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普氏原羚数量14年增加近9倍种群数量曾下降至150余只;2007年成立“青海湖普氏原羚特护区”,目前种群发展持续稳定
葛玉修拍摄的普氏原羚。受访者供图尖木措和他收养的普氏原羚。受访者提供6月3日,青海湖普氏原羚特护区,正在进食的普氏原羚。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摄卧在雪中拍摄野生动物的葛玉修。
受访者供图
在青海湖周边,有一种羚角十分对称的羚羊,当地牧民称之为“滩黄羊”,它就是比藏羚羊还稀少的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是青海湖滨沙化草地的代表物种,是世界最为濒危的野生动物之一,也是青海湖的旗舰物种,仅分布在青海湖环湖地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栖息地的缩小和破碎化、家畜冲突、种群隔离、偷猎等原因,种群数量下降至150余只,一度比大熊猫的数量还稀少。
近年来,通过保护,普氏原羚正在逐步摆脱濒危处境。调查显示,普氏原羚种群由2007年的300只左右增加到2020年的2700只左右。
栖息地被分割列入濒危红色名录
历史上,普氏原羚曾广泛分布于内蒙古、宁夏、新疆、甘肃和青海等地,栖息地海拔高度为3200米至3500米,数量达数万只。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栖息地的缩小和破碎化、家畜冲突、种群隔离、偷猎等原因,种群数量下降至150余只,一度比大熊猫的数量还稀少。
“包产到户以后,老百姓就把自家的地用铁丝围起来,种群交流被隔绝了。普氏原羚发情的时候只能隔着铁丝网遥遥相望,铁丝网很高,公羊一般可以跳过去。因为生理驱动,母羊也要跳,很多挂在铁丝网上,弄不下来,就死在铁丝网上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对于当年普氏原羚的锐减很是痛心。
“我是做医学生物学的,对于生物保护也很关注。我曾先后在省人大和政协任常委,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就做了两次提案,建议保护普氏原羚,但当时大家还都不重视。”
随着种群数量持续减少,普氏原羚1988年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Ⅰ级保护动物,1999年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兽类红皮书极危级动物,同时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2005年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15大工程之一,201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EN)等级动物。
“后来我建议学习非洲的办法,用麻醉枪把普氏原羚麻醉后都挪出来,放到大点的土地上,这样就可以种群交流,还有挽救的希望。这个办法被采纳了,开辟了2万亩的场地,把部分种群安置在里面。现在看种群恢复得还是比较快的。”吴天一说。
牧民自发救助普氏原羚
今年45岁的尖木措是青海湖边一名普通牧民,已自发救助普氏原羚25年了。
达玉村位于青海湖北岸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甘孜河乡,距离青海湖8公里左右,村里有300户牧民、13万亩草场。受气候地理等条件的影响,这里有适合普氏原羚生存的芨芨草滩以及半沙化地区。
尖木措听老一辈人讲,1958年以前达玉草原有上千只普氏原羚,但随着草场严重退化、沙化面积逐步扩大、偷猎者横行、狼群捕食等问题日益严重,几十年内普氏原羚的数量骤减至几十只。“1958年肚子饿得厉害,没办法了,牧民就抓普氏原羚吃,所以大家对普氏原羚很感激。”尖木措说。
从1996年起,尖木措与好友开始了救助普氏原羚的行动。这些年来总共救助四十余只普氏原羚。
“我现在家里还收养着一只小羚羊。当母羚羊受惊吓,或者觉得小羊身体太弱,就会遗弃小羊。我们看到后就会救助,等养大了再放归羚羊群。”尖木措说。
家中的小羚羊已经一岁多,尖木措一直从超市买牛奶给它喝。尖木措说,小羚羊一次能喝六袋牛奶,一袋有半斤。买奶粉的钱都是他来出,小羚羊从小到长大归群,能喝掉几千块钱的牛奶。
据尖木措观察,青海湖周边的环境越来越好,普氏原羚的种群也越来越大,仅他们村范围内的普氏原羚就有300多只,整个乡大概有1000只。
成立特护区扩大栖息地
21世纪初,根据观测,青海湖环湖11个普氏原羚种群中,8个种群相对独立,生活区域较固定,迁徙范围小。只有甘孜河-哈尔盖河分布区的3个种群可以进行适当迁徙,但也是由于人类放牧活动而被迫进行迁徙。
每年2至5月,哈尔盖区域是牧民的春季草场,此时甘孜河就成为普氏原羚的春季草场。等到冬季10月至翌年3月,甘孜河成为牧民的冬季草场时,普氏原羚又被迫迁徙到哈尔盖地区。
