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马山上,检辉闪耀——记康定市检察院检察官邓鹤林
2019年9月,在麦崩乡开展以案释法进乡村活动
2020年7月,石渠县“4·12”涉黑案庭审现场张忠蓉 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焰 康定市检察院供图
世上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所干即所爱”应该算一件吧。对于康定市检察院检察官邓鹤林来说,这就是他职业生涯的最好注解,从检6年,从律师到公诉人,他用工作业绩回报了当年的选择。
坚定的法治追求
34岁的邓鹤林,籍贯安徽。2012年研究生毕业后,他进入了一家律师事务所。
忙碌的律师工作,一度让他喘不过气来。在他的心里,工作除了带给他更好的生活外,更应该带给他自我价值的实现。一边工作,他一边整理着自己的职业规划。此后发生的一件小事,成为了他辞职的导火索。
那天,他接待了一名当事人家属。这名家属提出的问题并不专业,邓鹤林耐心地为他解答。但家属目光中充满着对他的信任,嘴里不停地重复着:“邓律师,我不懂法律。你帮帮我,帮帮我吧……”就是这段工作中的小插曲,让他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名律师,他面对的是一名委托人,但更多不懂法却需要人帮助的“委托人”,是不是也在等待着他伸出援手呢?
行动派的他想明白后,便决定辞职。偏远地方经济欠发达,人们法治意识淡薄,可是那里的舞台更广阔,需要法律帮助的人更多。于是,偏远的西部成了他的首选。年迈的父母刚开始不理解儿子的决定,后来他用当年填报高考志愿时的一句话结束了这场家庭内部分歧:“学法律,是要替别人做好事;办案子,是要对别人的人生负责。”带着“对别人人生负责”的想法,他毅然决然来到了西部,来到了甘孜州。201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康定市检察院,成为了一名检察官。
检察院的同事们一听说来了一名全日制法学研究生,都很好奇,这样一名“高材生”是否能长期远离亲友,安心扎根在这里?而邓鹤林给出了答案:他一干就是6年。
进入检察院后,邓鹤林一直从事刑检工作。真正进入角色后,他才发现公诉工作存在很多挑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语言的组织能力、公诉人的表达技巧以及人性与法治的考量。本就勤勉的他,靠着一股毅力,一边摸索一边工作。专业知识需要更新,案件办理需要实践,语言表达需要学习,他一直在跟自己“较劲”,希望自己能对得起内心的初衷。
挑重担承办涉黑案件
2018年案发的“8·12”涉黑案,是康定市乃至甘孜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来办理的首例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也是省扫黑办、省法院、省检察院和省公安厅联合挂牌督办案件。此案涉案人员多、罪名多、社会影响大。康定市公安局将此案移送到市检察院审查起诉后,院内迅速进行了工作安排和分工,成立了专案组。作为办案骨干,邓鹤林毫无疑问地入选。
整个案件涉及7项罪名、14名被告人,多人异地关押,不同被告人涉嫌不同罪名,作案时间跨度又长,这些因素决定了案件的复杂。作为专案组成员,邓鹤林生怕因自己的原因影响专案组的进度。他加班加点,将41本卷宗涉及到的法律条款、司法解释等反复研读;在核实证据时严格把关,不肯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庭审准备时,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任何情况,做足准备。“8·12”涉黑案开庭当天,面对被告人的律师团队,专案组因准备充分,应对沉着,答辩从容,取得了较好的庭审效果。
这起案件的成功办理,让邓鹤林十分高兴,他从中收获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而同样使他难忘的,还有石渠县“4·12”涉黑案。2019年9月,接甘孜州检察院通知,他与来自州、县检察院的3名干警共同组成专案组前往石渠县。这一去,就是20天。
作为外省人,邓鹤林从没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地方长时间停留过。到达石渠县城后,强烈的高原反应让他尝尽了苦头:头昏、脑胀、耳鸣、整晚都睡不着觉、随时能听见自己咚咚咚的心跳声……他对自己说:“如果实在坚持不了,明天我就去请假。”可是第二天,翻开卷宗,看到案情,进入法律的领域,他的头就不胀了,也不耳鸣了,直到晚上又开始发作。每天都这样,于是请假的事一拖再拖,直到案件办理完毕……其实当时,除了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还有心理上的恐惧,听说石渠当地有一种“虫”,感染后能进入人体内,形成严重慢性疾病。在同事的提醒下,他在出发前做好了“全副武装”,坚持带上口罩、不喝生水。
