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名画不负猫?
□本报记者李雪萌
美术馆着火了,面对一幅珍贵的名画和一只小猫,你会救哪一个?
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命题,却因为成了《奇葩说》的辩论选题再次引起网友的热议。那几位巧言善辩、伶牙俐齿的辩论大咖们神仙打架,都振振有词,说得头头是道,广大网友却各不相让,救画派与救猫派针锋相对。
那么如果是你,会救哪一个?
救画——艺术是“遥远的哭声”!
我们重点看一下“奇葩辩手”们的观点。救画派是这样解释的——
在火场中我是孤单站在一幅画面前,但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我站在这幅画前并不孤单。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故宫运出了一万三千多箱文物,十四年间辗转两万多里一路南下几乎没有一件损坏。就是因为那一代故宫人认为,这些文物比人命更重要。它们是祖先遗留的文化符号,而在火场里,这个责任落在你的身上。艺术的价值不仅存在于创造它的人,而是属于一代一代仰望过、凝视过、保护过这个艺术的人。在这幅画延伸出去的历史长线上,是无数的生离死别。
在这场景里,猫不是最弱的,那幅画才是最弱的。因为画不会呼号求救。人的同理心和不忍心有范围,它的范围和大小,跟你对这个世界认识的高低很有关系。小孩子不懂朱自清的《父亲》,不是他们冷血,是因为他们太年轻了,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有限,听不到更遥远的哭声。有的人觉得烧了八大山人的作品无所谓,也不是因为这个人冷血,同样是因为他听不到“遥远的哭声”。一个人能人饥己饥、人溺己溺,是因为他对世界的认识不在周遭而已。这个问题考验的不是救猫还是救画,考验的是你期待自己对这个世界理解到什么层次。你对世界的认知越高,你听到的哭声越遥远。
人不是救世主,做不到对万物充满悲悯。你的猫对我没意思,我的猫对你也没什么意思。但是同一幅画能够感动那么多人,那是艺术的力量,这不是你家的猫能做得到的事情。艺术是怎么发挥作用的?艺术是因为我们人类知道生命如此脆弱而渺小,从而在探索有没有不朽的可能。艺术是人类通往不朽的方式,你面对的是猫的必朽,与画的可能不朽。博物馆是我们人类文明的诺亚方舟。你走进了诺亚方舟,却选择救猫?艺术记载了人类曾经达到的高度,提醒我们曾经那么美好过。你能走进博物馆,就是听到了遥远的哭声。已经进了博物馆,难道却没有慧根到去救一只猫?
要知道人在火场中生还的几率很小,这里真正的选择不是救画还是救猫,真正的选择是你可能陪谁去死。死去元知万事空,对你来说已经没有什么价值排序可言,但是你的亲人,是希望你是为了救一幅名画而死,还是为了救一只猫而死?父母会因为你是为了救画而减少一点点忧伤,这是因为人类情感中有一点期待,生命要跟永恒一点的东西在一起。对于永恒的渴望,是人类文明的本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总是技术,但留下来的总是艺术,是因为艺术稍稍寄托了一点人类这个物种关于永恒的期待。我们要拯救的,就是内心这一点关于永恒的期待。
救猫——先管近处的哭声吧!