扩大普氏原羚的栖息地,加强退牧还草是提高普氏原羚种群数量和质量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2007年,“青海湖普氏原羚特护区”在刚察县成立。特护区面积为161.8平方公里,是环湖普氏原羚种群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涉刚察县哈尔盖镇、沙柳河镇、三角城种羊场、青海湖农场的部分地段,内有草场、退耕地、沙丘、人工造林、天保林地,是一片美丽广袤的湖滨草原。经相关专家指导,特护区内,在草场和退耕还林地之间的网围栏处修建了普氏原羚通道。
“现在刚察县境内有1800余只普氏原羚,分布的范围东接哈尔盖河,南至青海湖北岸,西至沙柳河,北以315国道为界。目前这个范围之内栖息了五个种群。”刚察县公安局哈尔盖派出所马福德介绍。
降低网围栏高度兴建饮水池
海北州刚察县境内,315国道路边,立着一块大牌子——中国普氏原羚之乡。
站在315国道上,就能看到远处田地里不少普氏原羚在进食嬉戏。田地里是当地人种的油菜花,刚刚发芽。
入职五年,保护普氏原羚是马福德的主要工作。“这段时间到秋收的时候,普氏原羚会在田地里啃食青苗。”马福德告诉记者,被普氏原羚破坏的青苗都可以得到赔偿。
“我们有补偿的机制,省、州、县三级财政对老百姓的损失进行补偿。如果普氏原羚破坏了庄稼,百姓可以向森林公安报案,我们会立案核实,根据实际情况完成补偿,所以老百姓不会驱赶或惊吓它们。我们通过法律宣传,当地老百姓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深入人心,十余年来,从没有发生过一起非法猎杀捕食普氏原羚的案件。”马福德说。
说话间,一个村民停下车跟马福德说,前面一只羚羊好像受伤了,马福德立刻做了记录。
马福德介绍,从2007年特护区成立以来,海晏县、刚察县、共和县、天峻县和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均在普氏原羚聚居区域兴建了饮水池,留出了简易通道,并由专人定期进行蓄水工作,从而解决普氏原羚过冬饮水和迁徙难的问题。
“自2009年至2015年底,四个县累计拆除网围栏刺丝51.5万米,网围栏高度从原先的1.5米降低到现在的1至1.2米。网围栏高度降低,方便普氏原羚迁移和交流。百姓拆除的网围栏,政府按米进行了补偿。”马福德说。
逐步摆脱濒危处境
1997年,动物摄影爱好者葛玉修在布哈河口遇到了7只黄褐色像羊一样的动物,及时按下快门,世界上才第一次见到普氏原羚的真容。当时,普氏原羚的数量已经低到种群濒临灭绝的程度。
进入21世纪,普氏原羚的保护力度持续加强。
记者从青海省生态环境厅了解到,2004年青海成立普氏原羚救护中心。2006年通过救护、人工驯养繁殖,救护中心普氏原羚的数量逐步发展到20余只,于2007年全部被送往西宁市野生动物园。2008年至2016年,救护与人工繁殖的普氏原羚数量达到67只。
此外,自2004年救护中心成立以来,普氏原羚共完成两次迁徙。第一次从救护中心迁徙至青海湖北岸保护站(鸟岛),迁徙距离12公里。2015年以来,随着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青海湖水位不断上涨、湖域面积持续增加,青海湖北岸保护站(鸟岛)普氏原羚驯养繁育草场被大面积淹没和侵蚀,无法满足普氏原羚的救护和繁育需求。2017年12月,青海湖北岸保护站(鸟岛)28只普氏原羚整体迁移至位于青海省江西沟农场的青海湖南岸保护站,至2020年种群数量达到60余只。
普查显示,2007年,普氏原羚种群数量在300余只左右,比大熊猫数量还少。在民间志愿者和官方救助中心的共同救助下,几近灭绝的普氏原羚物种逐步摆脱濒危处境,种群有了明显的恢复,目前普氏原羚年均种群数量稳定在2700只左右。
近期,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完成了2021年度春季迁徙水鸟、普氏原羚种群监测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任务。调查结果显示,普氏原羚种群数量14年间增长约9倍,达到2560余只。
据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然保护科负责人介绍,此次调查普氏原羚正好处在交配期后,受天气、距离、光线和普氏原羚保护色影响,不易监测,只监测到普氏原羚2560余只。其中,共和县域分布有100余只、海晏县域分布有500余只、刚察县域分布有1900余只、天峻县域分布有60余只;保护区内分布有1160余只、保护区外分布有1400余只。同比去年,整体数量基本保持稳定,种群发展持续稳定。
“中华对角羚之父”葛玉修拍下第一张普氏原羚照片,被聘为2021年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
“这种羚羊应该有个中国名字”
曾获得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的葛玉修,是世界上第一个拍到普氏原羚照片的人。这些年,他一直在为保护普氏原羚而努力,也一直在推广“中华对角羚”这个称呼。
