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县赠科乡尼龙村驻村工作队队员、成都市武侯区三国创意园管委会产业保障部部长杨剑军:安“锅盖”+规模化种养殖 铺就海拔4000米的脱贫之路

成都日报 2021-04-26 02:48 大字

通过规模化种养殖等多种方式,杨剑军带领村民增产增收

如今,尼龙村已经建好了移动通讯基站,村民们可以用上手机;村道拓宽了,已经能开进小车;新的党群服务中心也建起来了,村里还有了篮球场;特别是高原红皮土豆、紫皮大蒜的规模化种植以及黑山羊、牦牛的养殖全面铺开,让海拔4000米的高原村集体经济有了分红……“成绩单”上面,饱含着长期战斗在扶贫一线——白玉县赠科乡尼龙村驻村工作队队员、成都市武侯区三国创意园管委会产业保障部部长杨剑军的辛勤汗水。

山顶上安“锅盖”

全村广播电视信号实现全覆盖

海拔3600米的尼龙村是白玉县赠科乡最偏僻的村落,2018年,刚来到这里,村子的闭塞令杨剑军震惊——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全村一共59户村民,竟然还有13户村民家里或者没有电视机,或者还没有接通广播电视信号,无法看电视。

为了让村民顺利看上电视,杨剑军提前与乡镇、白玉县文广局进行了对接,协调好广播电视技术人员为尼龙村安装维修广播电视及信号设备。

当年的11月,尼龙村到处白雪皑皑,通往13户村民住宅的路上有3座木桥在夏天被雨水冲毁了,另外有2户人家住在山顶,只能徒步爬山。杨剑军和技术人员一起背着装了两台电视机和11个“锅盖”的蛇皮袋子往山上进发。

经过5个多小时的连续作业,顺利安装调试好了10户村民的设备。然而,还有2户村民居住在坡度近于垂直、海拔接近4000米的山顶上。安装好设备后,已经是下午3点。再望着山上的最后一户,以海拔3600米为起点,爬到海拔4200米左右的高处,从距离上看并不远,然而每往上走一步累就多一分,何况身上还背着安装设备。“还去不?要不等明天?”“要去!答应了百姓的话如果做不到,以后还怎么让人家相信我们。”后来杨剑军回忆当时的决定感到十分庆幸,当他们爬到离那家人还有几十米远的地方时,就看到人家已经远远地迎了过来,这位藏族阿嬷已经在门口等了他们一整天。当天,母女俩看到电视画面后,心花怒放的表情让杨剑军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更重要的是,攻下这最后一个信号盲区,全村的广播电视信号就实现了全覆盖。

探索集中种养殖模式

增强村民“造血”能力

“接通广播电视信号仅是个开端,最重要的是要找准符合尼龙村实际的产业扶贫路子。”尼龙村地处大山深处,海拔高、氧气稀薄,每年冰雪覆盖时间特别长,适合农业耕种的时间特别短,村民们耕种水平也有限。如何克服层层困难,带领村民自身“造血”?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杨剑军回忆,在冬季大雪封山来临前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他们千方百计地试验着如何在恶劣气候下开展“一村一业”产业扶贫工作。在白玉县农牧科技局的技术指导下,尼龙村在保持村民原有散养散种模式基础上,探索出村民合作社集中种养殖模式,推开了全村高原红皮土豆、紫皮大蒜以及黑山羊、牦牛的规模化种养殖,并通过聘请农民技术专家、发展蔬菜大棚产业等多种方法,助推村民内生动力和提高种养殖水平,实现年产红皮土豆和紫皮大蒜8万余斤,年可出栏黑山羊和牦牛百余头。

面对取得的成绩,杨剑军并没有停下脚步,扶上马后再送一程,积极为农产品开拓市场,在白玉县和成都市组织农产品义卖、实体展销、向大型超市推销等多种活动,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人均年分红增加300余元。

本报记者 粟新林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47个项目助力白玉加速发展

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47个项目助力白玉加速发展本报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蒋君芳)11月5日,记者从成都市武侯区第五批对口...

白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