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遗产的90后式安放

山东商报 2019-11-21 09:58 大字

近日,一名90后电竞选手在综艺节目中给自己立下遗嘱,将自己的支付宝、游戏账号等虚拟的数字财产写入遗嘱,引发社会强烈关注。

一时间,对于自己的QQ、微博、微信钱包、支付宝余额、网游账号、邮箱等这些虚拟的数字遗产在未来的归属问题,大家愁断了肠。

截至目前,法律、网络运营商和平台在数字遗产的处理问题上,各国仍在探索中。

可是不管外界因素怎么样,作为资深的互联网人的我们,是时候效仿一下这些90后——趁着年轻,不妨将自己的互联网身后事,提前定好,切莫给自己的“网游人生”留下遗憾。记者潘愈

1虚拟财产之争

90后小玲(化名)在订立遗嘱时表示,“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意外随时可能发生,死亡真的离我不远。”所以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在自己身故后,为父母留下一份保障。而她写入遗嘱的主要是针对自己的虚拟财产,包括微信、支付宝账号和密码等在内。

据媒体报道,中华遗嘱库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90后立遗嘱人数已达236人。在立遗嘱的年轻人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8岁。这些90后遗嘱订立者的财产继承主要以现金存款和虚拟财产为主,虚拟财产包括支付宝、虚拟货币、游戏账号等,财产的继承人绝大多数都是父母。对此,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认为,90后在立遗嘱时着重强调虚拟财产,体现了他们对于精神需求和情感价值的重视。

其实数字遗产最早引发世人关注的,还是从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贾斯汀·埃尔斯沃思的家人与雅虎公司打的那场著名的官司开始的。2004年,埃尔斯沃思在伊拉克执行任务时不幸身亡。他的父母向雅虎公司提出请求,要求得到儿子的雅虎邮箱密码。但却遭到雅虎公司的无情拒绝,随后双方对簿公堂。最后,法官判决雅虎公司将埃尔斯沃思邮箱里的信件等刻录在光盘上交给他父母,但不给予密码。

还有一个著名的案例,那就是2018年几经波折一对德国夫妇终于合法获得了其已故女儿的社交媒体脸书账号继承权。2012年,他们年仅15岁女儿在柏林遭地铁碾轧不幸身亡。这对夫妇为了查清死因,希望可以进入女儿的脸书账号查看她的个人信息,但这一申请却遭到了拒绝。于是他们将脸书告上法庭。

这些著名案例,让人们明白,数字遗产并非事不关己,是我们每一个人现在就应该必须正视的重要问题。

2何为数字遗产?

说到这里,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数字遗产呢?这些在现实中能看却不能摸的财产具体都包括了哪些方面?

200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保存数字遗产宪章》中明确表示,数字遗产由人类的知识和表达方式的独特资源组成。它包括以数字方式生成的或从现有的模拟资源转换成数字形式的有关文化、教育、科学和行政管理的资源及有关技术、法律、医学及其他领域的信息。这些数字资源的形式多种多样,且日益增多,包括文字、数据库、静止的和活动的图像、声音和图表、软件和网页等。也就是说,个人在网络上的信息包括文本、数据库、照片、软件、网页等等这些都是数字遗产。

此外,对于数字遗产的概念,一些专家学者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法律系副主任郑宁就明确表示,“在学理上一般将数字遗产界定为基于网络环境下,以数字形式存在的自然人死亡后未被继承的所有虚拟财产,包括账号、密码、文字、声音、图片、影像、虚拟货币、游戏装备等。”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则认为,“判定是否属于数字遗产,先要看是不是数字式财产。现在大家熟知并经常使用的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严格来说不完全算是虚拟财产,钱包或余额中的数字是真金白银,只不过是存在于第三方支付机构中。”

3绝非事不关己

很明显,从定义上可以看出,数字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较2018年底增长259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1.2%,较2018年底提升1.6个百分点;而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较2018年底增长2984万,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较2018年底提升0.5个百分点。

毫无疑问,我国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互联网人口第一大国。显然,各类个人数字财产或遗产的经济和情感价值也越发凸显。特别是手机上网功能的日益强大,让“无钱包支付”“无现金支付”在当下成为大趋势。不信的话,你可以仔细留意一下身边,平时在超市,在各大早市夜市当中,顾客拿着手机扫码支付的情况比比皆是。如果你拿着现金支付,有时还会莫名遭到“鄙视”,甚至被店家以“无法找零”为由拒收。

所以,在这种大环境下,人们的各种数字财产、各种虚拟财产势必会越积越多,面临的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自然也是越积越多。

