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方舱医院“读书哥”:从一个人身上看见一座城的希望

澎湃新闻 2020-02-21 13:42 大字

精英说

以下文章来源于尹建莉父母学堂 

朋友们,宅家20多天,咱都咋过的?

听说有人读完了《红楼梦》(也有人说读完了《金瓶梅》),有人健身瘦了六七斤(更多的人是胖了八九斤),有人研究创新菜津津有味(也有人是没了外卖吃方便面吃得想吐),还有人数着电视频道和卫生间瓷砖大呼无聊。

同样是“闭关”,沉静的人开花,浮躁的人长毛。(捂脸.jpg)

全国人民集体放寒假这段日子验证了一件事:人和人最大的差别来自如何度过闲暇。

阅读是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武汉方舱医院投入使用当天,一张照片在微博和朋友圈疯传。

疫情肆虐,许多人被搅动得兵荒马乱的时候,一位感染新冠肺炎的年轻人,却在上千人的开放病房里安静读起了书。

网友对他既佩服又喜爱,给他取了个雅号——“清流读书哥”。

年轻人姓付,今年39岁,从武汉大学博士毕业后前往美国深造。目前一边攻读博士后,一边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书。这次回武汉探望父母,没想到一家人都中招了。

2月5日晚,他作为第一批患者被转到江汉方舱医院。他说,读书纯粹是出于兴趣爱好。

网友迅速扒出他手里捧着的书:《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

看书名是不是有点高深?

这么一本并不大众的书,却随着“清流读书哥”一起走红,带动了疫情期间的读书热潮。某宝店家干脆直接给它加上了“方舱医院”的搜索标签。

书籍作者——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 福山,也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转发了这条新闻。

人们震撼感动于灾祸疾病面前,读书这一行为给内心注入的力量。

英国作家毛姆说,阅读是一座可以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这座避难所,不论你贫穷还是富有,健康还是疾病,都可以拥有。

举国战“疫”期间,娱乐明星撤离热搜,取而代之的是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众多医务工作者——他们前赴后继,用专业的知识、技能从瘟疫手中夺回生命。

这让我们亲眼见证了什么叫“知识就是力量”,也让“读书无用”的叫嚣秒碎成渣。

这几天,让我们感动的还有彭敏读书的故事。

2月9日,《中国诗词大会》迎来第五季收官之战。“老将”彭敏凭借渊博的诗词储备和稳定的临场发挥摘得冠军。

彭敏此前曾两次参加“诗词大会”,都惜败而归。

第二季,他输给了16岁的才女武亦姝。

第三季,又输给“外卖小哥”雷海为。那次惨败让他在节目现场嚎啕大哭。

过去几年,伴随他的是“千年老二”的名号和网友的讥笑、辱骂。因为受不了网络上的口诛笔伐,他一度不敢再看关于自己的任何评论,也缺席了第四季“诗词大会”。

在人生低谷,同样是读书,给了彭敏心灵的庇护。

出生于湖南衡南县泉湖镇的彭敏,是个从小镇走出来的文学青年。从镇小学到县中学,又从人大中文系本科到北大中文系硕士——读书改变了他的命运。

小时候央求爸爸买来的一本《诗词绝句精品鉴赏》,是他人生中第一本诗词启蒙书。

后来上大学了才发现,那是一本盗版书。他曾爱不释手,花好长时间将它翻烂,又花了好长时间才纠正它带给他的错误。

在小小的泉湖镇,他是乡邻艳羡的“别人家的孩子”,来到北京才发现,自己原来的世界太小了。

研究生毕业时,彭敏觉得自己和周围人相比,收获远不及付出,因此一度对文学产生怨念,并和它一刀两断,去从事投资。

投资失败,彭敏欠了一屁股债。失意的境遇下,他重新捡起了书本,曾经浸润十几年的文学感觉又回来了。

弹吉他、吹笛子、拉小提琴、写诗、写小说……被这些爱好填充的生活使他如鱼得水、重获新生。

如今,他是中国作家协会《诗刊》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

“我失败过,被人诟病过。

是文学给了我一个转机。

我拿起书,从中找到了安慰。”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在书籍的陪伴下,彭敏穿过人生的迷障、诱惑,一步步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

你怎样度过闲暇,就怎样度过一生

如果说这场瘟疫像给我们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能促使我们产生一些思考,发生一些改变——那么我希望,最美好的一种改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懂得如何度过闲暇,如何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决定着我们的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

演员黄渤口碑票房双高,被公认为是事业上的成功者,却坦言生活被工作填满让他沮丧。

很多时候,在快节奏、高竞争的大环境下,每个人都像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上的齿轮,不敢停歇。奔忙换来了一些名利,代价却是自我的淹没和丢失。

