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来见我 ◎李修文
寄海内兄弟
生活是勇敢者的游戏,确认过眼神,你我皆为兄弟。在早年为生计而流离,辗转之中,结识了不少同样为生计而奔波的“小人物”,有的在生命中一闪而过,有的天涯两端,却始终难以忘却,惦念于心。也许对于处江湖之远的人们来说,生活更像是一场战争,一座高山,每一个敢于冲锋以及攀登的人无论最终结果怎样,都是勇士。
红槿花开
人生难免起落,在贬谪路上练就金刚不坏之身。贬谪之路上,总少不了诗人,李德裕、黄庭坚、柳宗元、刘禹锡,无不在贬谪之路上留下了诗篇。李德裕的一句“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令人不忍再读。刘禹锡的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又令人为之一振。
枕杜记
东奔西走,始终在命运的道路上逆行。人生聚散不定,相见短暂,之后便是世事渺茫,将自身的命数幻化在杜甫的诗句中,想必人生在世,任何人都无法摆脱枷锁和痛苦,忍受一切活在这个世上,最终无非是希望“牛尽耕,蚕亦成,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
遣悲怀
思念不是一种病,而是一首诗。悼亡诗几乎历代皆有,最为深情彻骨的不仅有苏东坡《江城子》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亦有元稹《遣悲怀》的“唯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这些诗句,虽然都是古代诗人写给自己的亡妻的,但是却能跨越千百年、道出寻常人一生中最为深重的断肠思念。当川西小镇上开小超市的老周听到《遣悲怀》,想着自己故去的妻子,在醉意悲苦中说:你说的这个叫元什么的,不管他是不是个东西,但他写的东西对我来说是好东西,我受的苦,都被他写出来了,写出了受苦人的苦,就好比是菩萨们念的经。
犹在笼中
身处算法中的人生,用通达来消解宿命。人在江湖、也是人在笼中。多少辛苦奔波辗转,都在一次次失意的努力中被消解,岂止是罗隐,分明是世人众生的写照,辛苦的最后,又有几人能达到“闲看人间得意人”的通达解脱。
偷路回故乡
回得去的是故乡,回不去的是思乡。从一代天子到孤臣孽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始终放不下的故乡。一个“偷”字,足见回乡之路何其难也。
追悔传略
追悔并不能“回到过去”,却能更好地面对现实。失去唐婉重回沈园的陆游,怅卧新春白门寥落的李商隐,江山易主的亡国皇帝……这些被无尽悔意淹没的人生,这些在残夜悲春里涌出的诗句,不仅在重新体悟的追悔中看到生机和情意,更可透过诗意悔恨看到作家早年的行旅漂泊,才知为何行文如此切身刻骨。结尾一句:花竹每思初种日,江山重来独见时。意境全出。
乐府哀歌
喜怒哀乐,缺了任何一味都不是完整的人生。写乐府诗中的离愁别绪,可谓满纸悲戚、都是离歌。尤其《双白鹄》,分明是秋霜悲风里的天鹅湖。山倾之悲的尽头、是平静,居然达到了且乐今朝、后会有期的境界:今日乐相乐,延年万岁期。
救风尘
欲救风尘,先要学会在风尘中乘风破浪。风尘之中,除有性情中人,更不缺诗人。风尘不是温柔乡,烟花地,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场面,充满了劳顿与苦楚。一句“野渡无人舟自横”,让始终身处风尘悲戚中的韦应物得以自救。真正是,欲救风尘,必先葬身于风尘,不喜不哀,方得始终。
致母亲
母子之情,让诗句化为泪水。自古描写母子之情的诗远远胜过父子,无论是就义的烈士还是得道的高僧,哪怕渡尽人间劫难,面对母亲,总有牵挂。一句“卅载绨袍检尚存,领襟虽破却余温。”又叫多少人读之而泣呢?
十万个秋天
没有奶茶的秋天却充满了诗意。不同的诗人,拥有不同的秋天,对于杜甫来说,秋天就是他的命。十多年前的敦煌,在小面馆中无意间读到《声声慢》,便如同杜甫一样沉浸在遥远的秋声里无法自拔。秋天,既是终结也是开始,既是荒芜,也是收获。
墓中回忆录
佛系人生,听懂掌声。古往今来,求功名利禄者不计其数,但在唐伯虎眼中,皆是可怜之人,这些人只看见了朝靴,却忽略了靴下的蚁虫。一句“积金到斗都是闲,几人买断鬼门关。”虽赤裸,倒也实实在在。一句“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则从根本上看淡了生死。
酒悲突起总无名
酒倒满,爷请回,诗出没。人有了愁绪该怎么办呢?当然是“入酒即消融”。祁连山下,曾为逃避愁绪,独自前往祁连山下,在那里始终没有停杯,并与无数“沦落人”相逢劝饮,一时间,岑参,高适,王昌龄的诗气将作者团团裹住,在重新面对那些烦恼之前,“将进酒,莫停杯。”
最后一诗
无论你来或不来,我只当你会来。躲避金人驱杀之际的李清照写下《武陵春》,愁绪之于心头,吞不下,又吐不出,这也成为李清照的最后一首诗词。小县城的医院中,一位放弃治疗的女人,将这首诗词写进了留下的信中,期待被一个可能前来之人读到,然而那人终究等得来等不来呢?
《诗来见我》,李修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版
新闻推荐
白永萍八千年很长,一眼望不到尽头;八千年又很短,就像一眨眼;八千年,在这片土地上有来了又走的人;八千年,有讲也讲不完的故事。贯...
敦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敦煌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