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大湾区的哥哥姐姐”为什么一直被人想念

当代生活报 2021-09-25 12:54 大字

谢霆锋 9月21日拍摄的“湾区升明月”大湾区中秋电影音乐晚会深圳现场。 新华社发

本报记者覃江宜

前两天,一台老牌港星荟萃的大湾区中秋电影音乐晚会成了当晚最吸引眼球节目,谢霆锋的粤语主持,林子祥的铁肺柔情,赵雅芝、李若彤、温碧霞、陈松伶同台合唱,成功勾起一波“回忆杀”。

这些天,在热门综艺《披荆斩棘的哥哥》里,最吸睛的也是陈小春、张智霖这几个“大湾区哥哥”,当“山鸡哥”和“Laughing哥”携手唱跳,不知多少网友喊出一句“活久见”和“爷青回”。

如今“流量明星”几乎沦为贬义,一大批观众却沉溺于“大湾区哥哥姐姐”的魅力中无法自拔。这个场景,或多或少映射着我们对那个风华绝代香港故事的怀念。

1

那么多年了

他们还在审美高地上

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播到第二季,口碑其实已经崩坏了,那些声称要活出自己的姐姐们,到头来还是迎合大众想象,变成了循规蹈矩的姐姐。反倒是接棒出场的《披荆斩棘的哥哥》,开播后持续霸屏,混成娱乐圈人精的哥哥们,生生把节目变成了“大学兄弟会”,展示着既热血又阳光的中年生活。

人们为什么喜欢以陈小春、谢天华为首的“大湾区哥哥”,原因莫过于一个字:真。

他们的佛系是真的,别人上节目是志得意满,“大湾区哥哥”是重在“划水”。其他组合早早开始内卷,“大湾区哥哥”却动不动就想躺平;他们的努力也是真的,看到对手火力全开的时候会相互打气一起拼命,明明嘴巴上说着不想加班,转过身去就卖力学习各种陌生技能;他们看上去的“痞”是真的,表现出来的“憨”也是真的,就是这种反差抓住了观众。

当然了,人们爱这群老男孩,大多也是因为情怀的滤镜,那些被港产片、TVB、粤语歌占据过的青葱岁月,已经变成熠熠生辉的人生回忆,看这些熟面孔在镜头前晃晃悠悠,总是忍不住让人脑补一些经典剧情,直接让人梦回TVB叱咤风云的黄金时代。

有“大湾区哥哥”在综艺节目里的高涨人气,就有大湾区中秋电影音乐晚会的同声喝彩,好像一夜之间媒体们都发现了高质量的“流量密码”:当“铁肺歌神”林子祥把经典粤语歌曲《敢爱敢做》唱得荡气回肠,谢霆锋的粤语主持让万千网友听得痴迷,很久没有唱粤语歌的王菲唱出“月光光,照地堂”;当年过六旬的谭咏麟和钟镇涛像18岁青年一样唱唱跳跳,加起来超过两百岁的赵雅芝、李若彤、温碧霞、陈松伶共唱一首《月半小夜曲》,有些既熟悉又遥远的东西,悄悄在人们心底被点燃。

原来,都那么多年过去了,“天宫”已经悬挂天际,“天问”已经降落火星,娱乐圈的“小鲜肉”来来去去,“大湾区哥哥姐姐”们依然占据着审美高地,港片港乐依旧是牵动人心的声波光影,那个风华绝代的香港故事依然让很多人念念不忘。

2

明星打工人

人生故事遍布荆棘

我们为什么长久地钟情这些大湾区男女,大概在于他们身上的那种真实、谦卑、努力,还有尽过人事后的随遇而安,正是内地娱乐圈稀缺的品质——流量至上的年代里,谁都可能一夜爆红,谁都可以一朝凉透,但热搜榜上的“顶流”,又有几人具备过去港星们那种千锤百炼的业务能力、摸爬滚打的职业素养,以及跌倒再出发的勇气呢。

回首“大湾区哥哥”们走过的演艺人生,那是真正的披荆斩棘:出身贫寒的陈小春打过各种零工,混过工地,当过茶楼服务员和理发店学徒,然后才在TVB舞蹈训练班开启了艺人生涯;谢天华混过组合(没几年就解散了),参演过大热电影《古惑仔》(镜头却寥寥无几),得过“歌神”张学友青睐(音乐剧《雪狼湖》的男二号也没把他捧红),默默打拼几十年终于借港剧《潜行狙击》中的“Laughing哥”翻红;更坎坷的是“黑仔王”梁汉文,首张专辑销量惨淡仅卖出500张,炒股亏到爱车被拖走房子被拍卖,妻子还被查出身患癌症……50岁的他依然在舞台上乐观又大方。

“大湾区的姐姐”们,也是真正的乘风破浪:TVB最年轻的视后蔡少芬,她和母亲之间的狗血故事简直就是一本血泪史,北上发展后,蔡少芬一步步打开了内地市场,《甄嬛传》里她的表演丝毫不弱于女一号孙俪;《延禧攻略》最出彩的人物也许不是女主角“魏璎珞”,而是佘诗曼的“继后”,就算现在她只有配角可演,可是每一个角色都是光彩照人的;年过四十的女演员本来机会就少,更别说是背井离乡重新开始,视后胡杏儿不介意身怀六甲站上内地综艺与几十个年轻演员PK演技,自食其力、敬业独立的港女气质溢出屏幕。

