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南下、进村……三群大象离开保护区吃农作物 人类居住的地方 象往何方?
6月4日“北上家族”在双河彝族乡 新华社发北上家族排队喝水南下家族在西双版纳植物园觅食
记者从云南省亚洲象群北迁安全防范工作现场指挥部了解到,截至6月5日15时10分,象群先行向西南再转向西北迁移12.1公里,由昆明市晋宁区双河彝族乡进入夕阳彝族乡活动。
据人民日报消息,5月24日凌晨,一个拥有17头野生亚洲象的象群进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并逗留至今。而6月3日晚,监测预警系统发现有野象群进入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景讷乡曼窝村。
至此,已经有三群野象离开了保护区,进入人类生活的区域。这是为什么呢?
>北上家族
曾走进居民院子打开水龙头排队喝水
据官方此前消息,截至4日17时,北迁象群向西南迁移6.6公里,持续在昆明市晋宁区双河乡活动,人象平安。当日,有昆明村民拍到象群进入院子自己拧开水龙头喝水的视频。视频中显示,一头大象发现水龙头,用象鼻拧开一顿畅饮,随后同行大象也轮流来喝水。大象走后留下开着的水龙头和“节约用水”的标语。村民笑称:“怎么不关水就走了,节约用水没看到吗?”
4日20时30分许,红星新闻记者跟随参与围堵大象的渣土车车队向夕阳彝族乡方向进发。
当日约21时,抵达双河乡法古甸村,道路上可见投喂象群的玉米秸秆。车队司机告诉记者,4日有其他车队司机拍到象群在法古甸村活动。
21时45分,车队沿宝夕公路继续前进到一处水泵站,此处距法古甸村直线距离2.1公里,距料草坝村4.5公里。彼时,可听到前面两三百米处警笛大作,无人机肉眼可见在高空闪烁。车队司机也接到指示,要求持续鸣笛。
23时11分,对讲机内传出声音,“有头大象返回,所有司机提高警惕,不要下车。”23时30分许,车队接到通知,“象群在绿溪村村口庄稼地里面。”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绿溪村为夕阳彝族乡下辖的行政村,距离西南方向的夕阳乡镇子直线距离约5公里,距离晋宁区主城区约35公里。
在此地停留近4小时,5日凌晨2时许,记者所跟随车队接到通知可以撤回,“现场留守两个车队。”
>南下家族
17头野象逗留西双版纳植物园
6月2日晚,一个拥有17头野生亚洲象的象群已开始闯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东部的作物保护与育种基地,并对基地内的设置造成损害。如果象群进一步向植物园核心区移动,60年来以蔡希陶教授为代表的几代植物园人收集和保存的13000多种植物,尤其是1350多种珍稀濒危植物,一旦被象群取食和破坏,将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
6月5日,记者从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相关负责人杨振处获悉,目前象群在植物园东部片区,区域内主要是一些经济作物的试验用地,同时也包含部分天然植被。他表示,象群可能吃掉了部分重点野生保护植物,但具体损失还要等象群离开后再做统计。
杨振介绍,为了保护珍稀濒危植物,植物园已经紧急搭建了一个防护网,用以阻止大象进入植物园核心区。此外,倘若象群真的要进入核心区,植物园可能会用卡车将道路封闭,但具体方案需要根据象群的行动进行实时决策,讲究“随机应变”。
据媒体报道,这群野象来自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最初于5月23日试探性进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目前象群中有17头个体,包括成年象11头,亚成体象4头,还有2头2021年出生的幼象。
这群象在迁徙过程中路过西双版纳植物园,由于幼象难以渡过罗梭江,象群多次试图渡江失败。随着雨季降雨量的增加,罗梭江流量上涨,象群回归常规迁徙路线的难度不断增加,这群野象有可能长时间滞留在植物园及其周边区域。
>进村家族
10头野象出没村庄吃芒果、火龙果
6月4日,西双版纳州景洪市7名亚洲象监测员赶到了曼窝村,通过地面监测、无人机监测追踪象群的最新动态,及时向周边居民发出了实时预警信息,防止人象冲突的发生。
监测员告诉记者,这群野生亚洲象共有10头,分别是3头幼象、7头成年象,其中2头母象怀有身孕,它们大都生活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时不时游逛于周边的村庄,景讷乡的曼窝村就靠近自然保护区。
通过红外热成像监测,3日21时,象群走进芒果林,开始一路“逛吃”。4日清晨,监测员在农田里发现了象脚印,据足印推测,这群象于清晨横穿曼窝村的秧田、火龙果地,随后进入后山竹林继续觅食。直到4日中午11点,整个象群才稍事停顿进入了梦乡。它们休憩的位置离村舍直线距离只有1.2公里。
核心焦点
野象为何喜欢靠近我们生活的区域?
