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炮文化”当休矣!
近日,光明日报发文狠批娘炮形象,称举止忸怩作态、喜欢撒娇卖萌的娘炮文化,已成为影响审美风尚、毒害青少年心智的文化糟粕和社会问题,提醒文化部门和社会大众抵制这种病态的审美风潮,让男性回归威武阳刚的男儿本色。
娘炮形象潜移默化悄然盛行,源于何时?一般认为,始于“韩流风”的文化输入。早些年,韩国艺人所谓的“天团组合”“人气偶像”霸占荧屏,国内于是出现了“男生女相”的奶油小生:狐媚妖娆的歌舞,嗲声嗲气的访谈,搔首弄姿的做派,让无数歌迷影迷和青少年学生为之倾倒。国内一些电视台和影视制作机构意识到潜藏的商机,起用这些伪娘领衔主演影视剧或参加综艺节目;互联网和自媒体出于点击量、流量、人气考量,跟风摇旗呐喊、推波助澜,从而使娘炮文化大行其道。
中国戏曲历来有男扮女装的传统,比如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就以饰演旦角出名,香港影星张国荣主演的《霸王别姬》堪称经典,流行歌手李玉刚反串的《贵妃醉酒》有板有眼颇受好评。作为一门舞台艺术,反串带给人们美好的视听享受,生活中的反串演员无论个人形象还是说话做事,可是真正的纯爷们!他们不像娘炮那样矫揉造作、雌雄莫辨,将艺术角色“入戏”生活角色和社会角色,因而受人尊敬。
娘炮文化是一种舶来的亚文化,与主流文化格格不入。娘炮穿着紧身裤和小皮鞋,染着花花绿绿的头发,画着精致的烟熏妆,娘气十足,媚态百出:摇摆杨柳腰,手翘兰花指,戴耳钉,敷脂粉,衣着女性化,说话萌宠化,动不动“吃个桃桃”“好凉凉”“吓死宝宝了”,就像从宫廷里溜出来的公公或是幼儿园里跑出来的稚子,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娘娘腔、长不大,是娘炮人设的典型标签。
还有一些娘炮参演抗日神剧,把残酷的战争场面生拉硬扯演成了个人秀:一场炮火硝烟下来,男主人公依然肤白面净,妆容齐整,发型丝毫不乱,皮靴油光锃亮,简直亵渎我等的智商糟蹋先烈的形象。有的娘炮为了维护商业价值,通过社交平台制造热门话题,炒作绯闻糗事,甚或相互攻讦,蹭网络热度和知名度,不择手段谋取商业利益。一些娘炮德不配位私生活混乱,比如吴某凡摊上大事后,竟有女粉丝大言不惭地表示理解甚至替其喊冤叫屈。娘炮文化,怎一个乱字了得!
一个社会,永远需要主流文化引领时代风尚,因为主流文化能维系正常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秩序,任何民族都有大众认同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我们容许个性化、差异化的存在,但不能对泛滥的亚文化、糟粕文化放任自流。
“小鲜肉”“花美男”红极一时,其个人赚得盆满钵溢,却给社会树立了畸形的审美标准。身心尚不成熟的青少年,将娘炮们视为心中偶像,纷纷效仿其“阴柔之美”。长此以往,男人的特质和民族的血性会不知不觉地慢慢消磨。遇到保家卫国的战争,谁去摧身碎首?遇到自然灾害和突发事故,谁能冲锋陷阵?我想只有勇敢无畏的硬汉,而非顾盼自怜的娘炮!
文化担负着传承人类文明、教化社会风气、塑造国民性格、增强民族认同感的责任与使命,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是男女不分的。上天造人,男女“有别”,男美其刚,女美其柔,社会方才阴阳协调、多姿多彩。雌雄同体,淆乱性别,带来的将是错位的审美倾向和性别取向。环境造就性格,性格决定行为。一个阴柔环境里长大的精致男,我们别指望他成为“有泪不轻弹,有难能硬扛”的大丈夫。娘炮文化,其实就是一种“怂文化”“软文化”。有评论指出,娘炮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它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
娘炮文化风行,文化监管部门和乐于造星的电视网络难辞其咎。是谁罔顾剧情需要和角色定位挑选娘炮们参演现实题材、历史题材影视剧而秽乱风气的?是谁把娘炮们推上嘻打哈笑娱乐至死的综艺节目舞台的?还有我们的教育部门也应该引起反思,幼教、小学老师阴盛阳衰,谁来培养男孩子的气质人格和担当意识?要知道,教育的责任就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行文至此,笔者真担心惹恼了哪个娘炮,怕他忸怩着身子,勾起兰花指,娇滴滴地说“你好坏坏”“小拳拳捶你胸口”。我晕!我吐!
□蒲建国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9月2日电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2日发出通知,要求广播电视行业坚决抵制违法失德人员,坚决反对唯流量论,不得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