4继承制度欠缺

但是话又说回来,在情感上,数字财产理应跟其他有形的实物财产一样,都属于个人财产,理应受法律保护。

我国《宪法》第十三条第一款就明确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而《民法通则》第七十五条规定:“公民的个人财产,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

但是作为私有财产的数字财产,截至目前,相关法律对其的定位尚不明确。根据201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民法总则,其中第一百二十七条明确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不难看出,对于虚拟财产的保护,民法总则只是作了原则性规定,并没有相关的明确定义。

而《物权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本法所称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法律规定权利作为物权客体的,依照其规定。”也就是说,《物权法》没有将网络虚拟财产规定在物权客体之内。

对此,刘俊海指出,我国目前对此只是以一种相对保守的姿态,确认了数据应受法律保护,还没有肯定对数据的独立民事权利。“我国现行的继承法仅对实物财产的继承作了规定,对网络上虚拟财产的继承问题并没有规定,从而造成了数字遗产的继承行为在实质意义上很难实现,有待今后继承法的修改。”

但现实是,数字遗产该如何处理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业界对于立法解决数字遗产问题的呼吁越来越多。对此,检察日报评论文章也指出,目前施行的继承法是1985年实施的,面对网络时代的新情况新问题,也就难以全面适应。诚如专家所言,法律必须要与时俱进,驶入互联网时代的快车道。所以,形成一套系统、有效的数字遗产继承制度,亟待法律作出细致完善的规定。

5“代理人”来了

在谈及对数字遗产的处理的时候,这里不得不提到去年的一部热播日剧《人生删除事务所》。该剧中的两位主角——半身瘫痪的天才程序员坂上圭司和他的专属跑腿真柴祐太郎可以帮委托人处理他们生前的数字遗产,那些委托人不想保存的信息,他们也可以帮着神不知鬼不觉地及时删除。

毫无疑问,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社交网络、个人空间,在网络上购买的图片、音频服务等等,已成为区别于现实财产的另一种重要财产。《人生删除事务所》这种披着数字外壳的推理类型剧,很精准地抓住了数字财产的处置与继承问题,自然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当然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还是跟现实有所区别。那么现实中,我们在处理数字遗产时又该如何入手呢?

据媒体报道,国际上,脸书、谷歌等著名的科技巨头公司近年来都先后推出了类似代理人的服务,允许用户在生前设置管理人,以处理身后的数字遗产,但权限并不包括查阅个人聊天记录等私人信息。记者了解到,近日脸书方面又修改了相关方面的政策,允许去世青少年的父母或监护人成为其“代理人”。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有了这些所谓的数字遗产的“代理人”服务,一些企业从中嗅到了商机。据媒体报道,一些企业有针对性地向用户提供数字遗产存储服务,用户可以把用户名和密码存在网站,并指定继承人。甚至出现了“文明黑客”,专门帮人有偿进入身故亲属的社交账户。

6身后事生前定

那么国内我们又该如何介入呢?对此,有专家建议道,对于科技公司这些平台而言,它们应该要详细规划数字遗产继承的规则,明确继承人继承数字遗产的流程。平台有义务协助继承人依法继承数字遗产。而在立法方面,建议立法机关在修改相关法律时,应该及时把数字遗产的问题也考虑进去。不可否认,“法律的改版升级是解决数字遗产继承问题的重要手段”。

除了要补齐法律短板,郑宁还建议,要适时修改相关的网络服务协议。利用网络公司做好数字遗产继承服务。还需构建数字遗产保护的安全保障体系,提升数字遗产保护能力。

而针对数字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郑宁建议,应该建立专门的技术服务部门,完善我国数据保护机制以及提升我国数据存储技术和能力,针对网络服务商协议制定相关计划,何种情况下关停账号、何种情况下保留账号并允许他人在线共享账号信息进行明确规定。建立数据托管服务,对数据进行备份,针对数据遗产的使用期限作明确的规定。

除了法律等外在因素的介入,咱们个人也该提前有所准备,就像这些90后一样,提前立好遗嘱,先给自己的数字遗产安排好归属。

对此,北京青年报评论文章就建议,国家需要尽快出台虚拟财产继承法律,明确网络遗产的归属问题,以及相关手续流程,打通网络遗产的继承路径。在此之前,用户可以未雨绸缪,及早把互联网上的个人账号、密码等写入实体遗嘱当中,做好生前遗产分配,保护个人利益不受侵犯。

总之,身后事趁着年轻生前就定好,总是没错的。

新闻推荐

当“奇葩”不再奇葩

原创:王明雅首席人物观起点即巅峰是一种极富竞争力的幸运,但它的另一面是难以挽回的下坡路。《奇葩说》应该对此深有体会。...

 
相关推荐