家人的关心,也时刻鼓励着在外工作的邓鹤林。妻子每天都会跟他通电话,叮嘱他要减少运动量,注意休息。20天后,在高质量地完成工作后,邓鹤林返回康定。
11月,由于案情需要,他第二次前往石渠办案。对着63本卷宗一遍一遍地整理,一遍一遍地核实案件的每一个细节,力求做到完美。在他和专案组其他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此案已在今年7月一审开庭并已宣判。
两起涉黑案件的顺利“攻坚”,除了他与专案组其他成员的努力外,检察院党组也给与了检察官们强有力的支持。“8·12”涉黑案开庭前,康定市检察院采取多项措施以保障此案的顺利开庭。面对案件办理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检察院及时组织办案人员认真学习《关于办理涉黑涉恶势力犯罪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补足知识储备,并多次邀请州检察院业务骨干介入指导。成立扫黑除恶案件专业化办案组,统一办理涉黑涉恶案件。办案组成员都是院内的业务精英,专业水平高,而且能吃苦、能战斗,大家在院内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又相互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让法治深入人心
参与涉黑案件的办理,让邓鹤林有了更多的思考:当地老百姓的法治意识还相对淡薄、遇事讲法找法的意识也较为淡漠、涉黑案件的社会危害性比一般案件更大、涉黑案件对当地老百姓权益的侵害更直接。想到自己来这里的初衷,他把自己对扫黑除恶工作的法治宣传纳入了工作轨道。
他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法律难点等进行提炼总结,撰写心得体会和读书笔记。完成了这一轮头脑风暴后,很多典型案例、重大案例在他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产生了。他希望通过制作普法宣传手册的形式,达到法治宣传的目的。说干就干,他立即着手筛选案例。凡在康定发生过的或根据工作经验极易在甘孜地区发生的案例都作为筛选目标。最终,54个案例被挑选出来。邓鹤林明白,当地老百姓文化程度偏低,有些甚至不会说汉语,普法手册如果仅仅只是简单的法条描述,老百姓看不懂,也想不明白。于是,他对照每一个案例,搭配了“检察官说法”这个版块。有案情,有分析,普法手册的内容既专业又生动。追求完美的他,仍不满意,他想把插画融入手册之中。没有绘画功底的他遇到了难题。于是,他求助于自己的妹妹,兄妹俩齐心协力,普法手册的初稿总算得以成型。
历经3个月,当邓鹤林看到《案例汇编普法读本》第一稿时,心中的一块石头落地了。2018年6月,带着打印出来的千余份普法读本,他和同事来到了四川民族学院做普法宣讲。简单打印的读本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这让他有了一种深深的满足感。之后,他将普法读本的更新和修订纳入了自己日常工作中。此后,他带着普法读本走遍了康定市所辖17个乡镇(街道)。每一次,他都会用通俗易懂接地气的百姓语言把一个个案例讲给群众听,他想用这种贴近老百姓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的方式拉近与他们的距离,让他们觉得法律不是遥不可及的,让老百姓懂得如果不学法、不守法,很可能下一个违法犯罪的人就是自己。“不懂法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缺乏对法律的敬畏和主观上的恶意为之。”这是他从法治宣传、扫黑除恶宣传工作中获得的深切感悟,也是这种感悟激励着他,要将这条路继续走下去。
检察官的幸福生活
邓鹤林的家庭很普通却很温馨。父母一直生活在安徽老家,他来到康定后在当地安了自己的小家,妻子在泸定县工作并有了两个儿子。
由于检察院的工作异常忙碌,近几年来邓鹤林很少休假,只能通过视频聊天的方式缓解对父母的思念。虽然泸定和康定仅有一小时车程,但是他依然难以照顾家庭,照顾两名孩子的重担只能由妻子承担。没有谁不希望阖家欢乐,没有父母不希望陪伴自己的孩子长大,但是很多时候邓鹤林都缺位了。这让他对两名孩子充满了内疚,尤其是孩子生病需要人照顾的时候,他不能陪伴身边,这让年轻的检察官内心无法平静。而让他感到幸福的是,双方父母和妻子很支持他的工作,懂事的大儿子也经常拨通他的电话或视频。
2020年已经过去大半,邓鹤林有个自己的小小心愿:工作一往无前,生活一如既往。
新闻推荐
记者|翟星理编辑|赵孟汛情凶猛,一位武汉防汛工作人员倒在了抗击洪灾的第一线。2020年7月13日凌晨3时许,武汉市新洲区辛冲街...
石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石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