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翻身农奴迎小康 记西藏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诞生地克松

甘肃日报 2021-03-20 02:23 大字

新华社记者 罗布次仁 王泽昊

今年79岁的克松社区居民洛桑卓玛,每当走到社区门楼时,总会驻足仰望刻在门楼上那行字——“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触景生情,老人的思绪常常被拉回至60多年前。

“旧西藏的克松庄园门口,一年四季都悬挂着一根象征农奴主司法特权的法杖,这代表着克松比其他庄园更加黑暗和残酷。克松的农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洛桑卓玛哽咽道。

1959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西藏民主改革从当年的克松村拉开序幕,“西藏第一个农协会”“西藏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相继在这里成立,农奴翻身做主人,开始了崭新生活。

如今,昔日农奴眼里的“人间地狱”已换了人间,宽阔的街道,雕梁画栋的藏式民居,步履匆匆却满脸祥和的居民,都展示着克松——这个民主改革最前沿村庄的巨变与希望。

血泪的控诉

走进西藏山南市乃东区克松社区的陈列馆,逼真还原的农奴居住的窝棚、寒光凛凛的刑具、阴森的囚笼等实物和场景,浓缩了封建农奴制时代农奴生活的情景,令人毛骨悚然。

62年前的克松是旧西藏大奴隶主索康·旺青格勒的庄园。一个庄园,302个“会说话的工具”(农奴)每天承受着沉重的差役,成年累月地辛勤劳动,换来的却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和狠辣毒打。

1968年,克松人根据克松庄园真实发生的故事,自编自导了舞台剧《农奴泪》,剧中赤列多吉一家被农奴主无情蹂躏的悲惨遭遇,把旧西藏的黑暗展现得淋漓尽致。

半个多世纪以来,《农奴泪》被一代代克松人搬上舞台,控诉着残酷的农奴制度下西藏人民的血泪。

伟大的变革

1959年3月28日,中央政府发布命令,解散西藏地方政府,施行民主改革,彻底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

此时,正在西南民族学院上学的丹巴见参主动要求回藏参加平息叛乱,投入到社会调查工作中。在克松,他深切感受到群众极端贫困的生活和高涨的反压迫情绪。他在调查报告中这样写道:“克松的人民早已无法忍受农奴主的剥削和压迫了,这里可以成为认识旧西藏农奴制本质的活教材,成为教育全西藏广大翻身农奴的基地……”

最终,中共西藏工委综合考虑了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决定在克松村进行民主改革试点。

1959年6月6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松村302名衣衫褴褛的农奴第一次举起双手,行使他们翻身作主的权利,选出西藏第一个农民协会筹委会。7月5日,农协会正式成立,随后村民分得了祖祖辈辈盼望的土地。

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占当时总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从此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人身自由,第一次分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

远大的前程

3月的雅砻河谷,春回大地。

16日,克松社区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耕盛典,200余名群众盛装出席。在一片欢呼雀跃中,16台农机发出隆隆的轰鸣声,依次向土地进发,平整的土地逐渐被犁出一道道深深的垄沟,播下了青稞种子。

2020年,克松社区采取群众自愿,把83.5亩土地流转给西藏自治区供销社下属企业,用来种植蔬菜。土地流转后,社区445名劳动力中七成外出务工。同时,土地流转费、田间劳务费和土地托管分红三项收入,让百姓得到了实惠。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克松投资近4000万元,启动“生态文明小康示范点”建设,整修排水、照明、绿化系统,修建便民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人居环境焕然一新。2017年,克松社区所有贫困户实现脱贫,2020年,社区人均年收入达到2.5万元,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新的飞跃。(据新华社拉萨3月19日电)

新闻推荐

丹巴县特色旅游集散中心项目将于今年9月竣工

四川经济日报甘孜讯(丹融记者杨琦)近日,记者在位于丹巴县墨尔多山镇中路藏寨特色旅游集散中心施工现场看到,项目堡坎已初具雏...

丹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丹巴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