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舟曲“锦带”如诗似画
锦带,释义为锦缎制的衣带,古时用来束身的衣饰。锦带,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藏族妇女用以束腰、扎靴、拢发乃至点缀服饰的花带,艳丽多彩、图案优美。传说古时藏族姑娘达玛看见美丽的孔雀、天空的彩虹、绚丽的秋色、可爱的鸟兽,十分喜爱,精心模仿编织为花带,佩戴在身上作为饰品。这项手工编织技艺代代相传,随社会发展不断改进丰富内容,形成了当今巧夺天工的舟曲织锦带工艺。
舟曲织锦带工艺是古老羌族文化与吐蕃、汉族交流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吸收借鉴先进的文化并继承本民族特有的风格和技巧,不断演化的文化载体,既有典型的羌文化溶入藏文化的历史体现,也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各民族民间文化交流互动的历史痕迹,也有多种文化的美学体现。藏族织锦带技艺历史悠久,说明一千多年以前,古羌族和吐蕃已有了较发达的手工编织技术,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对服饰等生活用品除实用功能之外已经有了强烈的审美追求,是研究舟曲羌藏文化的“活化石”。
关于锦带,有一则传奇故事,从唐朝中期流传至今:很久以前,在舟曲县博峪乡白龙江畔的藏族村寨里,美丽的藏族女孩达玛想用线织出展屏的孔雀和天上的彩虹,被达玛诚心感动的孔雀仙子和彩虹女神,把编织锦带的技艺传给了达玛。不久国王派兵把达玛抓走了。在藏族青年扎海的帮助下,达玛逃到山林中。藏族姐妹们闻讯采来百花祝贺。达玛慷慨地把编织带子的技艺传给姐妹们,从此,舟曲藏族便有了编织绵带的习俗。
织锦带的工具藏语叫“嘉交吾”。舟曲县的藏族大部分居住在白龙江畔的林区,在这里,一个女孩是否得到众人的称赞,不仅要人长得漂亮,更重要的是还要看她织的花带子(锦带)好不好。这儿的女孩子出嫁,有两样陪嫁品,一个是戴在胸前的银盘,另一个就是“嘉交吾”。“嘉交吾”将来还要传给自已的女儿。如果没有女儿,按照“嘉交吾”传女不传男的风俗,就要传给亲戚里的女孩。
在舟曲,传统的锦带编织一般用胡麻、羊毛、棉花等捻成线,染成五色或十色丝线手工编织。现代也用七彩真丝、尼纶线、腈纶线、膨体纱、金银线等材料混合编织。锦带的宽窄长短依用途而定。每逢吉庆节日,藏族妇女穿戴的华丽盛装就需要少则五、六条,多则十几条宽窄长短相宜的锦带来装饰。藏族姑娘通常以亲手编织的锦带作定情信物,有的还织上自己的名字或爱情格言,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如遇婚丧嫁娶等事,藏族亲友间也送锦带表示祝贺或致哀。锦带上也可以特意织上祝福的话语,敬赠尊贵的客人。
舟曲县流行的锦带图案有上千种之多,通常可以在一个锦带上编织出15至38种图案,而出类拔萃、技术精湛者可在一条锦带上织出上百种图案。最原始的图案多是质朴、古拙、简单而色彩逼真的仿生题材,主要有:羚羊、孔雀、虎豹、梅花鹿、耕牛、九龙、河鱼、海子、松柏、猎枪、箭镞、城垛、栈道、舍利塔等图腾灵异、宗教器具、民俗用具、飞禽走兽、山水花木、建筑物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民族长期的文化交流,锦带的图案、色彩、材质、规格更加丰富,各民族文字、英雄人物、卡通形象、奥运会吉祥物、枫叶、红豆等多种文化元素在藏族锦带上出现,体现了藏族包容、开放、善于学习的精神特质。
如今,舟曲各个村落熟练掌握民间织锦工艺的妇女逐渐减少,这项珍贵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后继乏人。舟曲县文化馆多年来采集、整理了大量的藏族织锦带工艺图片、视频、文字资料和实物,大力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确定了传承人,给予经费支持,并成功申报为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来源:省文化和旅游厅)
新闻推荐
刘江林甘肃白龙江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舟曲生态建设局)始建于1952年,其前身是舟曲林业局。地处甘肃南部、岷山北麓的...
舟曲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舟曲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