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文化的马井传承

四川日报 2021-04-27 06:20 大字

—— 记什邡马井农民创作组

马井创作组作品。

二○一 一年夏,马井创作组成员讨论文学创作。

沙汀给马井创作组的信。

1990年,农民创作笔会。

首任创作组长、农民作家李显清。本版图片均由什邡市文化馆提供

阳春四月的一天,什邡市马井镇鸭子河畔一处林荫下,笔者邀约两位当地乡土作家茶叙,共同追溯他们那支独特队伍半个多世纪以来留下的非凡足迹。多年来,一群一手握锄一手拿笔的乡村文学爱好者,在“马井农民创作组”旗帜凝聚下,活跃于水草丰茂、沃田万亩的鸭子河畔,在文坛掀起朵朵莹澈亮眼的浪花。他们满含泥土气息和生活芬芳的作品纷纷刊载于各级报刊,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曾被四川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广为宣传报道。

□潘鸣

A翻身道情

满腹的心里话总想说出来

马井,因当年刘备入川途经此地坐骑失陷井洼而得名,紧傍璀璨奇瑰的三星堆遗址,境内有商周遗碑和汉代墓群,历史文化底蕴幽厚。耕织且尚文,是此方世代传承的雅风。

上个世纪50年代,随着中华民族历史的重大转折,这样的传承透溢出鲜明的时代辨识度。其时,共和国新政权刚刚建立,马井乡与全国一样经历着天翻地覆的巨变:土地改革、互助组、合作化、人民公社……李显清、黄代坤、吕武堂、王开华、邓阳金,一帮穷苦青年农民被火热的社会变革灼烤得热血沸腾。分田分地,上夜校学文化,移风易俗,民主选举,集体化大生产……什么叫翻身解放?李显清等人说不出大道理,但他们从自己亲身经历和感受的桩桩件件事情中深深体会到了。感恩之情像春天的涌泉从心底汩汩奔突,他们想倾诉,想歌唱,想把自己翻身当家做主的真实感觉和由衷感恩大声喊出来,文学创作的原动力缘此滋生、爆发。

他们凭借念过三五年私塾和上扫盲班的浅薄文化底子,在烟盒、废纸片上以顺口溜、民谣、金钱板、四川清音等乡俗文艺的方式用笔头记录自己的心声,抒发真实的爱恨。那时没有发表作品的渠道,就用粉笔或木炭书写到村里的路边黑板报或幺店子的土墙上,遇上不会写的字词就画图符代替。写完后摸出随身携带的竹板铜锣,一板一眼敲击着向过往路人吟唱。驻村土改工作组组长黄同志是省工商导报编辑,目睹这样的场景颇为感动,热情赞扬了农民作者们的创作积极性,支持他们组成宣传队,到各村去巡回表演。黄同志还鼓励李显清把唱词《不走剥削路》寄投给《四川农民报》,不久后,作品竟然真的刊登出来。李显清收到处女作样报欣喜不已,其他农民作者也受到很大鼓舞。一九五二年秋后,大家一合计,一支意趣相投的队伍拉起来,名号“马井农民创作组”,李显清、黄代坤被推举为组长,二十多位组员来自全乡各村,男女老少皆有,清一色庄稼人。参加集体劳作之余,夜里常聚在村小学或晒烟房里,点着油灯、照着竹篾火把搞创作,讨论交流作品;遇上天气燠热蚊虫叮咬,就把双脚伸进盛了水的盆桶翁坛里。坚韧的意志和抱团取暖的力量使这支队伍充满蓬勃向上的朝气。接下来,他们的作品和名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什邡《群众文艺》《都江文艺》《四川曲艺》《四川农民报》《工农兵丛书》等报刊上。

B书写奇迹

“泥腿子”当上大学客座教授

生龙活虎的马井农民创作组引起了上级文化部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一九六四年初夏的一天黄昏,省作协主席沙汀风尘仆仆来到李显清家,与正在劳作的李显清在田坎上促膝而坐,聊生活,谈文学,话理想,不觉间,已是月上柳梢头。此后的两年多里,沙老三赴马井乡,给这支独特的文学农民军鼓劲加油,指点方向。沙老调北京工作后仍深深牵念着创作组,一九八六年秋,重病中的沙老得知《马井农民作品选》出版,由衷欣慰,撑着病体给创作组写信寄予祝贺和热情鼓励。随后,省里的名作家艾芜、陈之光、李友欣、周克芹等人和许多报刊的编辑老师相继来马井采风、蹲点,悉心辅导农民作家。

