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热土传薪火 砥砺奋进奏强音

绵阳日报 2021-06-01 07:34 大字

为参观者讲述红军在青林口的革命故事

青林口老街

青林口红军桥

青林口黄家大院外的石刻标语

采访地点:

江油青林口古镇

红色记忆:

1935年,红四方面军突破国民党嘉陵江防线,红九军、红三十军率胜利之师,取道剑阁,于4月初进入江油青林口,战斗了一个多月,一方面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路线、方针、政策,一方面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区、乡、村三级苏维埃政权,解放长期身受压迫和剥削的人民。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刘毅邓勇胥江文/图

“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青林口,红军在青林口的革命故事,影响了我们家几代人。”在江油青林口开了一家豆腐庄的李守忠说。

江油青林口古镇地处梓潼、剑阁、江油三县交界,素有“一鸡鸣三县,古镇青林口”之称。在“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录中,青林口古建筑群(含红军桥、红军标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独具特色的清代古建筑,红军桥、红色标语、红军故事成为古镇最突出的符号。

1个古镇这是红军走过的地方

从江油出发北行50多公里,青林口古镇便出现在眼前。走在古色古香的石板街上,目光所及,是街道两侧独具特色的清代古建筑;内心所感,是那一段感人至深的红军故事。任时光如何变迁,这里依旧青山环抱;任岁月如何流逝,这里始终留着红军的足迹。

青林口古镇,处于梓潼、剑阁、江油三县交界,加上古蜀道穿街而过,人流往来不断,成为川西北繁荣的集市。古镇分为新、老两街,长约一公里,老街的建筑主要修建于元末明初,新街则修建于明清时期。两条街道被10余米宽的青林溪隔开,为方便百姓来往,便在青林溪上修建了一座木桥,取同舟共济、共同受益之意,名合益桥。

合益桥呈叠山式状态,有三个桥拱,分三段立于桥面上。桥头建有牌坊,绘有各式花纹图案及浮雕人物。而在廊桥的每个角上,还系有一只金属风铃,微风吹来,便能听见清脆悦耳的铃铛声,让合益桥有了些灵动之美。

因地理位置优越,青林口成为方圆百里的集市,更成为了红军扩大势力的首选地之一。1935年,红四方面军突破国民党嘉陵江防线,红九军、红三十军率胜利之师,取道剑阁,于4月初进入青林口。为了不惊扰当地村民的生活,红军战士安营在镇上几个会馆里。1个多月的时间里,红军一方面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路线、方针、政策;一方面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区、乡、村三级苏维埃政权,解放长期身受压迫和剥削的人民。1935年5月,为了执行总部的命令、实行战略转移,红军告别这里的父老乡亲。老百姓扶老携幼、沿道相送,红军战士依依难舍,挥泪上路。

1座红军桥这是献身革命的见证

说起青林口古镇的红军故事,就不得不提起红军桥。古镇的这座红军桥,在风雨中飘摇了百余年,虽有些残破,但见证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故事,讲述着女红军战士的传奇经历。

因抗战需要,1935年5月上旬,红军奉命迅速转移。红军撤离时,一位姓刘的女红军大队长因病不能随队撤退,便留在当地杨采发大娘家休养。红军撤离后,反动派还乡团便杀了回来。他们穷凶恶极,不问青红皂白,对流散红军、苏维埃干部、游击队员和群众中的积极分子施以残酷的毒刑。还乡团闯进杨采发家,为了保护无辜的老百姓,刘大队长大呼一声:“我就是女红军大队长。”还乡团将她绑在合益桥上严刑拷打,她坚贞不屈,最后被杀害于合益桥,壮烈牺牲。为了纪念这位女红军战士,解放后,合益桥更名为红军桥。

合益桥更名后,红军桥及附近的红军石刻标语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古镇上还修建了女红军烈士墓,以缅怀革命先烈。

如今,以红军桥为核心的红色文化已经成了青林口古镇的一张名片,青林口古镇也成为了川北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每年都有无数人前来凭吊烈士。他们走在红军桥上,听古镇人讲述红军女大队长的英勇事迹,看着石板上刚劲有力的石刻标语,感受着当年红军浴血奋战的历程。

12条石刻标语这是革命火种的传承

走进青林口古镇,便会感受到一股浓厚的红色文化气息,这和大量的石刻标语分不开。红军驻守青林口时,曾在不少石碑上刻下了红色标语,仅红军桥上就有5幅:“婚姻自由”“坚决反帝抗日”“红军是穷人的救星”……

据了解,青林口现存的石刻标语共有12条(幅),这些标语一般刻在岩壁、石碑、石柱和石板上。依刻制方式,有阴刻、阳刻、平槽;依字体分,有行书、楷书、隶书;依排列方式看,有横排、竖排、左读、右读。目前,遗存标语的内容主要是宣传共产党的政策,红军的宗旨,苏维埃政权的性质、任务等。它是红四方面军艰苦奋斗,克敌制胜的重要策略之一。其中,最为称奇的是二郎庙镇青林口黄公祠墙壁上遗存的墨写标语,也是中国最大的刻制标语。这幅长25米、高2米,内容为“红军是中国民族和劳苦民众的救星!”的墨写宣传标语,是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第三十军战士所书。那么,这幅墨写标语是如何存留下来的呢?原来,当时有许多地主土豪建议把这幅标语铲掉,但一个国民党军官反对,最后只改动了一个字,即将“红”字改成了“国”字。1949年,当地人民又将“国”字改回“红”字,并保存至今。由于墨写标语历经80年风雨,字迹褪色严重,个别字的笔画因墙壁损坏而剥落。当地文管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对标语进行了修复。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些石刻标语也同样饱经风霜。但任凭风吹日晒,这些标语都昭示着当年红军在青林口传播革命火种、不畏牺牲的历史。

记者手记

薪火相传厚植红色基因

采访当天,正好下起了小雨。恰逢初夏的青林口古镇老街上,树荫环绕。踏上古旧的青石板,一路走走停停,感受的是一番古色古香,眺望的是一份烟雨蒙蒙,仿佛走进了一个世外桃源。

“当年红军来到青林口,建立政权,播撒革命火种,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在这里,一位身着红军服装的老人站在红军桥上,正在给人们讲述红军在青林口的故事。

这位老人叫聂学永,今年84岁。作为土生土长的古镇人,聂学永从小就听老一辈的人讲述红军战士们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红军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他。12年前,聂学永开始在古镇上讲红军故事,从血染“红军桥”到建立苏维埃政权,从标记红色标语到宣传革命思想,聂学永都会给大家一一讲仔细、讲清楚。

在青林口,红军的故事在老百姓的口中代代相传,淳朴的古镇人用这种方式纪念红军战士们。

江油市二郎庙镇相关负责人说,以红军桥为核心的红色文化已经成了青林口的一张名片,吸引着无数人前来凭吊烈士,学习传承伟大的长征精神。

一步一景,一景一故事。徜徉于悠长的川西北传统民居间,感受着红军当年的革命激情,一番壮志豪情油然而生。的确,在青林口古镇,随处可见满满的红色元素,以及浓浓的人文情怀。

今天,曾经的战火烽烟早已随着时光远去,唯有青林口的青山绿水,在轻轻诉说着曾经的那段峥嵘岁月,那是红军足迹走过的红军桥。

新闻推荐

广元市召开2季度商务领域企业困难问题会商会 力争用最短的时间解决企业存在的困难

本报讯(广元日报全媒体记者欧阳亚丽)5月14日,广元市商务领域2021年第二季度企业困难问题会商会召开,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剑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剑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