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再高歌一曲《红梅赞》 送别永远的“江姐”

澎湃新闻 2020-06-28 11:39 大字

原创 再见 可凡倾听 今天

2020年6月28日凌晨

99岁高龄的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与世长辞

如果可以用声音表达心中对江姐的怀念

人们会选择高歌一首《红梅赞》

如果在头脑中寻找江姐的形象

第一个出现在眼前的一定是于蓝

一部《烈火中永生》影响几代人

她是江姐的银幕化身

延河边的革命圣火

点燃相伴一生的美好爱情

2017年,于蓝曾走近《可凡倾听》

分享激情年代中熠熠生辉的青春记忆

2017《可凡倾听》于蓝专访(上)(下)

1

延安记忆

为抗日奔赴革命圣地,相遇一生的美好爱情

▲童年于蓝

1921年,于蓝出生于辽宁岫岩,原名于佩文。两岁时随父母移居哈尔滨。1931年 “九一八”事变爆发,东三省沦陷,于蓝一家逃难到关内,先后辗转于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平津沦陷。眼看着自己的家园一步步陷入日本帝国主义魔爪,这个16岁的女高中生萌生了参加抗日队伍的念头,也就在那时,她更改了“于蓝”这个名字。

▲青年于蓝日本人什么时候走,我们的国家,每天晚上听广播都是撤退,这个时候我就想起我怎么办,当汉奸,我不能。杨成武说我这儿正好还有几个人就要走,你跟他们一块儿走吧,走两个多月到(延安)。

▲于蓝在延安演出秧歌剧《挑花篮》

在历经数度波折,甚至是被捕又获救的惊险之后,于蓝来到了延安。而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还有很多如于蓝这般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一批一批奔赴延安,到达他们热切向往的革命圣地,追求进步理想,实现团结抗日的梦想。(到延安)非常高兴,也是非常苦。大家你也怕我累着,我也怕你累着,不让你多干,大家轮流抢镢头……我看的是这个戏,一到延安第一个,大概叫《团圆》吧,就看这个,什么叫团圆?日本侵略者彻底消灭了才能团圆。

▲于蓝与曹可凡合影

采访中的于蓝话语平实,却似乎能看到那个年代,无数如于蓝这般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一批一批奔赴延安,到达他们热切向往的革命圣地,追求进步理想,实现团结抗日的梦想,为后人劈开黑暗,迎来黎明。

▲于蓝与丈夫田方

在革命根据地延安,于蓝由于普通话说得好被安排到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担任演员。战乱是苦的,而爱情则是甜蜜的,由革命相伴的爱情总是格外绚烂。在这里,于蓝认识了后来相伴一生的丈夫——因为主演电影《英雄儿女》广为人知的演员田方。他是一个纯净的人,什么都是帮助别人。他说,在延河边上,我就看中你了。

▲于蓝一家

两个志同道合的青年走到一起,从此一起经历辉煌和波折。而后,他们的两个儿子也都从事了电影相关工作,大儿子田新新是录音师,小儿子田壮壮则是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执导过《红象》、新版《小城之春》、《吴清源》等影片。

2

从艺80年

从舞台到银幕,从青春到白头,她饰演的一个个艺术形象至今难以忘怀

▲《翠岗红旗》人物造型,刊登在当年的《大众电影》杂志封面上

新中国成立后,于蓝进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并于1949年主演了电影《白衣战士》,扮演一位南丁格尔式的战地医疗队长,这也是她第一次由舞台走上银幕。1951年,于蓝的第二部电影《翠岗红旗》问世影片由著名导演张骏祥执导,成为南北两地电影工作者的一次交流与协作。

▲于蓝

1952年,于蓝主演了根据老舍名著改编的电影《龙须沟》,饰演摆烟摊求生的贫苦妇女程娘子。与前两部电影相比,程娘子并非核心人物,戏份不是很多,在有限的篇幅里,要求演员的表演更为精炼、扎实。当时于蓝正怀着第二个儿子田壮壮,大着肚子体验生活,孩子出生后尚未满月就投入了拍摄。

▲于蓝接受《可凡倾听》采访

那种泼辣劲儿,我觉得很困难。后来没办法,我就去大杂院,每个大杂院都跑去找感觉……那些动作让我一下觉得这不就是《龙须沟》的程娘子吗?

