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农大研发出首个中国黄牛高密度芯片 肉牛选种认定时间缩短至3个月 突破了国内肉牛良种选种难、生长慢等技术难题

农业科技报 2021-02-22 21:11 大字

作为中国五大良种黄牛之首,秦川牛被誉为“国之瑰宝”。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发出首个中国黄牛高密度芯片,肉牛选种认定时间将从原来的3~5年缩短至3个月,突破了国内肉牛良种选种难、生长慢等技术难题。至此,我国以秦川牛为代表的黄牛良种选育迈入全新阶段,对黄牛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开发及利用也随之上升到新层面。

立足资源 保护开发是关键

千百年来,秦川牛作为传统农耕的一项生产工具,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牛”从役用转向肉用,秦川牛生存空间备受挤压,肉牛产业发展危机四伏。

据相关数据显示,20世纪80年代前后,陕西省秦川牛数量达180万头左右。进入21世纪后,数量不断下降,近几年下降更为明显。如何提升秦川牛养殖数量,推动本土优质种业资源长效发展,成为当前陕西省畜牧业提振升级的难点和重点。

多年来,一直从事秦川牛遗传改良工作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昝林森认为,加大地方黄牛品种保护、开发和利用,是破解秦川牛养殖困境的关键。只有加快把科学技术转化到田间地头,确保秦川牛等地方黄牛品种的优良基因传承,让资源优势成为产品优势,中国黄牛才能真正“牛起来”。

科技赋能 保种选育促发展

1月19日,记者走进杨凌示范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的国家肉牛改良中心,浓郁的“牛”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中心实验室内,几名专家老师正在交流探讨,工作严谨有序。

“国外的牛一天平均生长1到1.5公斤,我们的牛一天长0.6公斤左右。长肉慢、周期长,是秦川牛在‘洋品种’面前节节败退的最大原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王洪宝告诉记者,“最初的选育工作只是从秦川牛中选择优秀个体,进行选种选配、选育扩繁,这个过程并不短。现在,我们可以利用新研发的芯片,进行基因分型,对新生牛生长发育潜力和种用价值进行科学预判,实现高效、精准选种育种。”

本土黄牛保种事关产业安全。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及其肉牛科技创新团队立足以往科研基础,围绕秦川牛肉用选种改良目标,将传统育种手段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果。2010年,该团队经过选育改良培育出新品系秦川牛,和原始秦川牛相比,生长速度和产肉性能提高了30%以上。而黄牛高密度芯片的研发,将大大缩短肉牛良种选种周期,进一步促进秦川牛产业化发展。

示范带动 重塑品牌提效益

1月20日,在镇巴县杨家河镇杨家河社区勤兴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内,一头头黄牛体格健硕、精神抖擞。“2018年,我们在西农大专家的指导下,利用先进育种技术,进行品种选育改良,发展秦川牛良种母牛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吴琼介绍,近年来合作社肉牛每年存栏300余头,带动536户贫困户参与养殖增收致富。

科技兴,产业兴。随着秦川牛选育改良、良种示范推广及肉牛产业化发展,陕西省各地涌现出一大批秦川牛养殖企业和养殖场。扶风、岐山、眉县等地建成10多个秦川牛良种繁育示范基地,为秦川牛产业发展丰富了资源、夯实了基础。 (据《陕西农村报》)

新闻推荐

镇巴渔渡镇“三字诀”夯实党建基础

本报讯(通讯员陈永强)镇巴县渔渡镇党委立足念好“严真实”“三字诀”,夯实党建基础。念好“严”字决,规范组织生活。强化党委...

镇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镇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