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传承 甘孜非遗文化绽放新活力

四川日报 2021-01-27 06:12 大字

▲近年来,巴塘县除了建立巴塘弦子和藏戏数据库外,还聘请专职教师进学校,开展非遗文化教学。图为非遗歌舞巴塘弦子进校园活动中,巴塘中学学生在学校操场表演巴塘弦子舞。巴塘县委宣传部供图(资料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长期文化要素积淀和信誉凝练的文化品牌。”1月19日,甘孜州郎卡杰唐卡经过公示,正式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甘孜州郎卡杰唐卡更是绘画中的佼佼者。

1月6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公示了50家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甘孜州郎卡杰唐卡非遗工坊入选。目前,甘孜州郎卡杰唐卡非遗工坊已创办了民族手工艺技术培训基地、郎卡杰文化研究院等,初步建立“郎卡杰”超级文化IP雏形。工坊培养了泽仁达吉、白马泽仁、雍珠洛吾等多位优秀画师。其中,特级画师曲久泽仁曾获“国际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长期以来,甘孜州多措并举,走出一条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发展的新路子,成为甘孜州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兰珍

百村抱团 打造文化产业园区

近年来,甘孜州积极开发各县境内文旅资源,立足自身优势,打造文化发展新格局,文化产业呈现新态势。

1月19日,在德格县康巴文化中心博览园的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低洼地四周砌筑水沟,挖掘机、推土机、渣土车来回穿梭。

2018年,德格县以文化助脱贫,投资建设“百村抱团发展”文化旅游扶贫产业园区——康巴文化中心博览园。该博览园是德格县脱贫奔康的产业支撑项目,是实施“产业富民”战略的重要抓手。园区着力厚植康巴文化,传承民族手工艺,打造了独具德格本土特色的历史文化产业新标杆。该园区共有10个地块,占地面积约为910亩,投入资金8.5亿元,汇集文化博览、文化传承、民俗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

据博览园工作人员泽翁贡布介绍,德格县以抱团取暖的方式组织了102个贫困村,通过小额扶贫贷款将资金投入到博览园部分房建中。园区建成后将以入股分红的模式,每年年底给各个村分红,通过第三产业发展解决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提高村民经济收益。“建成后的康巴文化中心博览园可将康巴文化、民族手工艺、南派藏医文化发展壮大。运营后,可吸纳300名以上的贫困人口就业,全县102个贫困村可实现每个贫困村年分红5万元以上。”泽翁贡布说。

甘孜县也同样采用抱团取暖发展方式,充分挖掘格萨尔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实施涉及全县128个贫困村的“飞地”集体经济实体——格萨尔王城暨百村产业基地。格萨尔王城于2017年6月开建,规划用地1455亩,总投资约3.3亿元,从构思打造,到立项实施,再到开城运营仅用了3年时间,并于2020年5月被评定为国家4A级景区。

格萨尔王城景区服务中心主任扎西尼玛介绍,自景区开城运营以来,128个单体建筑已经全部租赁,为128个贫困村增加了1000余万元的直接收入,成为全县1.5万余名贫困人口“攻城拔寨”的有力支撑。

去年12月29日,“2020四川最受网民喜爱的网红打卡地TOP100”网络评选中,格萨尔王城成功入选。去年“十一”黄金周,格萨尔王城就累计接待游客约1万人次。

冬日暖阳下,行走在格萨尔王城小巷、寨子,特别是珠牡湖旁、森珠达孜王宫内,依然有三五成群的游客不畏高原严寒,在城中漫步、观景、拍照,欣赏格萨尔王城冬日美景。

保护传承 讲好民族精彩故事

华灯高照的舞台上,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服装,个个神采奕奕。嘹亮的号角声响起,身穿盔甲、头插五色彩旗的格萨尔王在射箭高手、兵团统领簇拥下神情威武地走上场……

1月的冬日,一场精彩纷呈的《赛马称王》藏戏在色达县格萨尔演艺中心上演,演绎了岭国举行赛马会,格萨尔一举夺冠,登上岭国黄金宝座,征战四方的传奇故事。在近两小时的演出中,魅力十足的节目让人目不暇接,场下掌声雷动。

“在去年四川公布的两批20位四川历史名人中,格萨尔王是唯一入选的藏族英雄。”色达县文广旅局局长拥基拉姆说,“色达是格萨尔藏戏的发祥地,享有‘格萨尔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

色达县格萨尔藏戏团始建于1980年,演员均来自于当地农牧民。目前藏戏团有26人。高超的演艺和编排技艺使色达格萨尔藏戏团响誉海内外,为打响格萨尔文化品牌做出了较大的贡献。2019年,色达格萨尔藏戏团参加昆山戏曲百戏盛典,广受好评。

“当初建立藏戏团,就是为了传承、发扬、保护格萨尔文化。”拥基拉姆介绍,尽管演员每月只有1600元的生活补贴,但秉承对藏戏的热爱,演员们坚持不懈,赴各地参加演出。

在白玉县,则是以教育手段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1月20日,走进白玉县城区第一完全小学,少年宫里一位正在用彩泥揉捏花瓣的姑娘十分引人注意。小姑娘叫白玛拥措,从1年级开始参加少年宫仁千绘画团,5年来一直跟随美术老师仁千学习绘画、艺术手工等,是绘画团学习时间最长的学生之一。“目前绘画团有63个团员,除了学习水彩、烙画等绘画技术,传统艺术做酥油花非常受学生欢迎。”仁千介绍。

白玉县城区第一完全小学少年宫于2015年启动建设,积极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共打造了20多个文化社团课程,包括手指锅庄、藏文书法、藏式剪纸等,全校近2000名学生皆按照兴趣爱好,加入社团学习。

白玉县还成功打造金沙小学“石画”、盖玉小学“民间谚语”、阿察小学“弹唱”、灯龙小学“千年卓钦”、河坡小学“民族手工艺”、安孜小学“黑帐篷”舞蹈等特色精品。“我们的目的就是从小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将本地特色文化根植于下一代。”白玉县城区第一完全小学德育主任郑青说。

新闻推荐

全省3处入选全国首批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名单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日前公布了39处全国首批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名单,标志着我国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建设正式开启。其中,四...

巴塘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巴塘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