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恶月”过成“端午” 是中国人对困难最硬核的表达

澎湃新闻 2021-06-14 17:45 大字

每年的端午,都是一个充满“争论”的节日。粽子是甜的还是咸的?祭奠屈原还是伍子胥?

……

近两年最著名的问题莫过于:祝词是“端午快乐”还是“端午安康”?

祝你“快乐”可以说是所有节日的基本操作,新年快乐,国庆快乐,中秋快乐……但为什么偏偏在端午节的时候会出现“安康”二字呢?前方高能,恶月来袭

要解这道题,或许我们应该从端午的原点说起。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端午节的起源一直以来众说纷纭,除了流传最广的屈原说,还有迎涛神说、龙的节日说、恶日说和夏至说,大抵这五种说法。而流传最广泛的“屈原投江说”并非是端午的起源。包括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在内的众多资料显示:端午节民俗出现的时间比屈原早得多。

当我们再继续深入探究历史时,端午才显露了它真实的一角。在众多端午的说法中,不论是对神明的祈求,还是对时令的描述,都指向一个问题:农历五月是一个事件频发、灾祸交织的时期。

农历五月,开始入夏,阳光热辣,气温猛升,南方气候潮湿,细菌、蚊蝇滋生,衣物都容易霉烂,稻田亦易遭虫害。因此毒虫横行、食物容易腐败,导致疫病开始蔓延在生活中。

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农历五月是“毒月”“恶月”,五日是“恶日”,五月五日这一天更被认为是“恶月恶日”。

东汉王充《论衡》中将五月“恶”的理解或归之于“太阳”、“盛阳”之恶。

《论衡·言毒篇》云:“夫毒,太阳之热气也,中人人毒……太阳火气,常为毒螫……天下万物,含太阳气而生者,皆有毒螫。”

对于入夏以后自然与生态所产生的各种巨大变化,当时的人们由于对自然的认识不足,第一反应是恐慌,于是便采取不嫁娶、不建房、不砌灶、不搬家、不造船等回避的办法。

接着就是恐慌的进一步扩散,历史上我们最熟知的跟端午相关的传说故事,大都跟“死亡”有关。

“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辄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吴王夫差听信谗言,赐死伍子胥。并在五月五日这天,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投入大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在历史上,没能适应变化而面临危机的物种有很多,几乎每一个巨大的天灾都会带来一批生命的消亡,而区别在于,当这道考题摆在一个群体眼前时,除了共同的恐惧与逃避,人们必须开始学会如何化解,如何面对。

在“恶月恶日”的五月初五,人们采取了一系列实际应对变化的措施,用以祈福纳祥、压邪攘灾。这些习俗,凝结了中国人对于时间系统的认识,对生活经验的应用,最终得以穿越时间,跨越地域,又自然而然地渗透在生活之中。

一句“端午安康”,是在人人自危时刻最温暖的祝福。

驱邪祛毒,祈福神明

遵循所有文明发展的规律,最开始的时候,人们面对困难,想要寻求神明的庇护。

贴符射毒,蒙昧时期的祛毒法门

在科技和认知极其低下的古代,人们能做的不多,祛毒的方式只有两个:诅咒和恐吓。杨树山画钟馗 《夜巡图》

杨树山画钟馗 《夜巡图》

原标题:《把"恶月"过成"端午",是中国人对困难最硬核的表达》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以蓝盾之力护航端午更安康 我区开展公共场所卫生专项监督检查行动,5家医疗机构违规被关停

本报讯(芝罘融媒记者云全通讯员姜鑫)端午节到来之际,区卫计监督所组织开展辖区公共场所的专项监督检查行动,有效提高公共场所...

安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