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在非遗天地间——记巴斯基和她的嘉绒藏族舞蹈创作之路

阿坝日报 2021-06-18 09:37 大字

巴斯基一直觉得,不管什么舞蹈,就像我们每个地区的锅庄广场,本身生命力和理想状态的表达不只是条框内的职业模式,跳舞可以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一种本能,区别是自己是否愿意用它来表达自己。

■晓鸿 周亮

巴斯基舞蹈创作经历:

1、舞蹈《魂归故里·辫子情》四川省文化厅第八届少数民族艺术节舞台艺术精品大赛(专业组)二等奖,同时荣获四川省第三届青年舞蹈展演优秀作品奖;

2、舞蹈作品《吉祥》入选央视《传承的力量》国庆篇,由教育部教育司颁发证书;

3、舞蹈作品《梦萦,阿拉姜色》获得2019年四川省新作展演;

4、舞蹈作品《夬儒祭》获得四川省第六届高等学校专业大学生展示活动舞蹈项目一等奖;

5、歌舞剧《斯古拉》,由人民日报、cctv3、藏人文化网报道;

6、2015年11月于成都艺术职业学院原创嘉绒藏族舞蹈男女群舞《顶毪衫歌》

7、2016年5月编排古典女子三人舞《妙·现·真·容》

8、2016年5月于康巴艺术节编排作品三人舞《猎人与尸陀林》获得创作优秀奖;

9、2016年11月编排羌族女子群舞《离·山》。

活动策划经历:

1、2018年策划《遗失的歌谣》及2018香港海洋公园四川周策划表演唱及宣传片拍摄。

2、2018年,2019年任系列活动四姑娘山传统朝山会系列活动策划及导演。

3、2018年,任阿坝州冰雪节开幕式导演。

4、2020年,任中舞网纯舞艺术全国羌族民间舞蹈导师。

5、2020年,担任“净土阿坝”第二届群众文艺新创作品大赛(舞蹈类)评委。

6、担任嘉绒藏族第一台歌舞剧《斯古拉》导演、编剧、编导。

7、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藏羌戏曲进校园”聘用专家。

A 以小见大 寻找嘉绒舞蹈素材

90后的漂亮姑娘巴斯基生长于嘉绒米亚罗地区,她常常在嘉绒藏族的各个村落进行田野调查,此后将当地民间可用的所有舞蹈素材进行初步的搜集、整理。在此基础上以舞蹈学的视角分析舞蹈素材动律,寻找题材进行编创。前后完成《魂归故里·辫子情》《梦萦,阿拉姜色》和今年的嘉绒藏族第一台歌舞剧《斯古拉》等作品。

每次在创作雏形形成后,巴斯基都习惯再次用回归论文梳理思路,刨析创作过程,在理论指导和创作实践中反思出自己在创作中的种种不足,并“以小见大”地对当今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提出自己的见解。由于目前关于整个嘉绒藏族的舞蹈学术研究和舞蹈作品相对较少,作家阿来曾说:“长期以来, 大家都忽略了青藏高原地理与藏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忽略了在藏区东北部就像大地阶梯一样的一个过渡地带的存在。”巴斯基说:“我想呈现的就是这被忽略的存在。”

不得不提及,这样的现状在整个藏族舞蹈的开发、整理、创作中也存在,当堆谐、踢踏、弦子、囊玛、牧区快慢版等组合已经在我们的课堂中实施教学多年后,嘉绒藏族舞蹈还处于从未整理成组合的状态,进行相关学术研究的人也屈指可数,而民族民间舞的教学内容会直接延伸到作品创作的舞蹈语言形态丰富的程度,也正是因为如此,最后呈现在舞台上的嘉绒藏族舞蹈作品也是寥寥无几。

B 以史为鉴 铭记悲壮的历史

谈起第一次创作的萌芽,是在2011年5月参与水磨国际旅游节文化展演活动中,首次观摩嘉绒叙事性祭祀锅庄《博巴森根》。巴斯基一开始就被其少见的舞蹈表现形式和极其特殊的叙事美学所吸引,在观看完演出后,她咨询表演人员其内容涵义,才得知《博巴森根》是为了纪念在清乾隆年间反侵略战争中所牺牲的屯兵而编排的祭祀叙事性锅庄。祭祀叙事性锅庄《博巴森根》正是在老一辈嘉绒人的凝聚力下形成的集体意识、民族认同和历史记忆,以身体本身来进行表述,不仅仅是嘉绒人观念表述的一种方式,正如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当了解到这背后悲壮的历史事件,巴斯基久久不能平静,更让她惊讶的是,心痛之余与周边多个嘉绒藏族同胞聊起此事,他们竟然对这个重大历史事件一无所知。如今的嘉绒藏寨一片祥和,蓝天、白云、村庄……这些世外桃源般的美好生活环境似乎与城市的繁杂完全无关,但是就在这里,100多年前的人们曾经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系在一起,同生共死。

