合种植茶树,技术和销售都不是问题。”了解茶叶发展前景后,王如凯决定留在家乡发展茶叶产业,将家里10多亩玉米地、荒山全部改种茶叶。

对于这一举动,王如凯清楚地记得当时母亲的反对:“好好的土地不种了,你吃啥?准备让一家人饿肚子吗?”敢想也要敢做,创业致富必须落实到行动上,王如凯认定了目标便异常坚定。接下来,他一心扑在土地改种和荒山开发中,前前后后忙了几个月时间,一垄垄茶苗沿山势分布,几个月后树苗发芽长叶。接下来,王如凯又从头学习茶树管理技术,茶树病虫害防治、茶叶采摘要领……从农业农村部门举办的种植管护技术培训班上,王如凯把学来的技术都用在了自家茶树的管理上。

荒地变茶园

带领乡邻同致富

辛勤劳作换来茶园的勃勃生机,看着越长越好的茶树,2008年王如凯又流转土地80亩,在静云村最高点开荒种植,硬是将荆棘丛生的荒地变成了到处是茶香的“产业田园”。

2010年,适逢茶叶行情好,王如凯的茶园投产,产品投放市场,因口味纯正浓厚、茶香四溢,深受市场和消费者欢迎,当年就卖了7万多元,家人再也不反对他种茶了。随着种植技术日趋成熟,尝到甜头的王如凯又以每年几亩的方式不断“递增”,将茶园规模扩展到120多亩。

“一个人富不算富,乡亲们都富了我才高兴。”在王如凯的示范带动下,村民参与茶树种植的热情高涨,周边50户村民陆续“开山换茶”种植茶树1000余亩,静云村焕发出生机活力,茶叶产业既绿山又富民。

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2014年,王如凯投资80万元,高薪聘请制茶师,在当地建起了日加工1万吨的茶叶加工厂,村民足不出村就可将茶叶鲜叶销售出去。

由于重生态、茶叶品质好,销量节节攀升,王如凯生产的干茶销往浙江、河南等地。“今年茶叶鲜叶实现收入13万元,加工厂实现产值18万元。”王如凯表示,接下来会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种植管理,研究茶叶加工新技术,提升茶叶品质,打造生态品牌。

在产业政策的支持下,王如凯的产业发展版图越绘越大,今年他又申办了家庭农场,在茶叶基地发展林下养殖乌骨鸡,与四川丰勋汇茶叶有限公司签订夏秋茶收购合同,采取“公司+农场+农户”的模式,打造高山生态有机茶,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

“家乡有这么好的资源,我们要好好利用。发展茶果种植是种‘摇钱树’,自己有了稳定收入,同时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还能涵养水源、治理水土流失,可谓一举多得!”对于未来,王如凯信心十足。

新闻推荐

爱心企业走进沐川

本报讯(杨宝费定才)近日,由四川省总工会、省困难职工帮扶基金会、创维集团共同举办的“创维公益万里行·普惠职工暖人心”活...

沐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沐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