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矿井 进砖厂 捡棉花 为更好地创作 他不断体验生活

华商报 2021-01-28 02:46 大字

“文学如同是晚餐时的烛光。没有晚餐,我们无所果腹,但没有烛光,即便晚餐再丰盛,也会丧失应有的美味。”说这句话的人叫汪海玉。

1991年7月,汪海玉出生在安康白河县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受老师的影响,他从小便对写作产生了兴趣。为了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他去广东工厂的流水线体验生活,写出了《流水线上的乡愁》。还去过新疆石河子捡棉花、去过建筑工地做小工……也都写有相关作品。

受老师影响

对写作产生兴趣

小学的时候,学校里没有几本课外读物。当时村里有一位老师,经常在《安康日报》发表作品,汪海玉看了非常羡慕。后来,老师布置了作文《我的母亲》,他写了一首小诗,被老师推荐到《安康日报》发表。在这之后,他对写作产生了兴趣。初中的时候,汪海玉参加了全县的作文大赛,获得二等奖,这让他对写作的兴趣更加浓厚。

“现在回想,觉得挺好笑的。当时以为好的作文,就是用各种优美的词语、句子堆砌起来。”汪海玉不好意思地说。

写作路越走越宽

在文学上崭露头角

大学毕业后,汪海玉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模板厂,那时工厂环境比较恶劣,厂区甲醛气味刺鼻,但他坚持了下来,毕竟一个月能收入上千元。

“不管走到哪儿,我都没有放弃过写作。”汪海玉说,“那时坚持写作,也还是有些功利心的。就希望靠文字走出工厂,去外面从事一份文职工作,最不济也希望被工厂领导发现,去办公室做个文员也好,最起码能跟文字打交道。”

经过不断笔耕,加上多年阅读与生活积累,汪海玉写作的路越走越宽。自从2015年发表了处女作开始,他在《延河》《诗选刊》《散文诗》《华侨报》《文化艺术报》等报刊杂志版面上陆续发表作品,崭露头角。

现在,汪海玉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还是省作协、中华诗词学会等多个协会的会员。

为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他去过很多地方体验生活

2016年,汪海玉靠着过硬的文字功夫,在安康市汉滨区五里镇一所农村学校谋得一份工作,并在学校成立了文学社团,教孩子们写作。从学校离开后,他还在安康市汉滨区文化馆做过文化志愿者。如今,他在当地一家媒体任职。

为了更好地写作,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每逢休假,他都会去很多地方体验生活。他去过广东工厂的流水线,写出了《流水线上的乡愁》,去过新疆石河子捡棉花、去过建筑工地做小工,还下过矿井……

2018年,他利用假期去湖北十堰市的一家砖厂待了7天,与工人同吃、同睡、同劳动。在这里,他遇到了很多人和事。

“我和一位老工人睡在一个房间,有一天下工了,他跟我说要去市区一趟,给孙女买个书包。还有一个砖厂的儿童,我问他理想是什么?他告诉我要跟父亲一样,在砖厂干活。”汪海玉说,“这次的经历,让我更体会到了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从砖厂离开后,他写了一首《砖厂记事》描述了砖厂的情节和生活。

汪海玉年纪不大,但阅历却比较丰富,工厂打工、砖厂搬砖、帮老农卖菜……他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生活。汪海玉说:“写作是精神上的财富,精神上富有了,我们的内心就会平静。只要心中有诗和远方,你的心灵就会平静下来。”

“接下来我会潜心创作精品,“挖一百口浅井,不如挖一口深井”,我希望自己可以做到。”说这话时,这个朴实的年轻人眼神中闪烁着熠熠的光芒。实习记者 郭仲艳

新闻推荐

““陕陕耀·网络扶贫e起来”走进安康

本报安康讯(通讯员陈泽培全媒体记者王革委)“朋友们,我们白河的土蜂蜜香醇浓稠、口感绵软细腻、余味清香悠久,欢迎大家下单购...

白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白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