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我愿继续坚守在村!” 记广元市先进工作者李发冲

广元日报 2021-05-16 01:01 大字

□广元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怀英张欣实习记者袁慧王森

走进如今的钟岭村,平坦的水泥路像一条彩带从山脚盘旋到山顶,路边不知名的野花竞相开放,时而听到鸡鸣犬吠声……这是5月11日记者在剑阁县姚家镇钟岭村所见所闻。

“如果没有李书记带领咱全村人苦干实干,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在钟岭村五组,70岁村民王桂兰告诉记者。

王桂兰口中的李书记,就是剑阁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综合股副股长、驻姚家镇钟岭村第一书记李发冲。

基础设施改变了生活

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汩汩流出……5月11日中午,在自家厨房里,今年71岁的钟岭村七组村民赵丙列开始做饭。“几十年来做梦都想用上自来水,还是李书记来帮我们实现了这个愿望。”

赵丙列所在的七组,海拔高、水源远两重因素叠加,村民一直都是“靠天吃水”。

“每年从腊月到第二年的4月,天不下雨就没有水吃。每天要到河沟里去背水,每趟要花2个多小时……”记者在他家看到背水的背篼、装水塑料布及大瓦缸,提起吃水的难处,赵丙列打开了话匣子。

“七组在半山上,离河沟远,又分散。因为缺水,这里的农业生产一直发展不起来,祖祖辈辈仅靠传统种植维持生计……”李发冲说。

自2017年8月李发冲任驻村书记以来,他多次到剑阁县水务局协调项目资金26万元,寻求“莲都·剑阁”东西部扶贫协作赞助资金30万元……从相距15公里、水源充足的城北镇引进水源,解决了该村七组村民的全部饮用水,到2017年底,钟岭村家家户户都喝上了健康水,安全水。

要想富,先修路。

“如果不是李书记争取项目帮扶我们修路,我这辈子都没想过能走上水泥路……”对于交通的改变,王桂兰深有感触。原来,王桂兰有两个孙子在普安镇读小学二年级,每到星期五学生放假,王桂兰从家走3个多小时的泥土路到北庙乡赶中巴车前往普安接两个孙子放学回家,星期天的下午又送他们上学,吃尽了苦头。

钟岭村位于姚家镇的东南方,交通闭塞,进出都要绕行15公里。见此情景,李发冲多次与乡干部沟通,到县级部门找项目、找资金,很快300万元资金就到位了。2019年底,村内总长12公里的通组公路也相继建成。

产业是农民致富的法宝

“我给合作社喂牛,一年就收入近20000元呢!”四组村民王学武尝到了养牛的甜头。他家还流转了3亩土地,每年土地流转费540元。

“比种玉米、麦子来钱多了,还不用靠天吃饭,轻松又有规律……”王学武告诉记者。

以前因为缺水,路又不通,没有企业愿意来投资。如今,水的问题解决了,路畅通了,村上成立了姚家镇钟岭村远鸿畜禽养殖合作社,于2019年引进了养牛大户,采取“公司+农户“联营模式,投资数万元建成年出栏肉牛500头规模的养殖场。截至目前,已出栏并销售肉牛200头。

养牛需要草料,玉米、黑麦草发展起来了。同时,喂牛也需要人手,牛厂提供了11人的就业岗位,让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

同时,钟岭村被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列为帮扶对象,4年来,省中行给予了150万元的帮扶资金。乡村两委又从“莲都·剑阁”东西部扶贫协作争取到了450万元产业帮扶金。

为了用好用活帮扶资金,李发冲立足该村外出务工人员占全村人口半数以上,土地空置过多的实际,为保障土地利用率,经过村委会和村民们商量,最后种植雷竹400亩、藤椒200亩。

4年来,从雷竹种植到养护,当地50多户村民仅在园区内务工,户均增收近3000元。

雷竹、藤椒成林前后,林下还能饲养小家禽,村上可获得林下租金,又把租金用来支付雷竹养护费,一举多得,三方获利。目前,李发冲已和四川箭门竹道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书面合作协议……

“钟岭村还在发展中,现在让我回去,我还真舍不得,我已习惯了驻村的日子,乡村振兴,我愿继续坚守在村。”

新闻推荐

羊岭布艺童帽:指尖上的非遗艺术

□杨根铭张娟广元日报全媒体记者朱斗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

剑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剑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