听完上面那些阐述,是不是感觉很有道理,认为肯定应该救画?先别着急做决定,主张救猫的人也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为什么我们看到《蒙娜丽莎》会感动?因为在这幅画之前,绘画都是画的神,从这幅画开始,作品中开始出现人。我们由于从画中看到了“人”而感动,但是今天你在博物馆里,面对着活生生的生命而不顾,凭什么说看懂了《蒙娜丽莎》代表的“人”的意义?扔下那只猫,你救下的并不是艺术,而是艺术品,它不是历史长河里的艺术品,而是拍卖行里的艺术品,是商品世界里的金钱的艺术品。而抱起那只猫,你所捍卫的才是艺术的价值。世界上有很多已经不存在但又依然存在的东西:巴比伦空中花园、圆明园,以及刚刚遭受大火的巴黎圣母院。很多东西因为不在了,才更在我的心中。因为它不在,才更能感受它。文明的载体和外在可以消失,但精神要在。敬畏生命,才能拥有文明的灵魂。而且,万一有一天,我是那只猫呢?在生活中,任何人都有可能是那只猫,当我是猫的时候,我希望有人能够抱起我。
人是自私的,又是有同情心的,会把别人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别人的痛苦当做自己的痛苦。但这种共情的能力会随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拉远而迅速下降。当我们之间的心理距离拉远,我们讲的是理性、效率、算计;当心理距离足够近,我们讲的是同情、共鸣和恻隐。泰坦尼克号要沉了,甲板上有一个富翁和一个小孩,这时候没有人去算计他们的价值,一定会选择救那个弱小的生命,因为人的本能是帮助弱小。如果救画,后人在面对这幅画的时候,会永远记得一个弱小的生命被烧死了;如果救了猫,虽然这只猫也只是度过了平凡的一生,后人在欣赏这幅画的复制品的时候,不仅能欣赏它的艺术价值,还能欣赏它的人文价值,会记得这幅画是为一个弱小的生命让了路。
艺术品最大的价值是“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生命最大的价值是“活着”。比《蒙娜丽莎》更美的,是燃烧的《蒙娜丽莎》。比“神秘的微笑”更神秘的,是烧没了的微笑。艺术品所有的价值都是人赋予的,谁的故事越多,谁就更值钱。还有什么比“烧掉”更好的故事?尤其是为了救一只猫!把《蒙娜丽莎》烧了是为了救一只小猫,达·芬奇听了都会流眼泪!所以救猫不光拯救了一条生命,还成就了一件艺术品。
如果救了画放弃了一个生命,内心会愧疚,个人会有长久的精神压力。而救了猫,你让自己的内心得到解脱,相信自己是一个好人。“远方的哭声”当然也很可怜,但每个人还是要从朴素的地方做起。近处的哭声都不管,怎么管远方的哭声?那不是远方的哭声,那是你想象中的哭声。有很多知识分子,知识多了之后,就会觉得天降大任于斯人,不苦其心志、也不劳其筋骨,天天想怎么牺牲别人。世界的维系靠的是“自私”的人,靠这些“自私”但不伤害别人的人,世界才能运转。正是这些为了所谓的宏伟事业、远大目标,去不计后果地牺牲别人,牺牲别的小猫的人,频频让我们这个世界陷入大火。
难道不是哪个近救哪个?
上面那些话,出自蔡康永、罗振宇、李诞、黄执中、詹青云等等一众以能言善辩著名的人,自然都能自圆其说,听起来谁都有道理。所以《奇葩说》的粉丝普遍直言:自己是“谁说完了就觉得谁对”的墙头草。
“救画还是救猫”是一个非常适合辩论的话题,经常被用来作为辩论赛选题。据小编记忆,至少有数场大学生辩论赛都选择过它。其中2017年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上,黄执中和詹青云还直接参与过。
由于非常适合站队,所以网友们形成救猫派和救画派两个对立阵营,“找不到任何理由让我救猫”VS“生命高于价值,这是底线,不容讨论”。本着“我吵架、我快乐”的杠精精神,很多人纷纷加戏:
救画派问:你要尊重生命,那么要是名画前面一只老鼠或蟑螂,你还救不救?
救猫派则称:你要珍惜艺术,那么要是在你的父母亲人与名画间做选择,你选择谁?
双方都有道理,也就都有没道理的地方,猫是鲜活的生命,画是珍贵的艺术,都无法放弃。选择救哪一个都不是完美的选择,所以有网友说:我选择救火!也有网友说:这个跟“媳妇和老妈同时掉水里先救哪个”的问题一样,到时候哪里顾得上想什么生命与价值,难道不是哪个离得近先救哪个?
这是一个并不新颖的命题,最大的价值在于适合辩论。有人说看《奇葩说》就是图一乐,最多能训练下自己思维发散的能力。天平的一边放艺术、一边放生命,出题的人本身就满满地不怀好意。
但我们的人生往往面临很多艰难选择,比如《余震》里的李元妮,压在废墟下的儿子和女儿只能选一个;再比如身为“最美的情郎和雪域最大的王”的仓央嘉措,“如来”和“卿”也只能选一个,世间哪有什么双全法!接受这一点也就不再纠结选哪一个的问题。何况就像网友所言,到时候哪里顾得上去衡量比较各种价值,往往是不可预知的因素决定了最终的选择。李元妮选择救儿子,只是因为她现场听到了儿子的哭喊而没听到女儿的声音。
那么到底是救画还是救猫?小编的观点是:所有牺牲生命去保护的东西都一定有它高于生命的理由,如果你找到了这个理由,那么放弃生命没有问题;如果没有这个理由,请最大限度尊重生命。
新闻推荐
□江丹在这一季扎堆的演技类节目中,很多演员诉说他们在这个职业里的艰辛,比如错过某个可以一炮而红的角色,或者遭遇无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