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也救不了《吐槽大会》
许知远一句:“CP和期货差不多,是一种没有兑现的爱情。”把这一季的《吐槽大会》顶上了热搜。网友纷纷感叹:“文化人说脱口秀就是不一样。”
第五季《吐槽大会》开播以来,最新的第四期确实是质量较高的一期,集齐了直播带货、荧屏CP、相声等流行元素,金星、许知远、阎鹤祥等人言辞犀利,赚足观众的眼球。最新一季还进行了最大规模的改版,广招多元圈层嘉宾,引入自曝槽点、战队battle、淘汰、补刀等赛制,最大程度上增强了节目的竞技性。
即使如此,部分观众依旧不买账,甚至有网友在弹幕中评论:“尴尬到在地板上抠出两室一厅”。第五季《吐槽大会》的豆瓣评分已经达到了历史新低的6.0分,2016年横空出世、火遍全网的《吐槽大会》,好似也没能逃脱综艺的生命周期定律。
“这节目以后不能上了,礼尚往来的真没劲。”金星一句话道出了节目下滑的真正原因。我作为一名五季《吐槽大会》期期不落的老粉,能非常明显的感觉到原本犀利尖锐的“吐槽大会”,慢慢开成了避重就轻、变相开脱的“洗白大会”。
《吐槽大会》的最大卖点正在于揭开明星的光鲜靓丽,化攻击为娱乐,以解构来重塑。但是,对很多嘉宾来讲,这只是一个“通告”,为了节目“笑果”放低身段,很多人都不愿意。这样浑身禁忌、处处埋雷的参与态度,自然难以维系“吐槽”的喜剧内核。
节目的编剧同样渐失初心,《吐槽大会》的标语是:“吐槽是门手艺,笑对需要勇气”,编剧们丧失了硬怼大牌明星的“勇气”,只留下从年龄、性别、身高等领域里找老梗的“手艺”,创作诸如“上对花轿嫁对娘” “半老徐娘”之类的烂梗,值得被许知远怼一句“审美的偏狭是一种智力缺陷”。
嘉宾的槽点不痛不痒,编剧的稿子不上不下,没搞好节目的核心“吐槽”,创造再眼花缭乱的赛制也是回天乏力。
脱口秀当中的自嘲与吐槽,是一种“主动污名化”的过程,它是一种象征着主动接受、主动选择的表达方式,用披露集体心理和集体表征来反抗焦虑,追求的是一种“你不爽也得笑着”的冒犯幽默。
而要做到这样的境界,没点儿文化素养可不行。古有杜甫“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近有鲁迅先生“做了人类想成仙,生在地上要上天”,而许知远吐槽中化用鲁迅先生的两株枣树梗,“就想说两句话,一句是脏话,另外一句也是脏话”也同样是妙趣横生。
所以,许知远虽然在节目中被李诞调侃为“文化暴露癖患者”,但文人包袱颇重的他却为这个节目带来一阵新风,其多重隐喻、辞藻繁复的脱口秀风格,通过高出一截的文化含量,赢得满堂彩。一个是坚守深度的媒体人,一个是“人间不值得”的表演形式,两者怎么看怎么违和,却意外“金风玉露一相逢”。
创作娱乐产品也需要文化深度。除了《吐槽大会》,另一档综艺《奇葩说》也火了一个知识分子——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教授刘擎,博览群书的底蕴和妙语连珠的辩论,使他得到了大量拥趸。
许知远和刘擎的广受好评,也证明观众并不满足于“奶头乐”,娱乐市场也需要更有深度内容的填补。有人哀叹这是“娱乐至死”,但曲高和寡并非文人风骨,嬉笑怒骂也不一定有辱斯文,娱乐和文化的接轨未尝不是脱口秀节目突围的新路径。
说白了,就像骂人也要有文化,随着观众审美品味不断提高,越来越不好忽悠,节目要做下去必须有来自创新的源头活水,否则节目每季长篇累牍的连载也是惹人厌烦,不如见好就收。(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万民安康辞鼠岁,欢歌笑语迎牛年。”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就要来了。2月7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1年春节联欢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