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商人”郭敬明 还能“造梦”吗?
原创 刺猬公社编辑部 刺猬公社热衷“造梦”的郭敬明,如今的口头禅是:请允许它存在。
作者 | 佳璇
编辑 | 杨晶
“你可以永远不喜欢你不喜欢的东西,但请允许它存在”,几乎成了郭敬明的代表金句。
在《演员请就位》的第一季与第二季中,郭敬明与演员李诚儒多次争论,用这句话维护自己的立场。而这些来回交锋,在多个微博热搜的助推中,让节目效果更加显著,以至于有媒体评价:郭敬明,才是这档综艺真正的“财富密码”。图源丨腾讯视频《演员请就位2》
自2016年电影《爵迹》遇冷之后,市场不再追逐郭敬明《小时代》系列的票房光环,郭敬明也很少在大众面前出现。而近两年,他凭借综艺“翻红”,在多档节目里担任导师,以输出观点和制造争议为主要的“恰饭”目标,再度进入大众视野。
然而,“综艺咖”郭敬明的另一面,是8月18日顾里生日引起的全网转发;是无数人初高中时期的文学启蒙;是十年前的那批少男少女们,渐渐敢于正视自己曾难以启齿的青春。这深刻地印证了一个人们无法忽略的事实:无论褒贬,郭敬明和他缔造的品牌,都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抹不去的印记。半壁江山
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一出,书店里莫言的作品迅速被抢空,全国掀起“莫言热”。
但即便莫言有“诺奖光环”的加成,他依然未能改变中国文学作品销售市场的格局。根据“文学蓝皮书”《中国文情报告(2012-2013)》及2012年小说类图书排行榜,当年销量TOP1为郭敬明的《小时代3.0刺金时代》。同时,畅销榜前二十名中,郭敬明的作品多达三本,还有两本属于郭敬明旗下签约作者笛安。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曾就此事评论:“不仅是图书,中国现在所有传统文学类刊物发行量加一起,才仅仅能抵上郭敬明旗下5本杂志的发行量。”
郭敬明旗下杂志之中销量最高的,无疑是由他亲自担任主编的《最小说》。《最小说》最早在2006年11月问世。2007年即拿下福布斯中国名人颁奖盛典·文化与体育类最佳商业机构奖。在2008-2009年度中国出版机构暨文学刊物十强评选投票中,《最小说》高登榜首,得票率远高于《读者》等老牌杂志,独占四成以上份额。《最小说》第一期封面
网友“盖儿”回忆,她的初中和高中,都在《最小说》的陪伴下度过。
“那个年纪真的非常喜欢,我记得是10块还是20块一本,反正挺贵的。不订饭,吃泡面,攒钱买他们的杂志,偷偷在被窝里看。”盖儿对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说。
而在网友“小塔”的高中记忆里,每一本出现在班级里的《最小说》,都要被争相传阅。大家会翻来覆去地看,靠一本杂志撑一个月。学校附近的书店里,一半摆的都是郭敬明旗下的作品。
坐拥出版市场“半壁江山”的郭敬明,也得到了香港著名作家倪匡的称赞。“我知道你,听说你的一本书销量可以达到200万册,你很厉害。”倪匡对郭敬明说。虽然倪匡和郭敬明年纪相差太多,已经读不懂《小时代》《爵迹》这类作品,但他依然认可郭敬明巨大的市场价值,在赠书扉页提上了“敬明大师”四个字。
那时的郭敬明,不是什么“财富密码”,而是一块人人皆知的“点金石”。外面的世界
“郭敬明很懂,怎么为初中生造一个绮丽的梦。”豆瓣用户“猜火车”说。
2010年,郭敬明成立了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他签约了近百个文字、绘画作者,为每位签约作家配备专职编辑,最世旗下的《最小说》、《最漫画》等平台是他们开设专栏、接受采访、发表连载的平台。同时,还安排不同的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漫画家等组合合作出书,形成品牌合力,打造“商业帝国”。
某种意义上,郭敬明是大众记忆里最早进行“创作者偶像化”的人。最世旗下的小说作者、插画师、摄影师都可以被塑造成偶像,甚至连郭敬明的助理都拥有自己的粉丝。在粉丝经济的推动下,作家经纪业务成为最世文化盈利来源之一,签约作家的作品版权也成为最世文化的核心资源。《外滩画报》曾报道称,最世文化旗下签约作家每年为图书市场贡献2亿元。把最世文化称为一家偶像艺人经纪公司,并不为过。
十年前,“打造人设”的营销策略在娱乐圈也还不算普遍,而郭敬明已经深谙如何包装个人形象,并利用“粉圈思维”运营作者。
曾经的忠实粉丝回忆道:“那时,他们上到作者下到员工,能叫上名字的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设。每期杂志定时营业,十分吸引当时的我。”
