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英雄遗恨泪空流高晓亮
《三国演义》里边讲: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魏延当着众将面大笑说:“杨仪匹夫听着,若孔明在日,吾尚惧他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谁敢敌我?休说连叫三声,便叫三万声,亦有何难!”遂提刀按辔,洋洋得意大叫道:“谁敢杀我?”话音刚落,身后马岱依诸葛亮临终之计厉声喝道:“吾敢杀汝!”遂跃马上前,手起刀落,斩魏延于马下。或许,正是由于受罗先生观点的影响,魏延被后世人扣上一顶“天生反骨、悖逆叛蜀”的帽子,“黑”了他数百年。
凭心而论,魏延着实太冤枉了。毕竟,艺术性的小说不是真实性的历史。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记载,魏延字文长,武功高超,勇猛过人。刘备初到西川,魏延仰慕其威名,便率领嫡系亲兵归附,此后因多次建立战功,被刘备任命为牙门将军。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魏延跳槽到刘备集团,是他的权利与自由,这没有错。但因他过于刚粗,不懂人情世故,不会生热点、造声势,归顺刘备时一点也不讲究,犹如“麻雀进树林——悄无声息”。再加之魏延先前职位不高,籍籍无名,以至于他起初入不了权威诸葛亮的法眼,进不了关羽和张飞等元老的圈子,在刘氏集团里游离,日子过得不咸也不淡。
好在刘备赏识、信任魏延。公元219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将总部迁往成都,汉中需要一位得力将领来镇守,牢牢把好入川的大门。此时,关羽正驻守荆州,所以众多文臣武将一致认为刘备会把这个极其艰巨的任务交给他的拜把兄弟张飞,而张飞也自认为非他莫属。但出众人意料的是,刘备居然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兼任汉中太守,集团上下无不震惊。众人惊诧的原因不仅在于怀疑魏延的忠诚与能力,也还在于担忧刘备的脑子是否发热,用错了人。刘备对部下的议论一笑了之,在出征动员会上,刘备问魏延:“现在对你委以重任,你打算怎么样干呢?”魏延拍着胸膛说:“如果曹操带领全天下军队而来,我请大王迎击他;如果是其他将领率十万之众而来,让我为大王剿灭他们。”刘备没有看走眼,魏延还真是个有能力的干将,守土有责、守土尽责,驻守汉中近十年,未曾放进曹操一兵一卒,丢失一城一池。后来,魏延在阳蹊与魏军交战,大破费瑶、郭淮,被任命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晋封南郑侯。
魏延的威望和荣耀是他真刀真枪打拼来的,是用鲜血与汗水换取的,他的确有资本自信,有资格自豪。但他性情骄矜高傲,只敬服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的将军和勇敢杀敌的兵士,看不起那些耍“嘴皮子”且时常指手画脚的文官,因此,长史杨仪就和他怼上了。两人见面不是横眉冷对,就是唾沫互溅,甚至抽刀拔剑,以命相搏。日久,他们的仇怨愈积愈大,就像人身体上红紫泛白的脓疱疮,所幸的是有诸葛亮从中周旋,这个“毒疮”才没破皮流脓。
东吴的孙权有远见,听说魏延和杨仪结怨成仇,就佯装酒醉问蜀汉使臣费祎:“杨仪、魏延像两个牧童小人,虽有鸡鸣狗吠的本事,但他们的关系如同水火。如果一旦诸葛亮不在了,必定会发生祸乱,你们如此糊涂,不知道早做防备吗?”费祎答道:“他们不和,是起因于私忿,而没有黥布、韩信的叛逆心意。如今正是扫除强敌,成就大业之计,岂能为防后患而舍他们才能。”费祎如此回话是有目的和原因的,一则是打消孙权疑虑,维护吴蜀联盟稳定。二则是他已经着手调和魏延与杨仪之间的矛盾,而且相信自己有能力与诸葛亮一道摆平这件事情。