能够找到一种方式静一静,跟自己聊聊天——就像找到“桃花源”的入口——是最幸运也最宝贵的事。

发现了这一问题,黄渤开始利用能够抓住的一切碎片时间,摄影、画画、烧陶……为自己保留一片精神生活的田园。

这方面,黄渤最钦羡的是前辈表演艺术家陈道明——他能够稳稳驾驭自己的脚步和节奏,酷爱阅读。

当年,陈道明因出演《围城》中的方鸿渐,结识了钱钟书。

去钱钟书家做客时,发现他家没有录像机、电视机。书架上是一排排的书,杨绛先生在一旁认真地看书。

那场景深深触动了陈道明,他“突然发觉自己贫乏、可怜乃至丑陋”。

▲电视剧《围城》剧照

从那以后,之前还有点享受外界追捧的陈道明变了——将闲暇时间谦逊投注于阅读。

经年累月的书香浸润,使他成为了有文化底蕴、靠个人魅力便能征服观众的艺术家。

连季羡林都说,陈道明的文学水平可以胜任北大研究生导师。

▲来自豆瓣小组:地铁上的读书人

我们丝毫不必怀疑书籍的魅力,也不必怀疑每一个爱书人可以传递出的榜样的影响力。

喜乐哀愁,书籍都懂

寂寞时,或许你可以读几页李娟的散文:

“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

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

这绵延千里的家园,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栖身之地……

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

心情灰暗时,或许你可以读几首金子美玲的童谣诗:

“我伸展双臂

也不能在天空飞翔

会飞的小鸟却不能像我

在地上快快地奔跑

我摇摆身体

也摇不出好听的声响

会响的铃铛却不能像我

会唱好多好多的歌。

铃铛、小鸟、还有我

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棒。”

挫折时,不妨翻翻伦勃朗的画册。

他一生创作了近百张自画像,冷静凝视自己从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到年老时的颓败落魄,揭示了人生的起起落落。

▲公元1629年,伦勃朗23岁

▲公元1661年,伦勃朗55岁

现实生活中的欢乐、痛苦、荒诞、焦灼,你通通可以在书籍中找到原型,找到共鸣。

于是你知道了“太阳底下无新事”,于是你就学会了处变不惊,从容不迫。

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

尹建莉老师说,我们能送给孩子、可保障他们一生幸福健康的最可靠的宝物有三件,第一件就是“阅读”。

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尹老师在《从“小”读到“大”》一书中清晰梳理了关键点和误区。

我从该书中整理摘编出10点呈现给大家。这些原则对于儿童和希望自我教育、从零建立阅读习惯的成年人都适用:

1、将阅读做成玩耍和游戏,而不是任务和规定。持久的阅读兴趣来源于书籍的“有趣”,而不是有用。

2、在培养阅读习惯过程中,要适时适度表扬肯定,杜绝批评斥责。

3、不要去给孩子讲“阅读很重要”的道理,父母的榜样作用胜过所有的说教。

4、对待阅读不要功利。阅读可以提高成绩,但不要指望用阅读来提高成绩;阅读可以成全人生,但不要把人生寄托给阅读;阅读有很多功能,但不要把阅读当万能药来使用。

5、不要要求孩子阅读时专心,阅读时表现沉迷或者边玩边看,都很正常。

6、不要要求孩子慢慢读或者催着快快读,想提高阅读,不需要人为地去做什么,只要保证有足够的阅读量就可以了。

7、不要要求孩子背诵“好词好句”或测试孩子读完一本书后记住了多少。阅读的功能在于熏陶、浸染,而不是“记忆”和“搬运”。

8、不要干涉孩子的阅读方式。是正襟危坐还是躺着卧着,是跳跃着看还是顺序着看,是一口气读完还是零打碎敲每天读一点……不论怎么读,家长都不必干涉。

9、不要强迫孩子看家长推荐的书。阅读就像吃饭,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的需求。不管什么书,只要开始去读,只要读过几本不错的书,建立起阅读兴趣,读者就开启了自我选书功能。

10、不要因用眼卫生和孩子发生冲突,搞得孩子情绪不愉快,对视力也没好处。近视预防中所说的不要在床上看书,指的是不要躺着用手举着书看,因为那样书是不稳定的。如果孩子不愿坐到书桌前看,可以建议孩子趴在床上看,把书放到床上一样是稳定的。在行进的汽车、火车、飞机上,可以找一些有趣的音频,让孩子听书。所有的提醒都要适可而止,不要变成唠叨和数落。

下面几张图片,是生活在厦门的童书作家粲然,在疫情期间发的几条微博,记录下了儿子米道士及一家人坐在一起阅读的美好场景:

没有人可以控制盛衰吉凶、世事无常,但不论何时何地,拿起书,心就清亮、安定了。

在这个人心惶恐,家园遭劫的时期,读本好书吧,那是我们共同的避难所,那里有人类最大的喜悦和丰盛。

原标题:《武汉方舱医院“读书哥”:从一个人身上看见一座城的希望》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上海广电推出多梯次节目疏导压力下的焦虑与疲惫

全民战“疫”需要每个人时刻紧绷防控的弦。能否紧绷而不过度紧张,关系着每个普通市民将以何种姿态继续前行,打赢这场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