一九八一年,镇上成立了文化站,挑选酷爱文学富有责任感的复员军人卿立强担任文化站长兼新一仼创作组长。站里办起文化茶园,为创作组积攒提供活动经费,开辟了图书阅览室等场地。县里授予马井“农民创作之乡”称号,宣传文化部门轮番派员下来大力扶持,各方对繁荣乡村文学的重视融汇成强大助推力量;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乡村大地,更让田野上的写作者们抑制不住涌动的文思。一个个争相奋笔疾书,言说自己的喜悦,勾画心中的憧憬,表达期冀与追求。创作组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不断丰富拓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这段岁月里,马井农民创作进入一段黄金期。先后有李显清、黄代坤的小说登上了《人民文学》版面,20多位作者的作品被《四川文学》《四川日报》《戏剧与电影》等多家省级报刊发表。《马井农民作品选》等专辑、专栏被出版社和《四川文学》等报刊争相推出,在越来越广泛的读者群中传播,美名远扬。一九六五年五月,创作组骨干黄代坤赴北京光荣出席全国青年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83年德阳建市之初,马井农民作家新秀林贵祥、傅正深被破格招录为市文化局首任创作专干,他们创作的《春回桃花寨》《丑公公》《端阳雨》等影视戏剧被拍摄编排公映公演,几度荣获四川和全国演展奖项。老组长李显清坚持创作数十年,个人发表作品累计达400多篇,七十年代中后期分别被四川大学、四川音乐学院聘为客座教授。面孔被阳光雨露镀成古铜色的乡野老人,梦幻般登上高等学府文学讲坛。面对莘莘学子,手中没有厚厚的课件,以浓重的乡音、风趣的俗语、真实深刻的感悟,摆龙门阵一样娓娓谈说“生活与文学艺术”的大课题。台下乌泱泱一片听得如痴如醉,不时报以经久的热烈掌声。

似乎觉得这样偶尔听一堂农民作家课不过瘾,一九七六年春季,四川音乐学院把声乐系毕业班带到李显清所在的马井新安村开门办学,整整半年扎在村户人家中,与农民作家和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广袤的田野里体验生活,捕捉灵感,吮吸鲜活的艺术滋养。结业时,全体师生在县城剧场与农民创作组共同编排完成了一场汇报演出。那一夜,台上台下互动联欢,饱蘸生活元气、雅俗浑然一体的精彩节目赢得满堂彩。

C浪退潮落

冷遇之下痴心不改的坚守

斗转星移,时光之船驶入新世纪。随着商品经济兴起,文学的社会热度悄然减退。许多报刊也逐渐改变了风格品味,把目光从基层收起,聚焦于大家名作,追捧各种新潮流派,文学作品刊发的“门槛”日益增高变窄;马井创作组感受到,曾经令人血脉偾张的文学激流退潮了,他们和他们的作品跟不上迅速变化的时代,开始遭遇冷落了。不少人因灰心放下笔杆,外出经商务工谋生,舍弃了一怀文学梦想。

困窘时刻,马井镇党委政府力挺创作组。他们说,这支队伍已经成为镇里和什邡市的一张乡村特色名片、文化品牌,更是家乡传承弘扬耕读古风的示范楷模,我们要珍惜呵护!其时,组长卿立强已近退休之年,却再度昂扬激情,带头继续坚持创作投稿,其作品顽强地冲上省市报刊阵地,诗歌佳作入选巴金文学库。镇里几度以党委政府名义组织农民创作笔会,以此振奋军心,鼓舞士气。波动之后,尽管部分组员最终离去,但那些铁杆组员们还是坚定地留下来。

农民作家们以变应变,努力去适应新形势。李显清老人把文风文体的重点转向故事新编和参与民俗文化集成,在八十八岁高龄出版了个人作品集《李显清作品选》;他的二儿子李先运是他一手带出的文学徒弟,一边在镇街上经营家电维修一边坚持写作诗文,报刊上不了就发自媒体或朋友圈,以清雅文字怡养心性;七十多岁的镇农机站老会计邓阳金潜心学习小说创作,用神经痉挛的手指一字一句敲打电脑键盘,耗时几年,敲出一部21万字的长篇小说《水月村》。作品入选中央文明办、文化部、中国作家协会等六部门隆重推出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百部农民作品”(首批20部)。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亲自为丛书作序,盛赞邓阳金们是伟大改革的“在场者”,真实记录了农村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视觉独特,意义非凡”。作品出版后广受欢迎,初版5万册供不应求,随即再版加印。近日,邓阳金篇幅更宏大的第二部书写乡村巨变的长篇小说写作又已近尾声。

更令人欣喜的是,一些后续生力军正踊跃跨入农民创作行列。马井双燕村青年学子王忠礼临近大学毕业,突然罹患罕见眼疾双目失明。沉重的厄难没有将他击垮,家乡农民创作组的传奇故事既为他励志也给他点亮了希望之光。返回家园,他与志同道合的妻子携手互助,踏上网络文学创作之路。短短几年,已写作推发作品三百多万字,并创办了公益杂志《倾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粉丝,也收获了可以维持生活的经济回报。

马井农民文学创作的火源还在燃烧传递,执着的精神守望依然在那片沃土上延续!

新闻推荐

下个月一起去看《一百零八》

下个月一起去看《一百零八》□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余如波记者4月7日从德阳什邡市委宣传部获悉,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以20...

什邡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什邡,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