在多年前的反侵略战争以前,村庄一定就像现在这样美好祥和。而如今,这样一个悲壮的历史故事,一同被记忆封存,就算如今我们远离战争,也不应该将过去的历史轻易遗忘,人们应该纪念它,并告知子子孙孙这段历史,铭记和平的来之不易,学会感恩。因此,巴斯基的第一个作品就从辫子归来的视角处切入,《魂归故里·辫子情》诞生,是在2015年,作品的初步雏形独舞才得以形成,最初的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才得以找到外化的出口。

我们常常在酒桌上动情处,唱着《阿拉姜色》,我们在所有的生活仪式中少不了锅庄的陪伴,于是,巴斯基将阿拉姜色和嘉绒锅庄结合,阿拉姜色就是流不尽的嘉嫫讴曲、流不尽的梭磨河、来苏河、杂谷脑河,跳不完的嘉绒锅庄,是嘉绒藏族与环境生命情感,与天地万物的相互对话和认同。至此,巴斯基完成了她的第二个舞蹈作品《梦萦,阿拉姜色》。

C以舞传情 原生形态展示非遗传承

常常有人说:“嘉绒藏族第一台歌舞剧《斯古拉》的编剧和导演巴斯基这么年轻。”听到别人这么说时,她却常常觉得自己年轻的身体里,其实住着一个古老的灵魂,这可能是小时候和外婆呆的时间太多的缘故,要不然为何如此钟情于古老的族源传说、古老的锅庄舞步、偏远的村落、古老的唱腔、卡斯达温、马尔锅庄、博巴森根、汗牛米亚罗民歌、丹巴成人礼、尕兰藏戏……这一切都是她难以割舍的心头最爱。因此,在读研究生期间,巴斯基一直的积累和沉淀,才让她有机会和出品人一拍即合。从2016年开始,她起笔整理素材、撰写舞台台本,期间台本调整30余次,2019年起,与作曲老师沟通,每个片段的结构与音乐形象,逐渐形成作品舞蹈片段的音乐,2020年5月15日,正式进入排练,这一排就是5个多月。最终,逐渐形成了如今在斯古拉文旅城正在上演的嘉绒文化大餐《斯古拉》,目前,该舞剧还将进行第二轮修改提升,然后进行巡演。

《斯古拉》是由藏族著名歌唱家容中尔甲投资并总导演,巴斯基编剧并导演的首部嘉绒藏族大型歌舞史诗,百科书式地展示了嘉绒藏族的歌、舞、礼、乐、史、诗。该剧从古朴的仪式、浪漫的生活场景中,重现了藏民族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动人的故事、丰富的元素、美妙奇幻的舞台效果、悲喜交加的真实情感,无一不体现了:仪式之美、朴素之美、悲怆之美……这样的歌舞配合着嘉绒神秘、东方唯美的内容,让人流连忘返,更多维地呈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当中,藏民族这一古老的族群、英雄的族群、幸福的族群。

在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全世界范围迅速开展的时代背景下,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在其本土文化的传承中呈现出独特的方式与途径。歌舞剧《斯古拉》的素材均来源于嘉绒民歌、嘉绒锅庄、战舞“卡斯达温”等民间非遗文化。服装均保留了民间传统服饰特色。并结合成人礼仪式、顶毪衫、青稞酒开坛仪式等独特的民风民俗来精彩呈现。为您讲述浪漫、勤劳、勇敢的嘉绒藏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的动人故事。该剧现在已成为四姑娘山的又一新景点。创作者以完整性保护传承“非遗”项目的原本文化蕴涵和核心价值为前提,以拓展非遗内在涵义为目的的传承方式,希望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族舞蹈文化以艺术化的方式延续下去。作品中并不完全照搬民间非遗舞蹈原生形态的全貌,但题材和动律以民间流传的“原生形态”为依据,并由这些元素来形成舞蹈语汇系统,就如利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与“再现”方式,来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在巴斯基小的时候,在小小的藏房里,有一位游客曾经抓拍到她从窗里向外张望的瞬间,巴斯基说,当时的自己能够看到的、听到的,就如同那小小的窗口。而如今经过多年的学习,走南闯北和四方游历,从四川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到毕业后在文化局工作,再到西南民大研究生进行编导学习,到如今成长为一名高校教师和舞蹈编导、舞台导演,以及“国家艺术基金羌族民间舞蹈人才库”成员,她内心更多的是感恩,感恩这每一次的创作机会,感恩这个可以自由创作的美好时代。

新闻推荐

一曲《守护》唱出他们的赤子风骨

雨季即将来临,全市各地的地质灾害监测员又要开始忙碌起来了。最近,由绵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推出的地灾防治原创歌曲《守护...

丹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丹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