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山村:古院森森 抗元堡垒
当年李家大院图 (90岁老人李声宫 绘)
李家大院雕刻精美的窗户 (郑景瑞 摄)
达川区大堰镇铁山村位于铁山以西,东与通川区复兴镇两路口村接壤,南与管村镇金窝村相邻,西与大堰镇卢岗村隔河相望,北与大堰镇堰坝村、金黄村相连,由原黑洞村、双井村、铁山村合并组成,全村幅员面积22平方公里,辖18个村民小组,6100多人。2017年因原黑洞村而列为四川省传统村落名录。
一处大气恢宏的川东大院
淅淅沥沥的春雨中,大堰镇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周安漠把笔者领进了铁山村。对这个传统院村落,周安漠如数家珍:二组有石佛沟、环山子、洞子沟3个老院落,三组有大屋基、孔家沟、黄家沟、串心店4个老院落,五组有梯子槽、陶罐厂等老院落,十八组有李家大院、屈家、程家梁、弯里头、管家山等院落。李家大院在这些院落中出类拔萃。
李家大院,当地人习惯叫大河坝四合坨,原为黑洞村6组,合村并组后为铁山村18组。大院坐北朝南,左边铁山相伴,右侧龙岗相守,长滩河水从旁边缓缓而过,院前斑竹林沟溪水叮当有声,大有“春暖观鱼变,秋爽听鹿鸣”之景致。
李家大院兴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出生在这个大院的90岁老人李声宫摊开他绘制的《李永茂李艳芳宅院》一图这样介绍,历经李松亭、李永茂、李艳芳祖孙三代才得以完成。李松亭修有左、右四合院,当年,被蓝大顺率部烧毁。被烧后,李永茂、李艳芳父子重新修建,耗时七年半,耗资万金,至清朝同治九年九月才建成。院落气势磅礴,宏伟壮观,错落有致。所有建筑以人字为水,青瓦屋顶,穿斗木结构;以中间堂屋为轴线,左右对称,堂屋两边为正房,三合院和四合院的左右为厢房,又各以小堂屋为中心讲究对称排列。堂屋栋梁的彩画、门窗图案的雕刻,都以忠义、二十四孝为主要内容,人物活灵活现,雕刻精美独特。
整个大院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分东、中、西三院。东院主要用于生产劳作、习武练剑,中院主要用于迎来送往,西院主要用于生养死葬。东、中、西三院有大通道相通,各厅间既能互通,又不串间。东院分布有东大厅、客厅、马夫及马房等;中院由正堂屋、卧室、书房、前厅、会客室、支客室等组成;西院有西大厅、男女客堂、戏台、游泳池、书房、粮仓等。整个院落后部左右两边有大石磨和碾子,后边碾房里添有柴房、厨房和猪圈。东、中、西三院的横房各隔成四大客厅,各客厅各设5套卧室,横房西边男客堂有天井、书房、厢房、厨房、粮仓和花园。中院前大门是整个院落的出入口,单独进出,需经茶水处、监视处分类,并在花园等候。共有房子130多间(现存60%)。相传大院还有10道退步响堂,战时避险,能从地道隐身而退。整个院落把大户人家的生老病死之所都设计得天衣无缝。
一条红军出入达城的铁山要道
铁山关,在铁山梁上,地势险要,一夫当道,万夫莫开;铁山,红军进入达城的一条要道。与铁山相望的鹿角山,相距不过一公里,当年国民党部队修筑碉堡,妄图阻止红军由西往东进入达城。1933年,红军与国民党兵、民团在这里激战,红军全歼敌人。周安漠听老红军介绍,纪律严明的红军路过铁山,与国民党顽匪展开了战斗,还在杨公庙和保城寨宿营两夜。
张文忠、王光元等红军在《红军在达县》文中叙述,1932年12月下旬,红四方面军一举击溃军阀田颂尧在通、南、巴的部队,逼近川陕边防督办刘存厚的老巢达县城。通、南、巴三县“发财人”听信谣言,纷纷逃跑,路过达县境内的人,像讨口的一样。复兴这里的“发财人”一个个像热锅上的蚂蚁,慌慌忙忙地收拾银钱和物资,飞箭似地逃跑;平民也有听信谣言的,盲目地离乡背井,远走他乡。张文忠等穷人不想走,想看看红军。红军围攻达县城,有的从渠县过来,在达县石梯坎下面沙耳河过河,经过九岭场,翻铁山;有的从龙会沱到渡市,过铁山;有的走石桥,到桥湾,爬铁山,三路齐向达县进军。刘存厚驻在桥湾乡的部队,听说红军来了,连夜退回铁山,忽然又听到红军上来了,于是打起灯笼,蜂拥似地往达城疯狂奔跑。铁山的灯笼,活像黑夜里成群结队的亮火虫(萤火虫)在飞舞。当红军穿过密密的树林,登上铁山梁时,刘存厚的队伍早已逃跑进城去了,把城门关得紧紧的,妄图阻止红军进城。
《达县市西外乡志》记载,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红九军和红四方军各一个团,从石桥出发,翻铁山,经复兴,直插双龙,抵西外与双龙交界处的重石寨,与川军范哈儿(范绍增)、罗君彤(罗驼背)的部队激战于此。
1933年年底,驻达县的红军根据上级“收紧阵地,诱敌深入”的方针,分三路主动撤离达县,一路出东门走高家坝、罗江口、蒲家场;一路出西门走李家坝、岩门场;一路由阁溪桥、复兴场、翻铁山。三路在碑牌河会合。
