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制鼓人

四川农村日报 2021-05-28 01:35 大字

袁有富在打磨鼓面的边缘。

袁有富在编织箍扎鼓腔的南竹条。

袁有富在取舍制鼓的材料。

袁有富在指导儿子袁志伟学习制鼓工艺。

□邱海鹰 张启富 文/图

在不少传统手工艺面临灭绝危险的今天,仍有一些民间工匠,在锲而不舍中默默坚守着传统的手工艺。武胜县万隆镇跃进街的手工制鼓人袁有富,便是传统手工艺的坚守者之一。

现年66岁的袁有富,十三岁便从父亲袁松林那里学会了手工制鼓技艺。上世纪八十年代,袁有富先后在重庆、绵阳、江油等地跑摊制鼓,父亲去世后,袁有富回到武胜坐摊守护和传承父亲留下的手工制鼓技艺,并手把手把该项技艺传授给儿子袁志伟。虽然有了机械制鼓工具,但袁有富父子制作的每一面鼓,都一直坚持手工操作。由于手工制作周期长、成本高,卖鼓的纯收入,一年算下来还不如在外打工的收入高。

“但这是家传手艺,不能丢了!”袁有富说,他家制鼓,最关键的是制鼓皮和鼓腔,鼓皮厚薄要制得均匀,打起来声音才清脆动听;鼓腔要把一片片木片刨出一定的弧度,不用一根钉子,用胶水逐一拼接成桶状,再用南竹条箍牢,一个结实的鼓身才算制作完成。他们制的鼓主要是穿堂鼓和班鼓,销往四川、云南、贵州和广州等地。最让他家自豪的是,曾经为省八运会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制鼓。

如今,坚守半个多世纪手工制鼓的袁有富,依旧忙碌着。让他欣慰的是,在越来越多人不愿学习传统手工艺的今天,儿子袁志伟却热爱上了他家手工制鼓这门传承百年的技艺。袁志伟说,目前手中的订单多得很,根本不歇空。因此,他们准备把规模做大一点,把产量提高一点,尽力满足市场需求。

新闻推荐

今年5月以来,广安市不断挖掘消费潜能,打造消费热点,营造良好消费环境,拉动消费快速增长 “买买买”交出亮眼成绩单

市民在超市里选购商品。忙碌的电商中心。□本报记者站朱俊吉夏俊林张天文本报记者刘莉华文/图“今年5月以来,我们的业务量...

武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