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中的北京脱口秀:等待舞台与笑声的复苏

澎湃新闻 2020-07-11 09:21 大字

7月10日的晚上,一场久违的喜剧演出,终于在单立人俱乐部的舞台上演。

这是一场台下观众只有不到20人,且只是由俱乐部员工和几位脸熟的“死忠粉”组成的非正式演出。

他们将这场演出称为“喜剧实验室”。

这也是北京本轮疫情发生后,近一个月以来,单立人俱乐部公开举办的第一场实实在在的线下演出。7月10日,北京新一轮疫情防控满月前夜,一场只有不到20名观众的线下喜剧演出,在单立人俱乐部久违上演。澎湃新闻记者 赵实 图

为应对彼时升级的疫情,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曾在6月15日提出,暂停开放文化娱乐等室内活动场所。

在当时,北京的一些喜剧俱乐部刚恢复小规模的线下演出不过几日。紧接着,就因为新一轮疫情防控需要再次暂停。

直到7月10日,随着北京疫情防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沉寂多日的单立人俱乐部舞台再次点亮。

尽管当晚这场演出,一些几经酝酿、用力演绎后给出的包袱,只换来台下的寥寥几声干笑,并没有预想中的“爆梗”,演员们依然积极而热烈。

“观众笑与不笑、反应如何,是喜剧作品的一部分,我们太需要真实的舞台。”表演了几段原创短剧的即兴喜剧演员潘越说,他们都在期待线下舞台的逐步回归。

段子在疫情中“过期”

“观众是作品的一部分。如果喜剧演员的作品中只有自认为的“好笑”,却没有现场的沉浸与互动,那就无法知道自己的作品中,哪些部分被观众喜欢,哪些会尴尬冷场。长期这样下去,就真的失去了喜剧创作的能力了。”单口喜剧演员、单立人公司创始人、CEO石老板告诉澎湃新闻,这场自1月开始蔓延的新冠疫情,也将他们“隔离”在了舞台之外。

令他没想到的是,“疫情会持续这么长时间”,更没想到的是,6月上旬,刚开始恢复的小规模线下演出因为北京本轮疫情而重新闭麦。

单立人演员们的上一次正式登台,还是1月17日的年底封箱演出。那天之后,大家各自回家过年,准备攒一些有关过年的新包袱,待春节假期返程后,带到舞台抖上一抖。

可是疫情就在那之后发生了,所有的线下娱乐活动戛然而止。

那些萌发于过年期间“被父母催婚”、“与七大姑八大姨机智问答”、“同学聚会”等现实发生的段子,直到错过了“有效期”,也没能等来用武之地,劳动节、儿童节都过了,线下演出还是因为疫情防控需要而无法恢复。

这半年多的时间里,单立人经历了搬家、开设线上栏目、“云”说脱口秀等等节点。一面发展,一面等待,一面“自救”。

3月中旬复工后,单立人的办公地点,从原来位于大经厂西巷的简陋老平房,正式搬进了北京77文创园,新办公室500平方米,两层。3月中旬复工后,单立人的办公地点从老平房搬进了文创园。受访者供图

去年咬牙决定多花点钱给公司办公室换档次时,彼时已做了4年多职业喜剧演员的石老板,觉得2020年将是中国单口喜剧发展的加速年,“观众的需求将会在今年得到更多的释放和满足。”

2017年创办单立人时,石老板只是一个人去酒吧、咖啡馆等场地拼盘表演脱口秀,到了2019年底,公司已经有了5个合伙人、30多名员工、20多名专职及兼职签约演员;每场限定观众一两百名的周末脱口秀商演,无一例外的场场爆满,就连工作日里举办的用于试炼新段子的开放麦演出,也经常一票难求。

与此同时,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等网综的大热,也让石老板更确定,单口喜剧的“风口”已经来了。

他也因此判断,2020年是可以增加更多演出场次、拓展更多创作版图、公司扩大发展的契机之年。

但疫情来了,一切计划戛然而止。

“现在能做的只有等待,然后将所有的计划换个时间重启。”石老板说。

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的舞台

喜剧演员郝雨也已经远离观众们真实的笑声半年之久。

以往,这位白天身着正装在机关大院里忙碌的公务员,到了晚上从地铁站里钻出来时,就摇身变为穿着休闲文化衫、在俱乐部舞台上讲段子的脱口秀演员。

这场疫情,使他数年如一日的生活结构发生了质变。“很久没去过俱乐部了,现在下班之后,就是直接坐地铁回家。”

6月初,全国进入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部分小型演出活动开始在控制人数的前提下恢复举行。

