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山拥峙地 蒲水抱蒲江
清光绪年间蒲江县城图
杨立/文
从成都向西南方向走,一百多里处,坐落着一座美丽的小城——蒲江。乾隆年间《蒲江县志》有记:“由县至邛州六十里,由州至省城一百八十里”。蒲江县,这座川西坝子边缘的美丽小城,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属于成都的远郊区,“蒲介邛眉之中,其弹丸下邑”,泛黄的史册点明了蒲江的所在:眉山和邛崃之间。
早在春秋时期,蒲江就属于古蜀国的管辖范围。蒲江城的建县史为1420年,但蒲江的历史远不止此。前几年,考古工作者在蒲江县盐井沟船棺墓群发掘出一把青铜剑,洗净淤泥一看,矛上刻有“成都”二字,将“成都”城市称谓的历史又前推了200年。这一方面说明了蒲江的历史悠久,另一方面也折射出蒲江与成都的密切关系。
得名
蒲江,古名广定县,在汉代,属临邛县地(今邛崃市)。蒲江之地设县始于西魏恭帝元年(554年),于此置蒲原县,同时置蒲原郡,郡、县治同地。西魏恭帝二年析临邛县新置临溪县。是时,广定县、临溪县均属邛州蒲原郡。北周至年时,在州郡之上置总管府。蒲原郡仍领广定、临溪两县,郡仍属邛州。隋开皇三年悉罢全国诸郡,以州统县,广定、临溪县属邛州。隋仁寿元年(601年),因避讳新立太子杨广之名,遂改广定县为蒲江县,蒲江就此得名。
蒲江即古之蒲水,两岸多生蒲草,故名蒲江。关于蒲江之源,嘉庆间《邛州直隶州志》有记:“蒲江源出总岗山小海子北……又东经蒲江县城南。”蒲江水是蒲江城的母亲河,蒲江水滋养了蒲江城。蒲江之名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比蒲江成为县名更早。据东晋史学家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孝宣帝地节三年,罢汶山郡,置北部都尉。时又穿临邛蒲江盐井二十所,增置盐铁官。”那时的蒲江还没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划,但作为蜀地产盐和冶铁的重镇之一,商业贸易发达。
城池
蒲江自古无城墙。明代天顺年间,时任知县熊祥修筑了土墙,城墙高九尺,周长为五百三十二丈;正德年间,俭事卢翃为加固城郭,又用大石包砌,城高为一丈二尺,周长为三里三分,共计五百九十四丈。改朝换代之际,往往天灾人祸不断,小城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紧相连,嘉庆间《邛州直隶州志》有记:“明末毁于贼。”
进入清代,政局稳定之后,城池的营建又被地方提上日程。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时任蒲江县令李绅文重新培修了县城。又过了十年,时任县令梁永祚以砖砌城,大大增强了城池的实用性和安全性。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时任县令张应曾倡导百姓出资出力,修建了石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县令张起洙将未完成的修城工作完成。
关于城池的规模,《蒲江县志》有详细记载:“周三里六分,计六百四十八丈;城身高一丈一尺,女墙五尺,脚厚一丈五尺,顶厚一丈一尺;雉堞一千一百六十口。”蒲江县城共开设四个券门洞,对应修建了四座城楼,东门叫作来紫门,寓意紫气东来;西门曰饯日门,寓意送别落日;南门叫涌泉,或地涌泉水之故;北门叫望鹤,因城外有鹤山书院旧址。
布局
蒲江城不大,在成都平原诸多小城中,其人口数量和城池规模算是比较小的。清代蒲江城小,街道也少,街巷多以地理方位或者标志性建筑命名。
县衙是县城的政治中心,布局坐北朝南,位于小城之中央。衙门前的大街叫正街,其余按方位分为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四条街道;街道都是用石板铺就,少了些尘土飞扬,方便了百姓来往。文庙是县城的文化中心,在文庙(即学宫)附近有两条小巷子,门前是文庙巷,转北之处是学宫巷。为了社会的治安秩序,每个街道口附近都设置了栅栏,更夫定时巡逻查问,并负责栅栏的开启和关闭工作。
以县衙为中心,学署在县治东,捕厅署在县治西;外委署在县治北;演武厅在城东河岸上;救助穷苦的养济院修在县城北边一里处。在县文庙之中,建筑按一定的规则布局,乡贤祠在戟门西,名宦祠在戟门东。篆角楼在学宫之内,为读书士子所推崇的奎阁修建于崇圣祠之东。武庙与庄严肃穆的文庙紧紧相邻,两者交相辉映。
