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条面 □赵红梅

西安日报 2021-03-29 08:07 大字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宝鸡麟游县,一个山清水秀、天高云淡、风景如画的小县,这里是隋唐帝王避暑休闲的风水宝地,素有“千年九成宫,现代避暑城”之誉。这里风味小吃品种繁多,但最令人难忘、最使人回味的当属手工血条面。

记得小时候的每年腊月二十三,母亲都用本地产的小麦粉,加血和成软硬合适的面团。醒上三四个小时后,母亲将一大块面揉得光光的,从中切出一小块,用擀面杖不停地擀着。小小的面团,在她的擀杖下由小月亮变成大锅盖。我赶忙将烧热的油齐齐地刷在擀好的面上,再叠成厚厚一摞。外婆颠着三寸金莲,用长长的大刀“铿锵铿锵”地切着,我将盛血面的箩箩放进妹妹烧开水的锅里,开始蒸血面。在全家人紧张而有序的忙碌中,血条面出锅了。望着这红艳艳、软绵绵、油汪汪的血面,我的喉咙里像有好多馋虫在爬行,外婆赶忙招呼众人趁热吃。我和妹妹们迫不及待地嚷着要吃干的,妈妈给我们调上盐、醋、油泼辣子。啊!一股酸、辣、香味直喷喉咙,刺激着味蕾。这至真至纯的人间美味,深深地储藏在记忆深处,让我终生难忘。

带汤的血条面,才是麟游人款待亲朋好友的首选,从腊月一直吃到来年的五一前后。正月里走亲戚,谁家不用血条面待客,就是对客人的大不敬。不论走进谁家的院子,那浓浓的血条面香味便扑鼻而来,顿感亲切、温馨。寻香闻味,在主人热情的迎客声中,不论待客的菜品如何,但见一大锅热腾腾、油汪汪、香喷喷、红艳艳的血条面的煎汤,汤面上飘浮着鸡饼花花、黄花菜、油豆腐干、绿香菜,在汤锅里欢快地打着转转,灶头上还有主人精心准备的花花绿绿的搭头菜。捞上血条面,浇上臊子汤,配上搭头菜,色香味俱全,看着就唇齿生香,一碗又一碗,吃得满头大汗、浑身舒坦。麟游人的吃苦耐劳、热情好客、淳朴善良,汇聚在这一碗碗情意浓浓的血条面里。

家乡的血条面,制作讲究,用料精良,风味独特。以面薄、面稀、汤汪、汤煎为最佳,油多而不腻、重荤而不腥、色红而不辣,营养丰富,味美色香,是农村人红白喜事、婚丧嫁娶必不可少的美味。谁家事过得排场与否、家道盈实与否,是不是巧媳贤妇,血面切得细不细,刀工的粗糙精细,尽情体现在血条面里。血条面色鲜味纯、利于贮存,食用方便,是馈赠亲朋的最佳选择。这些年,人们为了省事,纯手工血条面的制作被压面馆代替。遗憾的是,压的面吃不出擀出的面那种纯真的原生态味道。

如今流行网上购物,品类繁多,应有尽有;可正宗的纯手工麟游血条面,网上绝对没有,称得上上品的只能是长辈们亲手做的血条面。远在北京的外甥,让我给他寄些血条面和家乡的油泼辣子、农家醋。在苏州打工的小武说:“最遗憾的是吃不上家乡那荡气回肠的血条面!”祖孙三代在沈阳的刘三儿泪兮兮地说:“盼呀盼,盼的就是美美地咥上几天家乡的血条面,过过瘾!”

令人欣慰的是,这流传了几千年的美味、凝聚着家乡人民智慧的美食、流传在家乡民间古老的饮食文化、传统的手工绝技,已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了麟游人的骄傲,成了家乡的名片。每年旅游旺季,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争相品尝,赞不绝口。麟游血条面走出了大山,成了人们舌尖上的至真美味。

新闻推荐

S306宝鸡麟游良两公路项目柳树湾隧道顺利贯通

宝鸡新闻网讯3月23日8时28分,由中铁七局路桥公司承建的S306宝鸡麟游良舍至两亭公路项目柳树湾隧道顺利贯通,标志着该项目建...

麟游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麟游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