位于单立人新办公室一楼的新剧场,也终于迎来了观众。

虽然演出仍以非正式的开放麦演出为主,场次少,且每场限定20人,但这仍然给蛰伏已久的喜剧演员们带来了极大的期待。

“太想把憋了很久的段子讲给大家听了,太想念大家的笑声了。”郝雨说,尽管这些笑声都是在口罩的背后,但仍然是弹幕和评论无法替代的,“单口喜剧的创作,是需要和观众共同互动完成的。”

但刚过了不到一周,发端于新发地的疫情,使北京疫情防控重新升级。

仅仅举办了几场的小型演出再次停止,已售出的票原路退款。

单立人的演员们再次恢复到写出的段子和剧本只能表演给同事看的日常。

“大家彼此熟悉,可以很快就get笑点,但是这段表演可能对于真正的观众来说,并不是那么好笑,甚至可能是尴尬。”以即兴喜剧、情景短剧等为主的演员潘越说。

这个会计专业出身、为了当演员而“北漂”的26岁女孩,两年前成了一名女喜剧人。2020年,本是她寻求突破的关键一年,她和几位短剧演员准备开办专场演出。

“以往演出频次较多的时候,我每周都在经历着写剧本、排练、试演、上台这样的循环。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担心可以带上商演舞台的新剧本不够,压力很大。” 潘越说,年初疫情的暴发,加之近一个月以来北京疫情的升级,使她拥有了大把的放空时间,“不需要再重复那种循环,每天就是开视频会议、复工后在公司商量剧本,更多的时间就是在家看看剧、发发呆。”

远离舞台的日子一天比一天久,潘越开始怀念那些被压力追赶的日子,“如果长时间远离舞台、远离观众,创作时就会增长出惰性。”

6月初时,俱乐部恢复了几场小规模的试验演出,潘越终于重回舞台。“又开始被压力追赶了,但是创作力也被追出来了。”

但是刚刚带着剧本进行两场试水,好多段子观众还没笑几次,就又停了下来。

与单立人相比,北京的大多数喜剧俱乐部仍然处于年初开始便停滞的状态。

以往,经常受邀参与多个喜剧厂牌演出的郝雨,周末下午开始便在两三处场地辗转演出,他说,诸如北京脱口秀俱乐部、幽默小区、笑坊等,自年初疫情开始至今都未能恢复演出,即便是小规模开放麦也未能举办过。

以幽默小区为例,去年年底,长期合作的演出场地关门后,准备过了春节再重新签约新场地,但因疫情影响,至今仍无着落。

等待笑声的复苏

石老板说,就算没有这场疫情,他们也已经尝试开辟喜剧的线上模式了,这是将“小而美”的单口喜剧进行公司化发展并实现变现的一种必然模式。

但疫情使他们的尝试变成了必须,并且步伐加速。

多款线上产品推出后,尽管也收割了一些粉丝,但是对于演员而言,隔着屏幕的表演,逐渐劝退了大部分积极性。

等待之中,不知不觉,2020年已过半,北京本轮疫情防控亦满月。

7月10日的夜晚,一场久违的喜剧演出,终于在单立人俱乐部的舞台上演。

这是一场台下观众只有不到20人,且只是由俱乐部员工和几位脸熟的“死忠粉”组成的非正式演出。他们将这场演出称为“喜剧实验室”。

这也是北京本轮疫情发生后,近一个月以来,单立人俱乐部公开举办的第一场实实在在的线下演出。

北京市卫健委7月10日通报显示,7月9日0时至24时,北京无新增报告确诊病例、疑似病例,连续4天无新增确诊病例报告。

19时刚过,十几位观众鱼贯而入,坐在台下等待笑声的释放。

而在台前与幕后,从启用不久的新剧场,到精心打磨的新剧本,再到蛰伏多时的演员,也终于等来了观众真实参与创作与表演的时刻——疫情以来的半年沉寂,使他们无比怀念观众从台下传递而来的专心注视,以及每次抖出包袱后此起彼伏的笑声与喝彩。

即使当晚的这场演出里,一些几经酝酿、用力演绎后给出的包袱,只换来台下的寥寥几声干笑,并没有预想中的“爆梗”,但演员们依然积极而热烈。

这场演出里,大家看到了以《乘风破浪的姐姐》、《隐秘的角落》等近期大热的综艺及网剧为题材的即兴喜剧,也有谴责家暴、嘲讽“塑料姐妹”的情景短剧,还展示了漫才,加入了弹唱元素。

“剧本还需要改进,气氛还不够。”结束后,观众散场,潘越依旧如台上时那样兴奋,但更多的是反思与期待,“希望接下来线下的表演可以更多,创作的积极性和灵感,才能更多起来。”(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现场·我在我思】李子柒怎么就带偏了价值观?

很多地方有这样的说法,突然连续打喷嚏是“有人在念叨你”。如此说来,李子柒最近恐怕打喷嚏不止。日前,浙江宁波某小学六年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