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酒”系列之(一) 一醉堂上樽 莫运机与筹
◎董洪良川江都市报记者汤骏
酒城泸州,地处川南,长沱二江在此交汇而闻名。这里,是世界上最适合酿造蒸馏酒的地方之一,也是中国酿酒史最长的城市之一。
美酒佳酿与舟楫之利,吸引四面八方的文人墨客驻足,留下了不少动人诗篇。泸州的酒,演绎出了状元杨慎浊酒相逢、诗仙太白夜发清溪、东坡居士赞叹佳酿、山谷道人泼墨江阳等千古佳话。
于是,“一诗一酒”相融酿造的“诗酒文化”,正成为泸州这座城市最亮丽的名片,也让这座城市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在泸州本土学者董洪良的口述中,“诗酒文化”的独特魅力,需要每一个人沉下心来,去细细玩味。
如果要论宋代泸州知州对泸州既有治世之功,又兼具诗文留存之千古者,窃以为,梁介可堪称其中一位。
梁介,字子辅,误作“梁玠”,四川成都双流人士(今属成都双流区)。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进士,系丁丑科王十朋榜进士第三人(《宋史·选举志二》)。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除秘书省正字,校书郎;二年,知彭州(《南宋馆阁录》卷八)。乾道四年(1168年),迁利州路转运判官(《宋会要辑稿》选举三四之二一),《宋史·食货志上》记载“(乾道)四年,以彭州守臣梁介修复三县一十馀堰,灌溉之利及于邻邦,诏介直秘阁、利路转运判官。”徙知泸州。居岁馀,改泸南,兼安抚使。诏赴行在,道遇病,辞,得主管冲佑观。再召,又辞,除知遂宁府,未赴,卒。《明一统志》卷七十二“泸州·名宦”记载:“梁玠。乾道中知泸州。居岁馀,民夷便之,诏改泸南兼安抚一路,以旌其能,泸州为一路安抚自玠始。”清嘉庆《双流县志》卷三将其列入“乡贤”。《宋会要辑稿》、清雍正《四川通志》、乾隆《清一统志》均有记述;清嘉庆版《四川通志》卷一四四有传。
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潼川府路由梓州迁治泸州,以加强和达成宋朝对于泸南少数民族区域的控制和边事稳定,以及边贸经济发展,扩大中央财税上交,亦达安定繁荣。作为知州兼安抚使的梁介,他在泸州任上,其政宽和,不开边生事,较长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致力于戍边稳定、社会经济发展上;同时,也积极关注民生。他放弃巨额的茶、酒专卖收入,遵照朝廷税制减少税额,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得泸州治地境内百姓得以和睦相处,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官民同乐和人们安居乐业。而诗歌的总体成就,相较于治地政绩而言,略微逊色一些,其诗歌题材和主题主要表述政治观点、从政之道和一些治地心得,以及有关治地人文、风物景观的赏游和记录日常生活的诗文唱和,整体而言,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审美价值,尤其在对于后世治地经验借鉴和泸州诗酒文化的挖掘、传播方面,具有积极正向的推广价值和意义。
梁介本人极有才学,对于泸州治地建设也颇有功绩,其人又喜酒好友和诗文唱和,在留存不多的诗作中,仅见南宋《成都文类》(四库全书本)卷三十收录有“梁介”的《增赡学田记》外,尚有泸州今人辑录的《整暇堂》《筹边堂》诗作两首。但经过查考,宋曹叔远所编纂的《江阳谱》残卷时发现,梁介写泸州的诗作多达七首之多,记录了泸州遗迹旧址、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以及饮酒唱和诗作,今补遗《蜗牛庐》《止水亭》《芙蓉桥》《雅歌堂》《南定楼》计五首。另从其它地方诸志、有关诗文唱和集中觅得与其相关的唱和诗作三题六首。
自古以来,泸州地处边陲要冲,一直承担着戍边安民和发展边贸经济的重任,而此地,又因水土气候环境适宜,酒业发达。宋代为了朝廷江山社稷之故,多实行“惠安边人”之策,是故,较之全国其它州府县而言,放弃了巨额茶、酒的税收收入,所制定和施行的税额也偏低,戍边的经贸发展软环境较为宽松,这从《宋史·蒲卣传》和《宋史·高定子传》等文献和部分诗文名家,尤其是泸州地方帅守及军政长官诗作中可窥一斑。但是,当地百姓为了生计和农事耕种、钱粮物等生活的流转需要,仍旧未能摆脱当时严酷的地租剥削和高利贷压迫,使得小户农民和社会底层照样举步维艰。
新闻推荐
“就这里,群众取水方便”“用院子外面的水龙头,再设置一个指示牌,方便群众随时来都能取水”……昨日仍是“五一”大假期间,彭...
彭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彭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