祭祀文昌帝君的文昌宫在县治西侧,祭祀火德真君的火神庙在县治南侧,祭祀土地神的土地祠在县署仪门东,供奉马王爷的马神庙位于县治东北侧角落,供奉大禹的禹帝宫在县治西侧,供奉萧圣真君的萧公祠在县城东侧,供奉城隍爷的城隍阁在县城东边,供奉东岳大帝的东岳庙在县城北边一里处,供奉关二爷的关帝庙在县治北侧。
路桥
小城枕水而生,蒲水傍城东流,自然建了许多津桥,便于百姓出行。一些桥的名字寓意十分美好,例如,在县东二里,建有增寿桥;在县南二里,建有广福桥。一些桥因纪念捐修人而名,例如,在县东一里,建有余公桥;在县西二里,建有彭桥。除此之外,在县南一里处,还有一座有“温度”的桥梁。相传在明代,有一位未曾出嫁的女性,年老捐出纺织所得的毕生积蓄,用来修桥。她的姓氏无可考证,但行善不在乎名,这座桥就被称为老女桥。
在县城东门外,有一座架在蒲江之上的永镇桥,民间也叫驭虹桥。关于此桥,县志有载:“城东数武,旧名永镇桥,屡修屡塌,嘉庆六年,县令李锡书重修,捲以石洞。长三十六丈,高三丈二尺,阔二丈二尺,九洞环江如长虹架空。”从字里行间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驭虹桥昔日的恢宏与美丽。
景观
蒲江地处多丘陵与平原的交界地带,没有名山大川,也无太多引人入胜的景致。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蒲江县志》有记:“仙阁长秋,擅崇嶐之气象;铁溪蒲水,浮潋滟之波光”。仙阁山和长秋山就是蒲江之名山,铁溪河与蒲江河就是蒲江之灵水。此地虽小,但山水兼得,亦能快然畅游。在《蒲江历代诗抄》中,收录了一首杜甫的五言律诗《出郭》,诗云:“霜露晚凄凄,高天逐望低。远烟盐井上,斜景雪峰西。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江城今夜客,还与旧乌啼。”写的是蒲江之景,叹的是家国之情,是少数作于蒲江的名人诗歌。
自古以来,蒲江多盐井,亦可观雪山。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融,各有特色各具风情,文人墨客亦歌亦咏,渐渐形成了“蒲江八景”:白鹤书堂、长秋仙迹、丹池晚荷、环桥九曲、莫公飞仙、文靖洗墨、响水遥鸣、山灯普照、纪胜风谣。这其中,白鹤书堂和文靖洗墨均与名人魏了翁有关。魏了翁(1178年—1237年)是地道的蒲江人,字华父,号鹤山,谥文靖。他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和政治家,后世称之为鹤山先生。魏了翁曾创办鹤山书院,其遗址就在城北白鹤山。洗墨池在县北一里,据传是魏了翁当年淘笔洗砚之处。后人以诗相赞:“西川真理学,南宋大文章”。魏了翁在蒲江人心中拥有崇高的地位,为蒲江的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城因水生,城因水名,城因水盛。一条江陪一座城,在幽幽的历史岁月里穿行。蒲江城在蒲江水的涛声中进入了新时代,斑驳城墙,宫观庙宇,古老地名,是为逝去时代的存照。拂去岁月的烟尘,一些痕迹被幸运地保留下来,成为蒲江城的珍贵记忆。祭祀孔子的文庙和祭祀关羽的武庙,今天依旧被保护得很好;在县城东门至南门之间,尚存有一段经维修保护的清代城墙,斑斑驳驳话前史,讲述着苍老的旧事;经历过数百年风雨的驭虹桥风采依旧,神韵焕然地矗立在蒲江水之上……这些被高楼大厦所掩映的古建筑是蒲江变迁的参与者,是时代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小城文化的记录者。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新闻推荐
新晋三甲医院12家,三乙医院6家,二甲医院4家 成都22家医院升级 数量创历史之最
成都市第七人民医新晋三甲医院4月2日,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公布了2020年新晋等级医院评审结果,成都市22家医院新晋等级,其中...
蒲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蒲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