纵然港娱的黄金时代早已逝去,港女港仔们依然积极求变。从明星到打工人的转身,他们从不拖泥带水,拿得起,放得下,品得了珍馐,吃得下盒饭,那份专业为先的泰然自若,正是当年盛极一时的香港娱乐圈的基本准则,也是当代艺人最应该学习的宝贵一课。

3

港风吹啊吹

人们到底在怀念什么

这些“哥哥”“姐姐”的背后,是一个早就式微的香港娱乐圈,但人们回望这些昔日偶像时,港风总能够悄悄“复兴”——时尚圈正风行的“又纯又欲”,难道不是港星上个世纪就玩剩的吗?当时他们的穿搭现在看起来依然时尚,而千篇一律的瘦脸磨皮美白,抵不过港风里的复古滤镜,社交网络上的年轻人忽然又爱上了斑驳的年代感。

新一代观众好奇打量着上世纪末的“遗迹”,老一辈人的精神坐标,依然在灯火辉煌的东方之珠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即便是对他们来说,也很难解释“港味”到底是什么,这种认知是感性的,可能只是一种腔调、一种气质,甚至是一幅画面、一句旋律。

最经典的港味当然在香港电影和粤语歌曲里,那是王家卫镜头里人来人往的街头和高低错落的霓虹灯牌,也是周星驰故事中那些既癫狂又悲悯的小人物和无厘头,还是《古惑仔》和《笑傲江湖》里的兄弟义气、侠骨柔情。不知多少人专门去搭港岛线,只为了听到广播报一句:“下一站,天后。”多少人用蹩脚的粤语唱出过《光辉岁月》,“风雨中抱紧自由”,把自己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些作品成就了香港文化的繁荣与生动,也将“港味”定义为一种独特的美学格调。

更重要的是,人们发现记忆中的“港味”从来就不悬浮于生活,令人难忘的不仅仅是那些电影和金曲,还有谭咏麟、张国荣一年能开三十多场演唱会的搏命,刘德华、张学友等人在叱咤乐坛十大金曲颁奖典礼上的“神仙打架”,TVB台庆上大耍杂技“空中飞人”的港姐张曼玉,大挥金鞭的“功夫小哥”苗侨伟,在特技动作中遍体鳞伤的成龙和谢霆锋……

那时娱乐行业还不知何谓“流量”,艺人也是一份普通工作,激烈竞争下拼的都是实打实的努力,所以罕有一炮而红的神话,多的是德艺双馨的巨星。同为忙忙碌碌“打工人”,你看他们登台谢幕,亲切得就像看另一个自己每天上班下班。

4

融入大湾区

重写“狮子山精神”

不管人们如何看待“港味”,但对于香港人自己来说,它关于历史往事的追忆,关于自我定位和思考、地域文化与价值的自省。也许正是在资源匮乏、竞争激烈的高密度空间,才逼得所有人都要争分夺秒、拼命揾食,由此早早定义了“务实敢拼”的香港精神——现在,它也需要重新诠释,再度出发了。

回过头看,港式鸡汤有不合时宜的部分,“做人最重要是开心”,可是开心不能填饱肚子,苦中作乐和阿Q精神只有一墙之隔。新世纪的香港娱乐圈往往在理想和现实之中进退失据,就像陈木胜离世后,港媒哀叹:“一个香港警匪片的时代落幕了”;吴孟达离开后,人们又叹息:“一个属于香港电影金牌配角的年代结束了”——有没有发现,情绪大多来源于伤感的告别,渔舟唱晚的香港电影早已无力抵抗时代浪潮的拍打,一度风靡华语圈的香港流行文化也逐渐丢失了竞争力。

仍然有些金句不会过时,“做人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所以各行各业的精英开始突围北上,一批香港导演、演员就成为内地电影产业的齿轮,在昼夜不停的工业线上运转。也有人像老一辈的许鞍华和新生代的麦浚龙,守候在老地方,不断挖掘新角度。

有人认为,香港有趣的地方在于“异质性”,容易产生冲突,碰撞出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思考角度,也都有不同的文化意义,以及文化的趣味。那么,融入大湾区的香港还有多少可能性?风华绝代的“大湾区哥哥姐姐”们身后,还会有多少“弟弟妹妹”们亦步亦趋?那些我们怀念的港味,还会有新的呈现方式吗?

我们始终相信,那个“努力奋斗就能创造奇迹”的黄金时代还会到来。毕竟人们没有停步,正如《狮子山下》唱过的,“放开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一切都已改变,一切又都一如既往,就像《甜蜜蜜》里张曼玉对黎明说过的:“哩度喺香港,有咩唔可能啊!”

新闻推荐

法律能对未成年人盲目整容喊停吗

“整容要趁早”“当不了学霸,那就当校花”……一些医美机构制造“容貌焦虑”,医美低龄化愈演愈烈。有不良商家打着“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