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贫困户镶嵌在特色种植养殖产业链上
马文静(右)正在贫困户家中调查。
■记者张潇文/图
马文静是西安外国语大学派驻“两联一包”镇坪县城关镇白坪村的第一书记。2018年11月,他主动请缨离开城市,来到陕西省最南端的镇坪县白坪村,开始了自己艰辛却充实的扶贫之路。驻村以来,马文静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用心用情开展帮扶,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信任和称赞。2020年6月,被评为陕西省优秀第一书记。
底子清才能思路明
村里留守老人多,贫困户唐林生的儿子在外打工多年未归,70多岁的老两口终日住在地下一层,种几分菜地,忧虑度日。马文静在走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便有意多去老唐家,帮两位老人宽心解忧,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
走访过程中,他还发现部分老人及困难群众被褥简陋,便及时协调,为全村70岁以上老人及低保、五保户赠送棉被;走访中发现几位阿姨手生冻疮,便个人出资购买手套、毛巾等送至家中。贫困户老付虽已年近七旬,但是志气可嘉,他把想种植板栗树的想法给马文静说了后,马书记第二天便帮其联系了1000枝板栗嫁接枝送至家中。现在老付已经嫁接了近10亩的板栗树,“三年后要让马书记吃上我嫁接的板栗”,这是目前老付心心念念的事。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不让贫困代代传递,就必须让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2019年6月,他协调学校英语专业22名大学生志愿者与全村22名小学生结成英语微课“一对一”帮扶,并定期开展在线辅导。
他先后策划协调组织了一系列教育帮扶项目:英语微课已累计开设近1500课时;30余名小学师生参加了暑期夏令营;白家小学58名小学生参加了暑期支教项目;累计15名大学生享受了西安外国语大学资助的每人5000元助学金;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已落地当地中学;40多名小学生参加了由他组织开展的“我的梦想”征文比赛,开阔了孩子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看见孩子们分享梦想时,稚嫩脸庞上的坚定目光,马文静感到无比欣慰。
做好产业发展的引路人
针对发现的民风问题,马文静深入思考,精心筹划,坚持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懒,开展了白坪村新民风建设提升工程,用一套组合拳巧治顽疾。
他首先在村里设立新民风大讲堂,定期邀请专家教授开设扶志讲座;同时,挖掘一批脱贫志气足、脱贫效果好的贫困户先进典型,请他们讲述自己的脱贫故事,进行广泛宣传,用身边先进故事感染群众、带动群众;对于个别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的后进群众,建立清单,经常性入户走访。
山里有特产,但是一直没有形成产业效益。经过认真调研,马文静为村子编制了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了“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分步推进”的总体原则,大刀阔斧兴产业。因地制宜就是要靠山吃山,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他一方面积极向学校申请,出资为村里建成2.5公里产业路,盘活了沿线500余亩土地,为发展产业提供了有效保障;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共指导建成运行果树种植园区、土鸡养殖场、土豆种植基地、养蜂合作社、农产品电商平台等经营主体。
经营主体建成了,马文静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把贫困户镶嵌在产业链上,让贫困户共享产业发展成果,为此他经常跟产业园区负责人刘易阳促膝长谈,深入交换意见,逐步形成“公司+X+贫困户”的产业带贫模式。他说“对于带贫益贫明显的产业,一定要大力支持”,两年来,他协调专家开展产业技术培训、为园区申请产业奖补资金、提供管理经营指导、协调销售农产品,经营主体受到激励,进一步反哺贫困户,帮助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马书记为我们村作了大贡献,他时刻都把我们放在心上”,谈起第一书记马文静,白坪村的乡亲们赞不绝口。
将近两年时间,第一书记马文静往返西安和镇坪近50次,联系资金,协调项目、开展帮扶,行程近2万公里、走坏了3双鞋,先后获得省、市、县多项荣誉,更是在群众心里赢得良好口碑。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黄俊记者崔福红)近日,镇坪县上竹镇针对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脏、乱、差”情况,聚焦公共基础设施与村容村貌、农...
镇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镇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