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纺织史了解科技中国 ■彭忠富

西安日报 2021-05-07 03:34 大字

《中国古代纺织史话》作者:李强 李斌 梁文倩 韩敏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名篇《蜀道难》中写道:“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蚕丛、鱼凫何许人?原来他们都是部落时期蜀地的酋长。鱼凫及其部族生活在成都温江万春一带,以渔猎游牧为主。蚕丛比鱼凫还早,他率领部族从岷山到成都平原居住,开创了古蜀国的灿烂辉煌。这蚕丛把野蚕孵化成了家蚕,在蜀地发展蚕桑,因此国人才能穿上华丽的丝织品,并最终开辟与世界交流的丝绸之路。蜀地汉族民间信仰中的蚕神即蚕丛氏,传说他曾服青衣教人蚕桑,肇兴蚕织,死后被尊为青衣神。蚕丛的传说充分证明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养蚕、取丝、织绸”的历程。

蚕丝在所有天然纤维中是最优良、最长、最纤细的纺织纤维,可以织制各种复杂的花纹提花织物。丝纤维的广泛利用,大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纺织工艺和纺织机技术的进步。同时期的其他各国,则大多使用毛、麻、棉三种短纤维,如地中海地区以前用于纺织的纤维仅是羊毛和亚麻;印度半岛地区以前则用棉花。原料在纺织技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古今纺织工艺流程发展都是对应纺织原料而设计的。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纺织品生产和出口的大国,竞争优势十分明显,具备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链,最高的加工配套水平。

中国纺织史专家李强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纺织史的研究,他和李斌、梁文倩、韩敏等合著的《中国古代纺织史话》采取纪传体写史的方法,以图文并茂和动画演示的新颖方式,对中国古代纺织技术史中的纺织起源与机械及度量、纤维出现、丝与植物纤维处理、甲骨文中的纺织、中国孝文化及经典中的纺织等十四个核心问题,下分70个知识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完成了对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与文化的系统梳理,展现了戥学术的研究方法,从中窥见中国古代纺织技术史的全貌。

以纺织非遗篇为例,本书选取缂丝、杭罗、南通蓝印花布、宋锦、云锦等七个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相关的起源、工艺、传播、发展问题的探讨。作者认为,从缂丝起源与传播的路径可知,织造工艺的创新需要文化、技术的交流;通过对杭罗品种、特征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杭罗是中国古代罗织物演变的必然结果,即从织物组织结构上看,罗织物是由通体相绞向通体不相绞,链式向非链式转变;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可谓集中国传统染缬的技艺于一身,它直接源于宋代的“药斑布”,间接吸收和改进了蜡缬的防染技艺和夹缬的花版雕刻技艺,从纹样设计方面又吸收了剪纸的艺术风格,创造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量艺术图案;宋锦作为中国最具素雅气息的织锦,以其素朴、文雅而著称。

作者在后记中指出,本书题名《中国古代纺织史话》,虽然有“话”说之意,但绝不是戏说和野话,是尊重历史的正话。“衣食住行”一词体现了纺织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之所以“衣”在最前,体现了猿人只有穿上了衣服,有了羞耻感,才称其为人类。而在“衣”背后的纺织技术更是人类进化和进步的重要契机。

新闻推荐

温江区开展“缅怀革命先烈、追寻红色记忆”实践学习活动

4月22日,温江区委老干部局组织开展“缅怀革命先烈、追寻红色记忆”实践学习活动,参观了王光祈纪念馆、公平街道蒜市街和绿...

温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温江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