“人设很多样,高中辍学文艺女、巴黎留学女高知、常住澳洲居家男、冰冷内敛男写手……郭敬明真的是商业鬼才。”
最世文化的运营思路渗透在各种细节之中。露脸的作者们应当容貌姣好;每年带领作者们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团建,伦敦、神奈川、中国台北、吉隆坡、法国等等,再把出游记录作为书籍出版,打造《下一站》系列,激发读者们对于“外面的世界”的向往;每期杂志最受欢迎的板块之一是编辑部的分享,作者之间互相吐槽、分享好物、点评作文,打造作者个性,建立作者之间的关系网;举办文学比赛选拔新人,而读者需要购买杂志寄回投票来“pick”自己喜欢的作者……最世文化《下一站·那不勒斯》宣传图
无数年轻轻轻的少男少女们都渴望着:有一天,他们能到那个拥有LV、GUCCI、AMARNI的“梦幻之都”上海,踏入最世文化的办公室,成为这个“洋气、高级、精英、小资”团队中的一员,见到追逐已久的偶像作者们,过上向往的生活。
他们购买的不只是一本杂志、一部小说,而是郭敬明团队为他们精心打造的梦想。泡沫的破灭
2007年、2008年和2011年,郭敬明分别以1100万元、1300万元、2450万元的版税三次位列榜首,郭敬明已经赚得盆满钵满。
但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抵挡不住时代向前的洪流。“所有的杂志销量都在下降,我们还算是下降得少的。”郭敬明在采访中说道。
随着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纸媒的辉煌时代终究落幕了。互联网的目标是让每个人“足不出户看世界”。这让郭敬明依托杂志内容撑起的、充满诱惑的“外面的世界”,开始走向消亡。
郭敬明及时地向编剧和导演转型,把自己的代表作《小时代》搬上了大荧幕。拥有着巨大粉丝基数的《小时代》,首日票房7300万,打破了国内2D电影首日纪录。2015年,《小时代》系列完结,共收获近18亿票房。高票房的背面,是每一部电影的豆瓣评分都未超5分,“烂片”争议不断。《小时代1.0 折纸时代》片场照
这并不影响郭敬明的成功。超过250%的电影整体投资回报率,让《小时代》不仅成为了郭敬明在影视行业的“敲门砖”,更把他的商业价值再度送上“神坛”。
然而,郭敬明没能在“神坛”上坐太久。2016年电影《爵迹》的滑铁卢,让郭敬明在丧失口碑的同时,也被市场抛弃。从未消失的骂声来得更凶更猛,这一度使他濒临崩溃。电影《爵迹》最后一站的路演地,就设置在那个无数人因他而向往的“梦幻之都”上海。他哭着问:“是不是因为我叫郭敬明,所以做什么都是错的?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们才不会骂《爵迹》?”《爵迹》宣传海报图
直至近两年的综艺节目,才让他在市场价值上扳回一城。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郭敬明都是矛盾和争议的集合体。
八年前,在主流文学圈里,他是难以被接纳、充满铜臭味的“物欲”;出版商眼里,他是有才华又有野心的“摇钱树”;在死忠粉心里,纵然背负着抄袭判决,他依然是高不可攀的“神”。
而现在,他又成为了娱乐圈、影视圈的一种独特“审美”,甚至还是某些市场乱象和资本力量的“化身”。似乎只有作为一名“文化商人”,他始终没有颠覆大众的想象。
曾一期不落地购买《最小说》,如今已成家立业的盖儿感慨:“长大后回头再看,也会觉得“小儿科”,自己和身边人的生活远比小说来的丰富多彩。”但她更强调,她并不认为那是一段黑历史,也并不后悔看过郭敬明的这些杂志。
真正在过去“造梦”的人,不是郭敬明,而是那个资源匮乏,物欲逐渐膨胀的时代。因为在那个时代下,有太多想要做梦的人,才让发现了这个梦的郭敬明应势而生。他们可以否认郭敬明,但却无法否认那个想要做梦的自己。《小时代1.0 折纸时代》剧照丨图源:爱奇艺
历史的长河里,人们会记住的那个时代的郭敬明,也会逐步接纳这一代人青春里曾追逐过某种疼痛的空虚,和对那些绮丽色彩的痴迷。尊重这段记忆的原貌,然后继续前进。
END
内容产业报道第一新媒体
刺猬公社是聚焦内容产业的垂直资讯平台,关注领域包括互联网资讯、社交、长视频、短视频、音频、影视文娱、内容创业、二次元等。
投稿、转载、媒介合作联系微信号 | ciweimeijiejun
原标题:《“文化商人”郭敬明,还能“造梦”吗?》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我初一的语文老师王谷丰,当年高考名落孙山,因为家境贫穷没钱复读,不得已当了一名代课教师。多年来坚持写作,笔耕不辍,也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