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逐步建立覆盖全市优秀历史建筑的自动感知和感应系统
6月12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澎湃新闻记者从6月11日举办的“映耀百年征程,传承共同记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中获悉,2021年,上海将进一步完善优秀历史建筑数据库,继续推进自动感知和感应系统建设,并将优秀历史建筑纳入网格化巡查系统,逐步建立覆盖全市优秀历史建筑的自动感知和感应系统。
活动现场 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栾晓娜 图
试点建立优秀历史建筑基因图谱上海市房管局介绍,自1989年以来,上海市分五批公布了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加上已公布的397条风貌保护道路(街巷)、250个风貌保护街坊和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上海已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历史建筑保护体系。
截至2020年底,全市优秀历史建筑铭牌挂牌工作已全部完成。同时,优秀历史建筑“一幢一册”保护档案和指南的编制工作持续进行,截至2020年底,已完成1028处、3151幢优秀历史建筑的,剩余30处将于2021年全部完成。
活动现场
近年来,上海积极完善历史建筑保护“主动发现”机制,按照“一网统管”的要求,将优秀历史建筑纳入网格化巡查系统。同时,加大推进建立“自动发现”机制,于2020年上半年在市城市综合管理平台上开发了优秀历史建筑版块应用场景,推广建立覆盖全市优秀历史建筑的自动感知和感应系统,逐步实现建筑保护的智能化管理工作。此外,上海还以优秀历史建筑管理数字化转型试点先行,推动旧住房更新改造管理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
一方面,开展数字化测绘,试点对优秀历史建筑的重点保护部位和所有特色构件及其空间位置关系进行全面详细的勘察测量,在数字化测绘的基础上形成三维模型,深度展示重点保护部位情况,建立优秀历史建筑基因图谱;另一方面,结合历史建筑修缮,试点对淮海大楼、南昌路重点区域等进行BIM建模,实现建筑本体和运维情况的信息化、可视化。
一大会址的“熊猫眼”建筑瓦当
将进一步完善优秀历史建筑数据库接下来,上海将如何加强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工作?
上海市房管局透露,2021年,上海将充分运用智能化手段,助推历史建筑保护。比如,结合城镇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落地上图工作,进一步完善优秀历史建筑数据库,继续推进自动感知和感应系统建设;按照“一网统管”要求,将优秀历史建筑纳入网格化巡查系统,逐步建立覆盖全市优秀历史建筑的自动感知和感应系统,力争尽快实现“态势全面感知、风险监测预警、资源统筹调度、行动人机协同”的智能化管理。
同时,充分发挥面上和重点建筑修缮的头雁效应,按照原材料原工艺要求,修复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如淮海大楼、东亚银行、上海音乐厅、市文联、鸿德堂、上生新所、岐山村、四川中路133号等,修复后的建筑不仅展示出沉淀的历史价值,还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建筑保护性修缮的典型案例,深受社会和市民群众的好评。
在成片风貌保护项目上,则以小尺度改造的方式,探索春阳里、承兴里等成片里弄修缮,在完善房屋使用功能、改善群众生活条件的同时,留住风貌肌理,留住乡愁记忆,实现“留房留人”的有机更新。
在旧区改造推进工作中,细化历史建筑甄别评估,明确保留保护更新方式,妥善处理“风貌保护、民生改善、开发利用”三者关系,在解决民生痛点难点、提升开发品质和完善城市功能的同时,更加突出历史风貌保护和历史文脉传承。
此外,上海还将进一步强化建筑的可阅读性,各区历保建筑的个性化二维码工作在持续开展,“行走上海APP”不断推出和更新游览参观路线,提升公众对历史建筑保护的关注度。(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本报讯(王菁)5月31日,宝鸡市召开全市夏田观摩会暨“三夏”工作会。会议要求,要抓住农时,抢收抢种,确保“三夏”工作顺利进行。...
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岐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