令人遗憾的是,孙权的预见最终变成了现实。
《资治通鉴·魏纪三》记载,公元228年初,诸葛亮率军北伐,魏延建议由他带领五千精兵,从褒中出发,沿秦岭向东,经子午小道后向北出击长安。诸葛亮率大队人马出斜谷接应,两路合击,一举可平定关中。从当时的形势来看,魏延“出其不意,攻魏不备”的计谋虽然有些风险,但成功的可能性极大,不失为良策。诸葛亮却给魏延泼了一瓢冷水,不容置疑地否决了他的谏言。你想呀,诸葛亮是何等聪明睿智,魏延能想到的他又何尝想不到?只是他行事过于谨慎,除了特殊情况,若没有十足的把握,他断然是不会冒险的。再说,诸葛亮骨子里就没有完全信任过魏延,如果让他单独带兵出击,不受制约,说不定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这样的话,势必会影响军心,打乱整个北伐计划。再退一步讲,魏延即便侥幸成功,也难保他不生异心,若是魏延真的据长安城为己有,另立山头称王称霸,那诸葛亮实现“统一中原,匡扶汉室”的远大理想更是难上加难。所以,诸葛亮不能也不敢采纳魏延的计策。魏延很不甘心,后来又两次上书谏言,诸葛亮依然不予理睬。魏延失望至极,经常背地里埋怨诸葛亮拘谨胆怯,悲叹自己时运不济,本事不能竭尽。
事实上,诸葛亮一直在提防着魏延,尤其是临终之前特意做了防范预案。《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记载,公元234年秋,诸葛亮病重,自知命不长久,便背着魏延与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商量退兵事宜,他有意安排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并嘱咐杨仪临机决断: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可率大军自行南返。诸葛亮病故后,杨仪独掌大权,秘不发丧,并派费祎前去打探魏延的想法。魏延闻讯,恼怒说:“丞相虽然故去,但我还在。府中的亲属官员可以发丧返回成都安葬,我等深受皇恩,理当率军奋勇向前,岂能因为一个人去世而废止北伐大计?况且,我魏延是能征惯战的大将,怎么能听从杨仪这个庸碌无能的老家伙的指令,做断后的将军呢?”这里,猜想一下,魏延的言外之意可能是:继续诸葛亮未竟的北伐事业,以来报答刘备赏识善任之恩。
事后不久,得知杨仪等人已经依次率军回返,魏延大怒,于是亲率本部人马急速南归,并把所过的栈道全部烧毁,以防魏兵尾随追击。魏延和杨仪在南谷口遭遇,杨仪的部将何平叱责魏延说:“丞相去世,尸骨未寒,你们怎么能内斗仇杀?”可能是诸葛亮的威望太高,粉丝众多,魏延的兵士纷纷扔掉旌旗与兵刃,一哄而散。魏延见大势已去,无奈地带领儿子们逃往汉中。最终,魏延被马岱追杀斩首,杨仪踩踏着魏延的头颅恶狠狠地说:“庸奴!还能作恶吗?”随后夷灭魏延三族。
英雄遗恨,清泪空流。蜀汉后期勇冠三军的魏延没有战死沙场,却死在自己人手里,实在可悲、可怜!陈寿解释说:魏延之所以没有往北投降魏国而往南返回蜀地,只是想要杀掉杨仪等人。平日各将领向来不和睦,当时众人议论魏延一定会接替诸葛亮,而魏延也如此认为,并无背叛之意。
是的,如果魏延真有投魏叛蜀之心,那么,诸葛亮病亡后,全军上下有谁能匹敌魏延?可能没人能够阻挡他的未来。即使过后想叛逃,那他也不必烧毁栈道,坚决地断了自己的后路。显然,罗贯中是不公允的,他拔高诸葛亮的形象,渲染其智慧谋略,硬生生地把魏延当作“肉垫”,确实不怎么地道。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人物又何尝不是呢?或许,正是因为历史扑朔迷离,给人以无限的想象,所以,世人众说纷纭,故事精彩纷呈。
新闻推荐
图为南郑公路管理段组织机械设备清理塌方。立生摄本报讯(通讯员徐立生)6月13日以来,汉中市出现连续强降雨天气,导致河流...
南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