▲《革命家庭》人物造型,刊登在当年的《大众电影》杂志封面上

1954年,于蓝进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训练班参加了两年的学习深造,使自己的表演更上层楼。1960年的《革命家庭》成为她的代表作之一,戏里于蓝与孙道临合作,成功塑造了由普通家庭妇女成长为坚定革命者的女主人公周莲。这个角色要从16岁少女演起,而当时的于蓝已年近不惑,通过巧妙的情节设计和精湛的表演技巧,年龄的鸿沟得到了很好的弥合。

我感觉到自己掌握了一个科学的方法,并不感觉到很困难。就很自然地按照我自己的目的,我的要求、我的愿望,我觉得斯坦尼体系还是比较科学的,挺能帮助演员的。

▲周总理接见于蓝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那个年代里的表演,从来都是扎根于群众,在群众中汲取表演的最佳效果,力图让表演更加真实可感。他们不单单是拥有精湛演技的演员,更是表演艺术家。也正是因为《革命家庭》中的周莲形象,周总理评价说:“她演了一个好妈妈!”

3

烈火中永生

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1965年,于蓝迎来了电影生涯中的巅峰之作《烈火中永生》。时至今日提起江姐,恐怕绝大多数人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依然是于蓝的形象,两者几乎合二为一难分彼此,成为电影史上一个难以超越的经典。

▲《烈火中永生》剧照

之所以能够成为江姐的银幕化身,并非是于蓝运气好被天上掉下的馅饼砸中。事实上把《红岩》的故事拍成电影,于蓝正是最初的提议者之一,整个筹拍过程也是全程参与,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他们这边用身体挡着国民党的炮弹,因为那时候已经胜利了,他们这些人在门前挡着国民党,那些人就在后头凿墙要逃出去。大家都想能够走上自由的土地。我就想到同志们的鲜血一定会使你去干很多事情。所以在那个戏里头,我觉得给我很大的体会。

▲《烈火中永生》剧照

在于蓝饰演之初,夏衍先生就对她说:江姐不要演成刘胡兰,也不要演成赵一曼。江姐就是江姐,她爱思考,当别人激动、苦恼的时候,她又格外冷静。在很多变乱来临,江姐都能有条不紊去面对和处理。

▲于蓝接受《可凡倾听》采访

而于蓝的确演出一个有血有肉的江姐,她有革命烈士大无畏的精神,又有作为妻子、母亲的痛苦、隐忍和牺牲。周总理也十分关心这部戏,亲自定了最后的片名《烈火中永生》。

▲于蓝工作照

《烈火中永生》令于蓝的演艺事业攀上高峰,然而这部电影竟也成了她主演的最后一部影片。1971年在干校劳动时,她不慎跌下屋顶严重受伤,留下了面部肌肉抽搐的后遗症,不得不遗憾告别了她所热爱的银幕和舞台。

▲于蓝与孩子们在一起

然而,这位满头白发、身材瘦小的老奶奶,就如她饰演的江姐般,“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没有颓败,没有屈服,在资金不到位、人手也不到位的情况下,1981年,她受命组建了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并担任首任厂长,为儿童电影事业呕心沥血,一干就是20年。

▲晚年的于蓝喜欢书法、绘画

作为新中国二十二大影星之一,她曾经拥有过辉煌,也经历过平淡。犹记得晚年的于蓝,身处北京一处不起眼的民宅中,锻炼身体、阅读书报、练习书法、绘画。墨香弥漫的小书房里,她的神态,一如当年。

▲于蓝在书房接受《可凡倾听》采访

烈烈红梅赞,只为蓝天蓝。再见,永远的“江姐”,再见于蓝

新闻推荐

冲浪、街舞等垂直综艺扎堆今年暑假

今年的夏天似乎比以往更加漫长。然而,暑期档综艺并未因此变得冷清,选秀、竞技、文化、慢综艺等新内容层出不穷。姐姐哥哥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