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帮扶走出新路子

四川农村日报 2019-08-01 05:48 大字

得荣来蓉的斯朗多吉正在建筑工地上工作。

□李安心 本报记者 朱梦蝶 文/图

“以前在家里每天见到的都是大山,来成都见到的都是高楼;以前在家里见到的都是牛羊,来成都每天见到的都是汽车。”来自得荣县子庚乡瓦卡村的降措说。

得荣县全境属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带,是全国倒数第二个通公路的县,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7%。受制于产业经济落后、人员技能低下、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就业观念落后等因素,长久以来,就业扶贫、脱贫工作推进困难。

今年3月,在成都市青羊区人社局对口帮扶下,降措一行6人,通过就业技术培训和转移就业,顺利脱贫。7月17日,记者走进位于成都市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附近的项目基地,见到了这6位藏族小伙子。

从“输血”到“造血”援建培训暖人心

“我会踏踏实实地把眼前的技术学好,不断努力让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来自得荣县子庚乡瓦卡村的降措说道。和他一起来到项目基地务工的还有5名村民,他们平均年龄不到26岁,过去靠捡松茸和国家资助维持生计,年收入几千元不等。如今,在中建四局三公司四川分公司的国际菁蓉创新中心项目上,一个月便可有5000元的收入。

今年3月,斯朗多吉一行来到得荣县瓦卡镇,参加了由省住建厅、得荣县人社局联合开办的得荣县建筑劳务培训班。9天时间里,他们跟老师学习了砌砖、抹灰等建筑劳务知识。

“以前做过一些杂工,干过砌砖递石头的活,但是不专业。公司的老师则教得很仔细,很有耐心。”降措说,“来到成都的项目基地上后,公司为我们准备了被褥、洗漱用品,还带我们去了天府广场,这里的房子又大又高,过马路都感到很紧张,生怕迷路。突然间接触到了这么多的新鲜事物,让人有点应接不暇。我们还去吃了火锅,看了电影。”

“大城市很繁华,我很喜欢。业余时间公司还组织我们打篮球,对我们很关照。我对未来充满信心!”格绒扎巴说。

从砌墙推倒三四遍,到一天可以砌两到三立方米,这些小伙子们在不断成长。“刚来的时候技术不熟练,墙总是砌不直,甚至经常要推倒重来三四次,那个时候真的很难过,觉得自己很不争气。”扎西曲批说,“但是公司对我们很关怀,出错了返工重新做就可以了,有问题可以随时问师傅。我现在会看参考线了,可以砌直了。”负责给他们安排工作的施工员李师傅将他们的进步看在了眼里,“这些小伙子很踏实,很认真,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转移就业“零”突破一人就业一家脱贫

就业扶贫培训只是技术脱贫的第一步,做好转移就业、引导劳务输出,才是脱贫不返贫的长久之道。这六位藏族小伙,就是得荣县转移就业至成都的第一批。

他们的经历,标志着得荣县在有组织向成都输送人员转移就业工作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实现了“零”的突破,为下一步劳务输出转移就业工作找到了方向。他们学得一技之长,不仅为自己创造更好的就业机会,也带领全家脱贫奔康。

“我有个妹妹在读大学,一年要花费一万多元,头一年的学费都是四处借来的。现在我每个月存下4000元,有能力帮助家里分担一些了。”斯朗多吉说,“希望今年过年回家可以带父母出去转一转,给家里人买一些新衣服,把家里的家具换一换。”

谈及未来,这些小伙子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越努力,越幸运。”扎西曲批告诉记者,“我还在考驾照,想多学习一门技能,成为村里第一个买车的人。”

今年5月,得荣县相关部门领导来到四川看望这6位小伙子,并对他们的现状感到很欣慰。“我们希望可以带动更多的人脱贫奔小康,但首先我们自己要做好。”降措说。

据青羊区人社局透露,很快还会有第二批来自得荣县的富余劳动力来成都转移就业,未来将形成劳动力定向输出输入工作机制,全力助推得荣脱贫攻坚。

新闻推荐

负重40余年 柚子大的甲状腺肿瘤终于摘除

术前术后出院成都市三医院供图状如柚子的甲状腺肿瘤已伴随卓玛40余年,来自颈部的压迫感,总觉得像是有人掐着自己的脖子,多走...

得荣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得荣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