日前,葛玉修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讲述了他与青藏高原动物的不解情缘。
初识普氏原羚
“我是1970年12月到青海当兵,已经51年了。拍野生动物25年,就是喜欢。”葛玉修说。
1995年,葛玉修听说有普氏原羚这个物种。
“当时我一个同学跟我说,你拍的鸟不错,青海湖有一种羚羊数量很少,没有照片,你最好能拍到它。”葛玉修说,“我就查了很多资料,没有照片,唯一的一张图是手工绘制的,下面就记载是普氏原羚,全世界只有二百多只。过去它分布在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和内蒙古,现在只有青海有,分布在青海湖周边。”
当时普氏原羚仅存不到300只,被列为比大熊猫还要稀少的极度濒危物种。
1997年11月下旬,葛玉修又一次去青海湖拍摄天鹅。在布哈河口,遇到了7只黄褐色像羊一样的动物,排成一线在草原上奔驰。
同行的青海湖保护区干部大喊“普氏原羚”,葛玉修赶忙举起相机抓拍下来。后经专家认定,这张照片填补了“普氏原羚”图片的空白,葛玉修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拍摄到普氏原羚的人。
“当时是胶片拍的,是中国第一张,也是世界第一张普氏原羚的照片,我一不小心成了拍到普氏原羚的第一人。”葛玉修说。
拍摄中多次遇狼
一年冬天清晨5点半左右,葛玉修来到青海湖东岸中华对角羚的一处栖息地潜伏,不知不觉睡着了。
“一阵阵‘嗷嗷’把我惊醒,是狼嚎。我曾在附近看见过一副被狼吃剩的羊的残骸,心里也害怕。当时前面一个黑点,后面五个黑点追。100米左右,我看清了前面是一只羚羊,后面是五只野狼。”葛玉修说,当时群狼紧追着羚羊从他潜伏沙丘处30米的地方一闪而过,虽然是冬天,他的汗湿透了衣服。
“我可比羚羊好抓多了。”多年以后,再度回忆起来,葛玉修还是后怕,“是那只中华对角羚救了我,打那以后,我就把中华对角羚视为自己的保护神。”
与狼遭遇并非只有这一次。
2006年1月9日,葛玉修去玉树拍摄返程。汽车刚越过海拔4824米的巴颜喀拉山垭口,突然发现不远处两只野狼正从山下跑来,葛玉修决定下车拍摄。狼看到有人下车,也没有惊慌失措,不慌不忙地往前走。葛玉修一路追赶,距离最近的时候只有80米左右。前几年,他还在海拔4300米的果洛州玛多县拍到了狐狸和七匹狼同框。
葛玉修对狼其实抱有敬畏之心。
“狼在青海高海拔地区严酷的自然环境下顽强生存,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类。从生态学角度来说,狼可以控制食草动物的数量,起着维护草原和森林生态平衡的作用,而且狼追捕的多是老弱病残,对食草动物本身也起着提升种群素质的作用。”葛玉修说。
推广“中华对角羚”的称呼
这些年,随着人们保护意识的增加,普氏原羚的种群数量恢复到2000多只。但葛玉修一直有个心结,因为普氏原羚是以外国人的名字命名的,他觉得,“这种只有中国有分布的羚羊应该有个中国名字”。
“普氏原羚”是因被沙俄时期自然博物学家普热尔瓦尔斯基在1875年首次发现而命名。普热尔瓦尔斯基还是一名职业情报军官,以探险的名义先后4次来中国,曾窃取了大量政治、经济、文化情报,绘制过进攻中国的路线图,杀害过40名藏族同胞。
了解这段历史后,2004年8月,葛玉修征求了有关专家的意见,在周围朋友的支持鼓励下,撰文呼吁,赋予普氏原羚一个中国名字——“中华对角羚”。“你看它的角非常对称,是羚羊里边长得最漂亮的一种。所以,我叫它中华对角羚。”
这些年,葛玉修一直在为保护普氏原羚而努力,也一直推广“中华对角羚”这个称呼。从2006年开始,他连续向青海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建立中华对角羚专属保护区》、《将中华对角羚定为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吉祥物》、《关于加强中华对角羚宣传、保护、利用》等8份决策参考。
2006年,第五届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赛组委会采纳了葛玉修的建议,将中华对角羚确定为“环湖赛”吉祥物,制作成卡通“多吉”形象;2007年12月,第一个“中华对角羚特护区”在青海湖北岸刚察县建立。
鉴于葛玉修对挽救、保护中华对角羚的贡献,2009年12月,他被刚察县政府聘请为“中华对角羚保护站荣誉站长”,他也被很多人亲切地称为“中华对角羚之父”。
6月5日,在2021“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中,葛玉修被聘为2021年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
新京报记者李玉坤
新闻推荐
四川经济日报甘孜讯(文小翠记者杨琦)4月27日,记者从甘孜州经信局获悉,今年一季度甘眉工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64.5亿元,同比增...
甘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