专家:因为我们种的农作物更好吃
为何三群野象都走出了保护区?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沈庆仲介绍,由于传统农耕的变化,使得长期在西双版纳生活的亚洲象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广。有的亚洲象走到普洱又回到了西双版纳,还有的野象走到了老挝又回来。
沈庆仲认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农耕的变化,传统的农耕文化现在已经转为了种植业。对于大象来讲,农作物它都喜欢,人生活的地方,靠近森林的地方都是亚洲象喜欢的地方。为什么?我们种的很多经济作物,还有我们开拓出来的空间生长的很多东西都是它喜欢吃的,它吃好了又到林子里面休息了。所以人象之间的问题,某种程度上来讲,象不是守在原始森林中的,基本上还会走出来,和人有一定的生活空间的重叠、交叉。”
而云南西双版纳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也表示,西双版纳州的生态越来越好,保护区内更没有人为干预的因素迫使野象出走。由于保护有力,在云南境内活动的亚洲象种群增加到现在的300多头。种群数量成倍增长,栖息地承载力受到影响,同时,亚洲象食源分布和食源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野生亚洲象喜欢吃禾本科植物,野生粽叶芦、构树、马唐草等,而现在它们似乎更爱吃香甜的玉米、甘蔗等农作物。据央视新闻
三个追问
1/ 人象共处会不会成为新常态?
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亚洲象没有天敌,寿命又很长,数量控制不好,人象共处的状态会不会成为一个新常态?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沈庆仲表示:“亚洲象的增长速度比较缓慢,因为它怀孕期比较长,而且一胎只是一只。但从长远来看,我们现在的环境到底能够承载多少,这个问题我们也在进行研究。另一个方面,如何加强对它的管控,它跟人生活空间的重叠,怎样进一步减缓人象冲突,实现双保险。包括这两年,大象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可能很多地方都适合它生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往这个方向走,有待进一步的观察研究。”据央视新闻
2/ 北上象群会影响高考吗?
全国普通高考将于6月7日至9日举行,公开资料显示,晋宁区共设昆一中晋宁学校和晋宁二中两个考点,而北上亚洲象群仍在昆明市晋宁区活动,这也成为当地考试安排中难以忽视的问题。6月4日下午,昆明市高考招生办公室工作人员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个应急预案我们肯定是有的,这边也会发布相关的通知。详细具体的应急预案建议关注一下各州市的招办网站,上面会有。”
这名工作人员称,预案会在这两天发布,如果发生紧急情况的话,这边肯定会做出相应的方案,准备备用考场也属于相应措施。
据中国青年报
3/ 从拍到大象到预警需多长时间?
野生亚洲象走出保护区事件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此同时,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野生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以下简称“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也进入公众视野。
“从拍到亚洲象到信息发布,一共12秒的时间,就能完成一套预警。”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主任谭栩吉介绍,监测系统首次利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对亚洲象进行物种识别,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进行实时预警。目前,通过AI智能识别拍摄到的亚洲象样本,识别率不断提高,已经达到96%。
谭栩吉介绍,前端的红外线拍摄到亚洲象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把相关的地理信息、亚洲象的分布情况及时回传云平台服务中心,并进行数据处理。然后将该信息直接发送到当地已经安装好的智能广播,把信息推送给村民。村民接到信息后,能及时做好躲避措施,避免人象冲突。
据澎湃新闻
一个猜想
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象牙
是否是象军遗骸?
“北上家族”逼近昆明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调侃说:“难道它们是要来三星堆和金沙看象牙祭祖的么?”位于四川的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都曾出土大量象牙。尤其是金沙遗址的遗迹馆内,至今掩埋着数以吨计的古代象牙和大量象牙制品。
根据气候专家考证,在3000年前的古蜀时期,成都平原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繁茂、鸟兽成群,有着适合象群生存繁衍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
在那个时代,大象很可能是人类重要的战斗伙伴。《春秋左传》中记录了楚王焚烧象尾,使其冲退敌方部队的场景。因此,在与古蜀同时期的中原地区存在象军为学界共识。而在传说中,古蜀王开明氏来自荆楚,他是否沿用中原的经验,在蜀地组建象军?那些整齐堆放深埋于地下的象牙,也许就是战死的象军遗骸。
尽管蜀地是否有象军建制仍然值得讨论,但古蜀人用象牙祭祀,却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古代方术家相信,象牙可镇杀水中精怪,防止水患。成都平原在修建都江堰之前,有“泽国”、“赤盆”之称,常年非涝即旱。而金沙象牙分布在古河道两岸、出土于祭祀区,基本可以确定为古蜀人用于祭祀山川的礼器。李荣华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红星新闻记者 李文滔 潘俊文 实习生 林倩冰 综合 都市时报、掌上春城、云视新闻
新闻推荐
专家齐聚共话水库大坝生态发展日前,2021年水库大坝生态发展研讨会在都江堰市举行。此次研讨会由省水利厅、中国大坝工...
都江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江堰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