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麦 133”破解白粒小麦高产难题

四川农村日报 2021-05-27 00:54 大字

现场机收测产。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铠兵 文/图

“2个田块共计3.18亩,平均亩产551公斤!”5月21日,德阳市农业农村局组织有关专家在绵竹市对四川农业大学培育的小麦新品种“蜀麦133”进行现场实收测产,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涛现场宣布了测产结果。

“551公斤的平均亩产在四川省现有小麦品种中已是屈指可数,更难能可贵的是,这还是一个白粒品种。”“蜀麦133”品种选育者、四川农业大学伍碧华教授告诉记者,在今年小麦前期湿害、霜冻、干旱,中后期连绵低温阴雨,赤霉病高发等诸多不利条件下,“蜀麦133”抗病、抗逆、高产、稳产的优势更为凸显,实现了逆势增收。

籽白茎绿新品种小麦﹃身价﹄抬升

小 麦 籽 粒 有 多 种 颜色,在生产中,往往以红粒品种为主。而在测产现场,捧出一把成熟的“蜀麦133”麦粒,颗颗圆润饱满、大小均匀、色泽明亮,呈现出更为柔和的象牙白色。

“白粒小麦的平均市场价格每斤要比红粒高出2到3分钱,品质好的甚至可以达到5分。”绵竹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吕兴平告诉记者,白粒小麦因其加工时出粉率更高,加工后的面粉色泽更好,具有更高的商品性,因而在市场上更受欢迎。

既然如此,种植户为何不大量选择种植白粒品种?

“通常情况下,白粒小麦产量更低。”伍碧华道出了背后的原因,由于生物学特点的差异,白粒小麦想要实现高产的难度更大,市场上一直比较缺乏高产的白粒小麦品种。

2017年,由伍碧华教授主持选育的白粒新品种“蜀麦133”通过四川省小麦品种审定。该品种以“川育23”“B1291”为品种来源,具有高抗高产广适的特点,在四川省区试中平均增产14.0%,亩产达407.5公斤,与当时省区试最高产的红粒小麦品种相当。

“在产量提高的基础上,又能卖出更好的价钱,你说我愿不愿意种?”种粮大户汤学忠在邛崃市高埂街道共富村种植了500余亩小麦,其中“蜀麦133”便有100多亩,平均亩产超过1000斤,据他估算,每亩小麦的纯收益在400元以上。

“这个品种还有一个好处,麦子都收了它的茎叶还是青绿色的,还可以作为青贮饲料转化为经济效益。”在汤学忠的麦田里,已经收割的秸秆正在被打捆装好,一车一车运走。记者走进高埂街道和平村种植大户刘洪全尚未收割完的麦田之中,从上面看去成熟的麦穗已经是金黄一片,而低下头来,茎叶依然鲜嫩翠绿,富含水分。

抗病抗逆 推广面积上百万亩

“如果白粒小麦不能解决好容易穗发芽的问题,那就是满盘皆输。”原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小麦研究专家郑有良在测产会现场说道。传统白粒小麦品种之所以难以推广,除了产量低,也是由于上述原因所致。“经过我们这些年的观察,‘蜀麦133’没有发现过穗发芽现象。”四川玉麦吨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何永金告诉记者,由于该品种小麦的稃片很薄,下雨后很容易被风干,着生籽粒的部位不易积水。

“特别是在抗赤霉病这方面,今年‘蜀麦133’的 表 现 特 别 突出。”绵竹市紫岩街道蒲柳村的徐守清今年首次尝试种下该品种,也是村上第一个试种的,没想到其表现远远超 出 了 自 己 的 预 期 ,“今年由于灌浆后阴雨天气多,赤霉病普遍较为严重,但这个品种几乎没有赤霉病。”

此次实收测产的小麦,正是徐守清家的麦田。测产会现场,来自四川农业大学、德阳市农业农村局、绵竹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的专家以及各地的种植大户现场考察了徐守清的麦田,普遍认为在肥药双减和粗放生产的条件下,能够取得平均亩产551公斤的产量,足以证明“蜀麦133”的高产性和稳产性。“明年我准备再扩大这个品种的面积。”徐守清告诉记者。

新闻推荐

绵竹市人民医院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工作

(曾涛记者童登俊)近日,由绵竹市人民医院组织的接种队伍正式进驻剑南春酒厂,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当天,前来接种新冠疫苗的群...

绵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竹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