一部志书同载李家父子功绩
李家大院大门前,书有十条家训,其中第一条就是要孝敬父母,在家能为孝子,在朝才能成为忠臣。家训强调耕读为本,要求和睦兄弟,亲善友邻,尊重女性:“我不谣人妇,人不戏我妻,美色人人爱,皇人不可欺”。在义、利面前,以义为先。严格的家风家教,培育出了不凡的人物。民国《达县志》“卓行”篇里,对李家大院李永茂和李艳芳父子的功绩进行记载,绝无仅有。
李永茂,字显达,议叙都司衔。清朝同治初年,蓝大顺、蓝二顺兄弟率部进入达县境内。时任垂虹乡寨总的李永茂,招收练勇六百多人,驻扎在铁山上的保城寨、杨公庙等处,卫城扼要防堵。蓝大顺、蓝二顺不能翻越铁山,知道是李永茂所为,极为愤怒,下令烧毁李永茂的院落后,改道而去。李永茂率众追至新宁(今开江县)返回。事态平定后,达县和绥定府拟报请清廷对李永茂褒扬,封赠都司一职,李永茂以故乡人该尽义务为由极力推辞。达县和绥定府又商议以房屋修造费的名义予以补偿,然而李永茂坚决不接受。在发生这次事件之前,李永茂看到铁山道路崎岖、保城寨高山险峻,就独资修建了长达三十里的道路,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同时,刊刻《警心录》以劝世人,受到乡里人的称颂。
李艳芳,字养之,是李永茂的二儿子,为人忠厚,待人和蔼,文武双全。少年时候喜欢古典音乐,壮年时爱好骑马射箭,成绩优秀,做过棘闱衔这样的守关将领,但不得志,解甲归田,从事炼铁,发家致富。李艳芳乐于公善事业,在不募集的情况下,耗资三千余金修铁山、双土地两条长约三十里的大道,又修长约十里的王家坪山路,以及夫胶湾、铁索岭等路,亲自督工,竭尽财力而不怜惜;灾害之年,开仓助粟,接济困难的人,受到故乡人的称赞。
有诗赞颂李氏:明月繁星照楼头,李氏忠良贯千秋。巴山雨露长江水,浪过夔门远东流。良知善举后来人,百代群芳植九州。
一座铁山留下诸多故事传说
铁山村6组的铁山顶上有一块平坦的开阔地,名叫县坪梁。据民国《达县志》记载:“县坪梁,前代邑人避乱曾移县治于此”。南宋末期,强大的蒙古骑兵在太子蒙哥率领下渡过黄河,挥师四川,造成战乱。进攻达州时,时任达州知州鲜汝忠贪生怕死,准备以城降元,遭到县令杨绛及守城军民的坚决反对。达城军民在杨绛率领下击退了进攻的蒙古骑兵,守住了城池。蒙古军队遭挫后,于是北上进攻通江得汉城。为了防范蒙古骑兵再次进犯,通川县军民在城西的铁山新建了一座城池。县坪梁由此而得名。
县坪梁中部有一座耸立的山,叫做保城寨,海拔1069米,是铁山第一高峰,寨顶平坦,远看成半圆形,但山寨险峻挺拔,易守难攻,东面的寨门扼守着上山的唯一通道。据传南宋时,蒙古千户杨文安率铁骑进攻山寨,达州军民以擂木炮石打退了进攻的蒙古军。蒙古军屡攻不下,便在山下扎营,妄图困死山寨军民。开州守将方富押运粮草驰援达州,并派人通过后山小道,与山上取得联系,举火为号,乘夜夹击蒙古军,杨文安带伤而逃。达州、开州两地军民谱写了一曲保家卫乡的胜利凯歌。七月,四川都统昝万寿调都统赵宝、杨立率舟师护粮支援通川军民,使这座屹立在铁山的城池始终未被蒙古骑兵攻破。
铁山关山垭处,为纪念抗元县太爷杨绛修建有杨公庙,今已废。但杨公留下的传说不少,《金鸭儿传说》就是其中的一个。相传很久以前,龙爪塔正中有一口四方形水井,常年水满,四季清澈。人们经常看见一对全身金黄色的大鸭子在井水中觅食、嬉戏。宋朝末年时,达城常遭蒙古兵进攻。县令杨公为了保护百姓,将县城迁建铁山县坪梁上。为传送信号,杨公思议铸造铜、铁大钟。不到两年时间,共积铜铁各两万斤。杨公召集全县有名的铸造工100人,用几个月时间铸造出铜、铁大钟各一口,挂在县衙大门口。巫师要祭奠49日才能使用。刚到42天,蒙兵已到县坪梁,杨公命令敲钟发令,县民得知携戈带矛,参加战斗,使县城安然无恙。但敲钟声触怒了天堂地府,十天内的一个晴空万里的正午,突然雷雨交加,铜铁二钟冲天而飞,铁钟坠入黄龙寺内,铜钟坠入龙爪塔,正好罩着两个金鸭儿。从此,龙爪塔内水井干涸,再也看不见金鸭了。很多年以后,金鸭儿变成金色的板船,将漂向水中呼救的人一一救起送往对岸翠屏山下的金华坝。□郑景瑞
(本文采写中,文中提及的周安漠、李声宫外,还得到王泉的帮助,参考了传统村落申报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新闻推荐
川渝拍客齐聚 探访水墨达州 “百城行”大型采访活动今日走进达州
“百城行”大型采访活动今日走进达州“水墨达州”孕育出“巴山食荟”。达州市农业农村局供图达州万源茶叶园区。达州市农...
渠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渠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